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社會德育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家庭教育的根基扎的牢不牢。家庭德育是家庭的信念和理想,家庭德育是靠代代傳承與發揚,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潛移默化和相互影響來發展的,一個穩定和有道德的家庭不僅能保持興旺發達,而且能夠創造社會的安定和諧。
關鍵詞:社會德育;家庭德育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93-02
一個社會德育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家庭教育的根基扎的牢不牢。
一、家庭德育的內涵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會環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兒童和青少年)施加無意識的影響或有意識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規范、思想意識、政治觀念轉化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種教育活動。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等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因此,多數時候又把家庭德育稱為家庭道德教育。一個社會德育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家庭教育的根基扎的牢不牢。家庭德育是家庭的信念和理想,家庭德育是靠代代傳承與發揚,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潛移默化和相互影響來發展的,一個穩定和有道德的家庭不僅能保持興旺發達,而且能夠創造社會的安定和諧。一個社會最小的單元就是家庭,而家庭德育小到對于個人的健康成長,大到對一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起著細微不致和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家庭德育觀
從古到今,中西方都非常重視家庭德育。
中國古人很重視家庭德育,春秋時期的孔子庭訓兒子孔鯉時,教育兒子要學《詩》和《禮》,才能言之有據,行之有禮。到了北齊的顏之推為了子孫的美德教育,專門著了一本《顏子家訓》,在“教子”篇中提出胎教,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還點明父母威嚴有慈,這樣子女才能畏慎而生孝。要求父母和子女之間嚴肅而不輕視,有愛而不簡慢。這是我國古人在家庭德育發展中的里程碑。朱熹在《大學》中提出“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家和國聯系到一起,這把家庭德育上升到治國的層次。到了清朝,《弟子規》成為普遍流行的啟蒙讀物,如“養不教、父之過”,“昔孟母、擇鄰處”等,這就把家庭德育和學校教育結合了起來。它的普及率和影響面更大了,也凸顯了當時整個社會對家庭德育的的重視。
西方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認為“美德是可以通過教育培養的”,其寓意就是一個人有無美德是看家庭是否培養他。而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認為培養美德是通過“理性”的教育,這一“理性”必然來自于家庭的熏染。到了17世紀,英國教育學家洛克強調通過“理性”可以培養紳士的風度和道德品質,而英國紳士的培養主要靠貴族家庭的熏陶。而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則更強調對兒童德育的重視,他在《愛彌兒》中指出要使兒童按照自然的天性成長為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在“知道如何做人”的過程中靠的就是家庭的德育。到了近代,美國的大教育家杜威主張兒童通過德育的培養可以養成有利于社會秩序的道德習慣。
三、當前我國家庭德育存在的誤區及危害
現今我國社會中存在著缺德、失德和無德的現象,毒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損耗了維護社會公共服務的成本。這一切和每個人的道德品質緊密相連,要提高個人的道德品質,要靠社會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經研究發現,從三者對個人的道德品質養成的影響來看,家庭德育排在學校德育和社會德育的前面,家庭德育對個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終身的影響。因為家庭作為人類代際間道德灌輸、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重要場所,擔負著對子女進行品德教育的重任。家庭教育的環境和水平如何,對子女的成長尤其是道德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德育存在的誤區一是粗暴教育,許多農村家長抱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不靠言傳身教靠暴力,這種懲罰式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失去自尊心、愛心和自信心,導致孩子叛逆和產生排他性的暴力攻擊行為。誤區二是過于溺愛孩子,不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孩子驕橫、任性、貪圖物質享樂、以自我中心的獨占型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性。其日常行為表現在不孝敬父母,不懂得感恩,沒有謙讓精神和合作意識。“慣子如殺子”,溺愛驕慣的結果是不僅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不良習性一旦惡性膨脹,遇到外界不良誘因,便有可能導致違法犯罪。誤區三是不培養孩子的公德心。在家中要求孩子講究衛生,物品歸放整齊,在外面就可以隨地吐痰、大小便,任意破壞公共財物。這導致了部分孩子缺乏集體和公共意識,對于他人和社會沒有同情心和責任感,這與家長缺乏家庭德育的理念和知識有關。
當前,中國的許多家長缺乏家庭德育的理念和知識,導致家庭德育既不能普及也不能產生實效。很多家庭存在著不當的教育方式,完全和德育背道而馳。對孩子的教育是溺愛嬌慣、簡單粗暴、不負責任,甚至有道德失范的現象發生。這些錯誤的家庭教育不僅能葬送了無數孩子的前程,還能毀滅家庭的希望并嚴重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梁啟超曾說過“少年強則中國強”,國家也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培養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所以對于家庭德育的構建,家長應樹立為國育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孩子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地道德情操,懂得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具備文明生活的基本素養。
四、構建家庭德育的若干思考
家庭德育既要有科學性,也要有藝術性。有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如果你要讓孩子像自己一樣優秀,你就做真實的自己;如果你要讓孩子比自己優秀,你就做一個優秀的演員。現代家長要結合孩子的心理和時代的特點,再結合自身實際來提高自身的修養,通過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給孩子樹立好形象,做出好的楷模。馬卡連柯夫說過:“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時每刻都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說話,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微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孩子教育都有意義。”這也是中國古語所說的“龍生龍,鳳生鳳”的道理。
“有其父必有其子”是指家庭環境、家長的素質、人格、生活態度、言談舉止等對孩子的道德觀、行為準則、良好習慣的形成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德育靠身教,就是通過家長健全人格的示范,讓子女明白“不學禮,無以立”。其次是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保障,家是幸福的港灣,和諧的家庭可以給孩子營造互敬互愛、健康向上、和諧有序的氛圍。家庭成員和諧相處、尊老愛幼、互敬互愛都會對孩子的身心產生良性的發展。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優化孩子成長的環境,是促使子女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
家庭德育靠傳承,一個家庭從祖輩到孫輩的道德理念、為人準則、處世技巧等都是可以傳承的,
家庭德育靠互動,家長必須正確認識家庭德育的權威性,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決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忽視和放松對子女的教育。其次,家庭教育也是一門科學,家長要注意學習和掌握必要的德育科學知識,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既不能采取粗暴強制方式,又不能一味袒護溺愛孩子。第三,通過豐富多彩、格調高雅的家庭文化活動,如家庭運動會、音樂會、工藝制作、烹調比賽、旅游等,活躍家庭氣氛,陶冶家庭成員的情操,提高教育效果。
五、構建家庭德育的重要有意義
首先,健康的家庭教育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小細胞。“細胞”與整個“肌體”是息息相關的,每個“細胞(家庭)”都健康和諧了,整個社會的“肌體”必然會健康和諧。反之,如果構成社會大系統的最小單元——家庭出現了問題,那么整個社會的不和諧就會彰顯。正如孟子所講,“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可見,家庭的和諧與否,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系統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而要想實現家庭的健康與和諧,正確家庭教育是關鍵,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切實抓好家庭教育這項最基礎的工作。
其次,搞好家庭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胡錦濤同志在講話中明確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每個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理想信念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的必然結果。因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以“以德育人”,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進而成為和諧社會的合格公民。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搞好家庭教育。
再次,優化家庭教育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家庭教育的主要對象是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成長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與命運;關系到民族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和諧社會偉大目標能否實現。因此,構建和諧社會首要任務是培育高素質的現代公民,而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道德養成、品質錘煉、知識積累、能力培養都極其重要。所以,優化未成年人成長的家庭教育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作者簡介:周霄楠,男,中共唐河縣委黨校,研究生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