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婉
摘 要:電影《阿凡達》( Avatar)是好萊塢著名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于2010年執導的一部3D 科幻電影,它以高超的拍攝技術和完美的畫面帶給觀眾一種視覺上的震撼。影片中導演將思想性和技術主義有效的結合在一起,運用高超的3D 技術,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夢幻般的景象。本文以后殖民主義的視角對電影《阿凡達》( Avatar)進行了分析,通過對各種形式的后殖民主義元素的解構剖析,對影片所蘊含的深層次文化內涵和西方殖民主義歷史進行了進一步挖掘和反思。
關鍵詞: 3D電影;《阿凡達》;后殖民主義;解讀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7--01
電影《阿凡達》( Avatar)是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于2010年執導的一部3D 科幻電影,它以高超的拍攝技術和完美的畫面帶給觀眾一種視覺上的震撼。影片中導演將思想性和技術主義有效的結合在一起,運用高超的3D 技術,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夢幻般的奇觀。
一、電影《阿凡達》概述
《阿凡達》以地球與“潘多拉”星球為故事背景,敘述了在遙遠的未來地球資源將枯竭之時,人們企圖侵占有著豐富資源的潘多拉星球,但潘多拉星球環境卻極其危險不適合人類生存,人類的到來也擾亂了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居民——那威人的正常生活,引發了一場地球人與潘多拉人關于生存權的斗爭。故事的主人公杰克是一個可以控制經地球人和那威人DNA 混合后而克隆出阿凡達的被地球派去潘多拉尋找礦物元素的實驗品,他在潘多拉星球上被卷入了當地土著爭取生存權的戰斗中,在與那威人的交往中他遇到了那威族人公主妮特麗,妮特麗交會了他在潘多拉星球生存的各種技能,在相處中他們相愛,在地球侵略者入侵潘多拉企圖將那威人趕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時,杰克幡然醒悟,他通過控制阿凡達帶領那威人與地球掠奪者進行斗爭,最終戰勝地球侵略者,將他們趕出潘多拉,恢復潘多拉星球原有的寧靜。
二、電影《阿凡達》中的后殖民主義解析
1、后殖民主義理論體系
后殖民主義是于上世紀70年代在西方學術界興起的一種具有政治性和文化批判性的學術研究,它通過否認主導敘述的角度來批判的研究西方國家的殖民歷史, 以階級、性別、種族為參照系, 對不同歷史時期西方的殖民手段進行分析,研究西方中心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如何對殖民地國家進行文化侵略。 因此,我們說后殖民主義也可以被稱為后殖民批判主義,整個后殖民主義理論蘊含著豐富的批判意識,它以批判的視角對殖民地國家、民族以及個人的身份進行一一確立,并對西方各派文化批評思潮進行拓展和反思,使西方帝國主義的霸權文化更為合理化。
2、電影《阿凡達》中的后殖民主義元素分析
(一)劇情設置中的后殖民主義
在影片《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的那威人就如同美國社會的印第安人,他們在自己的星球上過著寧靜的生活,而地球殖民者的到來打破了潘多拉的寧靜,地球殖民者的掠奪和殺戮將那威人的家園摧毀。電影《阿凡達》的劇情設置是美國典型的后殖民主義影片西部片的變形,像美國白人入侵印第安人居住的美洲大陸領域一樣,以擁有文明與智慧的地球人搶占潘多拉星“野蠻人” 的土地為敘事主線,通過二元對立的敘事手法, 為觀眾展現了西方后殖民主義時代的血淚史。
(二)人物塑造中的后殖民主義
在美國西部電影中,受西方殖民主義文化的影響,影片中的美國白人基本上是兼犯罪者與犯罪后自我醒悟的人。在電影(阿凡達》中,導演卡梅隆也延續了這樣的人物塑造方式,犯罪者是以邁爾上校為代表“壞白人”,他最終自食惡果將生命終結在親手發動的殖民戰爭中。而主人公杰克作為“好白人”的代表,起初也是披著偽善外衣的殖民者,他親身參與地球人對那威人家園的掠奪和摧毀,但在與那威人的相處中,正義的良知使他幡然醒悟,勇敢杰克運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了那威人的神鳥,成為了那威人崇拜的“魅影騎士”,他開始帶領那威人反抗地球侵略者,最終成為了拯救潘多拉星球和那威人的英雄,與那威公主妮特麗一起留在了美麗富饒的“潘多拉” 星球。
(三)造型的后殖民主義
在電影(阿凡達》中,導演卡梅隆在造型上也體現了后殖民主義元素的滲透,影片中“那威人”代表第三世界,他們是地球殖民者眼中的野蠻人,那威人都有一條長辮子,這個長辮子是神靈和動物相互溝通的工具,這讓人不禁想起在殖民主義時期,西方殖民者對中國清朝人的長辮子以pigtail( 豬尾巴) 稱呼,以此來侮辱和丑化作為第三世界人的中國人。
(四)文化擴張中的后殖民主義
對殖民地進行文化上的侵略是殖民主義的一大特點,在后殖民主義理論體系中,殖民地的文化是一種野蠻的不文明的文化,殖民者要用自己高貴的文化將其取而代之。在電影《阿凡達》中,地球殖民者對潘多拉星球的那威人進行了赤裸裸的殖民主義掠奪的同時,也對那威人的文化進行了殖民侵略。話語權是后殖民主義理論基礎,通過對殖民地進行語言入侵,使殖民者實現了主導的權力。作為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的掌握代表了對一種文化的認同。
三、結語
電影《阿凡達》是一部典型的、宣傳西方文化的具有后殖民主義色彩的影片,它以獨特的意識形態、敘事語言和全新的敘事模式向弱勢種族傾銷了一種帝國主義意識形態,是一部技術與藝術完美融合的后殖民主義影片。從后殖民主義的視角分析《阿凡達》這部電影,有利于讓觀眾對影片所蘊含的深層次文化內涵和西方殖民主義歷史進行進一步挖掘和反思。
參考文獻:
[1]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朱立元.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