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鉞
摘 要: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市,由于其獨特的民族構成,形成特有的方言。呼和浩特方言屬山西方言區片,受到蒙、回、滿等少數民族語言影響及歷史、地理、政治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體現出方言內部差異和行政區劃與方言的一致性。
關鍵詞:呼和浩特方言;分區;詞匯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7--01
呼和浩特市方言由于人口遷移、歷史發展等因素,在整體發展的同時,內部也進行著分化組合。本文將從呼和浩特市的基本情況、形成等角度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呼和浩特市的方言分區。
一、呼和浩特市的基本情況
呼和浩特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川秀美、野沃土肥,自然地理環境獨特。北抵陰山(大青山),南鄰黃河,東至蠻漢山,西依土默川平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形成了呼和浩特方言。呼市方言從戰國趙武靈王占領該地并設立“云中郡”開始形成,到西漢漢武帝時進一步發展,再到后來明代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駐豐州灘,與明王朝“通貢互市”,致使山西晉中、雁北等地漢族大量涌入,為呼市方言的成熟奠基,它是北方方言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
二、呼和浩特方言的形成
呼和浩特方言屬北方方言區華北北次方言區的晉語張呼片,主要以山西方言為基礎,融合了蒙語、回語、滿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形成“土默川方言”(呼和浩特方言別稱)。呼市方言由于受到歷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市區的東、西、南等方言也不盡相同,使呼和浩特的政治區劃與方言分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新城區方言
新城區(原綏遠城),是清王朝為鞏固統治、加強邊防新建的一座滿八旗駐防城。在新城區主要以滿清八旗子弟為居民,他們是由北京、東北各省、直隸等地由于清朝駐守邊疆的政策遷移而來的駐軍,他們帶有各自地方的方言,在長期的生活勞作中,與當地本土方言相融合,形成新城區特有的方言。
(二)回民區方言
回民區,主要是回族聚居的地區。這里居住的回族,多數是在明清時期,由于災荒、戰爭、行商等原因,從甘肅、新疆、寧夏、陜西等地遷徙而來。大批居民來到呼市定居是在清代康熙年間,當時呼和浩特市(原歸化城)和張家口是兩大貿易集散地,來自陜甘寧新的回族商隊留居歸化城,隨著經濟貿易的發展,回族商隊逐漸定居呼市回民區。如今人們稱回民區的回族所講的話為回民話。
(三)玉泉區方言
玉泉區,是呼和浩特的古城所在地,有“舊城”的俗稱,是市區中最早建立的城區,明朝稱之為“歸化城”。早在明清時期,呼市玉泉區是北方商業重鎮,來自內蒙古周邊省份的商人常在此經商,其中以山西商人為主,這使玉泉區方言受到山西方言的主要影響。玉泉區方言帶有很強的晉語特征,形成現今的“舊城話”也稱“此地話”。
(四)賽罕區方言
賽罕區,最早為呼市郊區,是經過城中村改造后的呼市周邊旗縣區,與烏蘭察布盟卓資縣、涼城縣、和林格爾縣、土默特左旗、武川縣相鄰,具有呼市郊區方言的典型特征。
三、呼和浩特方言詞匯在各分區的表現
新城區的居民由于主要是滿清八旗子弟,因而具有滿語的特征。
如:哈喇子(口水) 旮旯(角落) 賊忽拉(盜賊)
糟踐(浪費) 赤馬胡(眼屎) 寬柞(調皮)
回民區主要以回族居民為主,體現蘭銀方言的某些特點和回族伊斯蘭教中的一些宗教詞語。
如: 定奪(拿主意) 禮拜(星期) 無常(死亡)
交割(清算) 補砸(打)赤忽令令(輕浮)搭救(拯救)
玉泉區主要是以本地話為基礎,以晉語為參照形成的“舊城話”,保留山西方言詞匯的特征。
如:圪朽八帶(有褶皺) 跌倒馬爬(打趔趄)
山藥蛋(馬鈴薯) 起面(已經發酵的面)
賽罕區以呼市近郊和土著蒙族為主,體現蒙漢融合、城村結合的詞匯特點。
如:幺道(蒙語“說著”) 天靈蓋(前額)把式(蒙語“老師”)
嘎勒大(官) 嘮叨(啰嗦) 庫倫(蒙語“用墻或柵欄圍起的地方”)
呼市方言地名詞,絕大部分是蒙語詞。《古豐識略》地部卷二十三中談到:“各方農民租種蒙古地畝,初則數椽茅屋略避風雨,比戶露居漸成村落。其名之稍存古夕者,十無二三,余皆蒙古俗語佶屈聱牙,借音成文,無一字義”。
如:攸攸板(應有盡有) 討思號(迎接) 巴彥(富饒)
色肯板(美麗的房屋) 陶卜齊(扣子) 塔利(平川)
烏蘭不浪(紅色的泉) 溝字板(野韭菜) 把柵(富饒的草場)
隨著城市的經濟發展和一體化聯系的加強,呼和浩特市各行政區劃的方言詞匯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呼市四區的方言差異的界線逐漸淡化,使呼市四區的方言詞匯為廣大呼市市民廣泛使用。
四、結語
呼和浩特方言的形成,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在這一動態過程中,呼市方言仍舊進行著方言的分化與組合,不斷與其他民族語言相互交流、借鑒,融合。研究呼市方言不僅有利于規范普通話,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保護了民族地方漢語方言的活化石。
參考文獻:
[1]馬國凡,刑向東,馬叔駿.內蒙古漢語方言志[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7(12).
[2]劉文秀,劉曉冰.呼和浩特方言辯正[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
[3]李瑛.呼和浩特市志[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4]王翔宇.呼和浩特方言及普通話負遷移[J].語文學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