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品林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對當前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人生規劃的道路上所存在的困惑進行梳理,淺析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學習指導、人生發展方面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提出輔導員在工作中應該具備的責任認知。
關鍵詞:學生困惑;角色扮演;責任認知;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54-01
一、學生之困惑
(一)期望與失望。一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期望與失望。大學政治系列課程是大學生接受國內外政治、黨和政府工作的第一課堂。但是課堂中沒有時新的信息共享,不能使大學生對當前經濟社會形勢有深入的認知。二是對專業學習的期望與失望。上課遲到、玩手機現象已普遍存在于大學教學課堂,學生認為當前大學教育更偏向理論知識的傳授與教學,而實踐性少。加上教學方法老套,教學手段單一,教材的緩慢更新,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 三是對人才培養的期望與失望。學生對自身素養培養的期望值排前5位的是實踐能力、思想道德素質、創新創業能力、社會責任感、學習與科研能力。說明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追求理論知識的學習,更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創新、創業素質的提高,四是對就業的期望與失望。學生認為在大一、大二年級時對就業知識了解甚少,對就業方向和就業形勢不明確,專業發展缺乏自信。
(二)自覺與督促。學生認為自覺性不強,是導致學習行為與意識沖突的主要原因。學生對目前的學習狀況不滿意,認為自我控制能力、專業前景、社會實踐機會持悲觀態度,自身自律性不強。首先,對專業學習的不自覺與欠督促。學生認為對專業的興趣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的,但是由于課堂時間利用率降低。其次,對素質培養的不自覺與寬監督。有些學生認為大學教育強調管理自律,使學生迷茫,得不到及時的引導。這就需要在做好學生日常工作與教學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心理適應的教育,引導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成人成才。
(三)網絡與現實。學生認為目前大學生對國家形勢、政治等的認識,主要是通過網絡平臺獲取信息,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小我”實現“大我”,是學生最困惑的問題。毋庸置疑,以網絡為主要形式的新媒體將成為未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在信息風暴中找準方向是學生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合理運用網絡資源,達到網絡為現實生活服務的目的,是當前大學生迫切的需求。
二、輔導員扮演角色分析
輔導員是學生成長的良師益友,是學生思想上的引導者、學習上的指導者、人生發展的引路人。
(一)思想上的引導者。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的形成主要在大學階段,當代大學生個性鮮明,積極進取,自信率真,同時又缺乏責任感和政治擔當。因此,需要輔導員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領大學生自覺抵制不良思想影響,牢固樹立社會主義信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
(二)學習上的指導者。輔導員要扮演好學習成才指導者這個角色,要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對于大一年級,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己分析的能力;對于大二年級,引導學生對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知識深入學習;對于大三年級,督促學生學習行為,尤其是做好缺乏自律性較弱的學生群體;對于大四年級,輔導員要加強學生就業意識的形成,將理論賦予實踐,幫助學生就業和人生規劃。
(三)人生發展上的引路人。大學期間,學生開始自我認知和探索,開始進行生涯規劃,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學習榜樣,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輔導員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的發展。輔導員應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和嚴謹的行為作風。
三、輔導員的責任認知
(一)明確定位,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輔導員在工作中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探索自我,從而指導學生做好良好的人生規劃,
工作中具體表現在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的了解,尤其是學習能力、交際能力、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把握,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同時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對學生的思想全貌進行透徹了解。
(二)創新工作思路,建立多元教育網絡。第一、創新師生溝通方法,提高了解學生的能力。深入學生,多途徑了解學生,與學生共同體驗和感悟生活,善于發現和尊重學生的需求,要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責備,放寬尺度衡量學生。第二、創新學生教育方式,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學生成長的最主要標志就是自己言行的控制,優良品質的養成。要求輔導員事必躬親,發揮學生自我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路,掌握做事的能力,學會和諧共處的技巧。
(三)以生為友,構建良好師生關系。
1.了解學生。了解每個學生,使學生感覺到老師給予的指導、關懷、幫助和教誨。要全面把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如學生的家庭、性格、學習等方面的情況,為家庭困難學生建立了貧困生檔案,在經濟上給予他們幫助,在生活上給予他們關心。不要吝惜地將自己的真心與真情送給學生,真誠關心和愛護學生。
2.尊重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關心和體會學生的困惑,從學生所處的環境,考慮學生的想法、情感,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理性對待學生的思想、個性和需求,尊重學生,包容學生。
3.助力學生。要轉變教育觀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自主決策、自覺行動,做學生成長的助力劑。要求輔導員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并適時干預調節學生的情緒和行為方式。首先,注意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其次,關新學生的成長過程,不斷激發學生的優勢特長,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表揚,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將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做準備。第三,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幸福的真正內涵,并為自己將來的幸福而努力。在教學和教育過程中,時時刻刻想著學生的發展,學生的將來,為學生的未來做鋪墊,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
參考文獻
[1]李旭炎.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論叢[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2]吳彬、冼錦華.新時期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
[3]艾森克.心理學:一條整合的途徑[M]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
[4]孟吉勇.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實用手冊[M].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