向雯煜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7--01
方言作為一種民族文化時刻面臨著威脅和挑戰,在正式場合下方言是否該被保留的問題發人深省。
1.申報非遺
“杭州方言”出現在了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早在2012年,杭州話就已經申報過非遺。因為各方面的限制,最后沒有成功。
美國一位語言學家說過一句話:“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盧浮宮。”
如今,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演進之下,古老的方言顯現出日益式微的態勢。我們的身邊,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杭州話還能說多久。
甚至,各種質疑的聲音甚囂塵上——一種方言的存在,到底是多了一堵隔離墻,還是失去一座盧浮宮?
語言學家說杭州話會逐漸衰退,甚至消亡??伞袄虾贾荨眳s不認這個理,開講座唱杭劇,努力用各種方式保護和傳承,讓老底子的杭州話在唇齒之間繼續存活下去。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保護一種方言,也是在保護一座城市的非遺。去年5月,教育部、國家語委正式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計劃建成包括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和口頭文化實態語料的大規模多媒體語言資源庫。
不管一切方言復興計劃的終點在哪里,但所有正在行動的人明白一個道理,方言是非遺,但申遺是最壞的結果,別到了解纜揮別的時候才想到把根留住。方言是一種寄托在人身上的東西,人們不斷使用,不斷交流,才是最好的傳承方式。
所謂故鄉,就是我們祖先遷徙途中的最后一站;而鄉音,則是另一場遷徙的起點。我們無法否認,當所有的城市都說同一種語言時,那么每個城市獨有的吸引力就減弱了。如果語言消失了,杭州就沒有了,只剩一個西湖了。
2.為其著書
作為語言遺產的方言漸漸地淡出人們耳際,的確引人深思:
葉永椿先生的《千載風情廣州話》,從一位土生土長廣州人的角度,收集和記錄了他所熟悉的廣州方言熟語,飽含深情。葉先生用豐富的廣州生活經驗,解釋“過海”“萬花筒”等體現廣州社會時代特點的語匯的來源,向年輕一代的新廣州人展現了原汁原味的廣州本土俗語及廣州民俗風情。
3.提上政綱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等12名全國人大代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提出及早保護方言的建議,建議加強對方言的調查和研究,中小學不再禁止方言,適當安排方言教育,條件允許下建立方言博物館。
方言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地域文化的載體,也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還是植根于民間的文化形態,具有深厚的民間文化土壤。值得注意的是,當下年輕一代方言“退化”的現象非常明顯。其中,城市比農村嚴重,大中城市比小城市嚴重,小的方言區比大的方言區嚴重,南方方言區比官話方言區嚴重。
語言文化遺產有特別重要的保護價值。這首先在于語言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后,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當今處于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網等的沖擊,正處于逐漸消失的危險之中。
國家制定保護方言的政策,完善法律法規,地方政府制定實施細則;加強方言的調查和研究,設立專項資金,有計劃地組織專家學者對全國方言開展廣泛而深入的調查(重點調查瀕危方言、弱勢方言、城市方言),積累豐富的方言資料(特別是有聲資料),在此基礎上形成系列研究,并為政府制定方言保護方案、編寫方言教科書等提供專業指導;中小學不再禁止方言,并適當安排方言教育;地方電視臺、廣播電臺更加重視推廣方言;在城市的一些公共空間實行普通話和方言雙語播報;建立方言博物館。
4.幼兒著手
教育部新發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原來舊《規程》第二十八條特別規定:“幼兒園應當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招收少數民族幼兒為主的幼兒園,可使用當地少數民族通用的語言?!倍谛乱幹?,這一條被刪除了。
幼兒園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還是應該用普通話,在個別時候和小朋友交流時,可以用方言,更加親切。
對于揚州娃不會說揚州話這件事,揚州機關三幼四季園總園副園長馮德菲深有感觸,方言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兩年語委辦也舉行過小小方言發音人的比賽,在選拔過程中發現會說方言的孩子越來越少。
“大家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我們幼兒園雖然沒有開設方言特色課程,但是我們在教學內容中也會加入方言內容?!瘪T德菲舉例說,現在孩子能接觸到的方言,有方言歌曲、兒歌,機關三幼還特地創作過一首方言歌《楊柳青》。
對于目前方言的現狀,揚大教科院姜子云指出,普通話利于知識傳承,是一種工具;而方言是一種文化傳承,是一種紐帶。
姜子云強調,有些人擔心孩子太小,接觸不同的語言會產生混淆,實際上,人類大腦的語言功能就像一扇大門,小時候大門是完全敞開的,隨著年齡增長有些就關閉了,所以孩子學習語言要比成年人容易得多。復雜的語言環境反而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多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可能一開口就會說兩種甚至更多語言。
方言的變化是一個漫長的變遷過程,比如上海很早就開放了,可上海話并沒有消失,這是因為上海人對自己的語言有認同感、自豪感,因此傳承揚州話也需要揚州人的凝聚力、認同感。
方言一直在演變,及時搶救,子孫后代才能知道先輩怎么說話以及其中包含的歷史、社會學價值,而這就需要媒體和藝術家們的共同推廣。
參考文獻:
[1]高歡 語言調試與民族文化傳承——以湖南維吾爾族方言詞匯為例[J]. 名族論壇, 2013(10).
[2]孫宏開 中國瀕危少數民族語言的搶救與保護[J].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