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90后”學生已成為大學生構成的主體,他們與往屆大學生有著很大的差異。對待這一群體,高校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及課堂管理方面應與時俱進,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本文對“90后”學生的心理特點加以分析,同時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90后;心理特點;大學英語;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96-02
一、前言
隨著近年來“90后”一代學生逐漸進入高校課堂,我國的高校已經正式進入“90后”時代。“90后”研究報告指出,與“70后”、“80后”顯著不同,“90后”是一個與之有著明顯區別的特殊群體,他們在學習、心理、社交及社會認識等多個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個性特點。大學英語教學是高校教學活動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英語教師只有在掌握和認識其學習主體,即學生的心理特點的前提下,才能根據這些特點因材施教,實現有效教學,培養合格高校人才。
二、“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
1.尊重自我并期待被尊重。
“90后”大學生尊重自我,同時他們也期待他人,尤其是父母及老師對自己的尊重。“90后”大學生非常期望老師及長輩尊重自己的意愿和選擇,不愿意被強加他人的期待和要求。以通過高考后的高校和專業的選擇為例,很多已經入學的“90后”大學生再跟同學及老師溝通的過程中反映,對高校和專業的選擇,他們有著自己的選擇標準,包括地理位置、城市的文明及發展程度、對所選專業的興趣、專業的未來就業前景,有的甚至任性到只是因為個人的喜好。而“90后”大學生的這些期待和選擇大部分也確實獲得了父母的尊重和認可。學生們認為這能夠讓他們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即使不成功也不會因為違背了自己的意愿二后悔。
2.認知自我并期待被歷練。
進入大學后,“90后”大學生期望自己能夠增強生活能力,獨立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困難和羈絆。“90后”的一帶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到了這些“90后”孩子們的身上。學習對于他們是最重要的事情,生活中的歷練和經歷都是成才路上的絆腳石。因此父母會過多地干預和幫助,這看似消除了孩子們成長的煩惱,事實上剝奪了他們經受磨煉并不斷成長的權利。“90后”大學生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因此,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中,他們在逃離了父母“愛的牢籠”之后,期望通過自己的鍛煉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期待精神上的關懷。
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的“90后”大學生在21世紀物質相對豐富的今天,成長的過程中從來都不缺乏物質的保障。因此,比起物質上的東西,他們更期望得到來自家庭、社會、長輩、老師以及同輩的對自己精神上的鼓勵和關懷。大學生活中,老師及同學對“90后”大學生的理解和精神上的關心和認可是他們十分看重的,一旦人際關系出了問題,很可能會導致他們放棄自己的重要目標。“90后”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表面熱情、開放
4.接受新事物能力強。
大眾傳媒日新月異的今天,“90后”大學生在傳播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90后”大學生收到大眾傳媒(網絡等)的影響,比起其他群體,接收到的信息量更大,知識面更寬,更新速度更快,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強。他們常常求新、求變,微信、QQ、Facebook、twitter、微博等等都是他們青睞的用于交流及思想宣泄的現代信息技術工具。“火星文”是“90后”大學生擅長并廣泛使用的一種網絡語言,包括各種生僻字和符號等,一般很難被理解,已經出現便被借助網絡迅速傳播。
5.心理承受能力不強。
90年代出生的大學生有著其特殊性,在經過70年代、80年代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下的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都相對以前好了很多。而且,父輩自己吃過的苦,都不想再讓孩子們經歷,希望他們能夠過上優越的生活,物質上基本有求必應。“90后”大學生就是整個家庭的中心,他們任意發脾氣,家長則無條件接受,他們是溫室里的花朵,從來沒有經歷過狂風暴雨的洗禮,一旦遇到挫折就像天塌了一樣,整個世界一片灰暗,生活失去了方向,對挫折和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強。
三、“90后”大學生大學英語教學對策
1.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90后”大學生熱愛生活,有60%左右的學生保持良好的讀書習慣,興趣愛好范圍超過“前輩”。隨著中國融入世界經濟,西方開放式文化與東方封閉式文化相碰撞,使“90后”大學生的思想具有明顯特色。網絡的信息化,使得學生幾乎人人都有手機,筆記本電腦擁有率也很高,不斷接觸新事物,并且接受速度非常快。他們不滿足于墨守成規,可望突破傳統,打破常規,彰顯個性。因此,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設計和選擇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取質量直接影響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效果。除了教科書上的課文和練習,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把關者,應為學生選取貼近學生生活、信息量大、形式多樣并與時代發展接軌的教學內容,以保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從而促成學習效果的達成。其次,在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教師應本著“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學生英語能力及水平,在學生力所能及的原則下選取教學內容,難度要適中,信息量要大,形式要新穎;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個性化教學,為學生提供有梯度的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最終確保所有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教學內容的多樣化,除了體現在課堂教學內容以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推薦各種英文學習網站、英語經典名著、英文電影、英文歌曲以及英文學習的手機應用等,學生帶著強烈的興趣在娛樂的過程中學習英語,會對大學英語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學方法的新穎化。
“90后”大學生心態開放,充滿自信,具有團隊精神,崇拜創新精神與探索精神,有挑戰權威、挑戰生活的勇氣,喜歡尋求刺激,追求新鮮感。他們在課堂上常常表現出學習能力強、思維活躍等特點,傳統單一的“以教師為主導,老師一言堂”的教學方法已完全無法在“90后”大學生的大學英語課堂上奏效。因此,針對“90后”大學生建議采用互動式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在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在課堂互動和課后互動兩個方面。
2.1課堂互動。
教師在進行某一個單元的大學英語教學前應首先提出這一單元的學習目標,如掌握某些關鍵詞、關鍵表達以及短語;學習和鞏固這一單元的語法項目;達到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本單元話題篇完成章寫作等等。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教師要針對復雜句式、段落內容、段落間的關系、文章結構以及本單元的重點難點為學生們講解。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就學習內容進行互動和探討,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教師給與解答及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互動性。在教學內容充分了解和學習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提出自學目標,布置給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閱讀課文、查閱資料、交流討論等形式達到學習目標。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就某個話題的口語對話練習,或以重復課文內容的方式,在記憶重點詞匯及短語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2 課后互動。
完成課堂教學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文章內容提出批判性思考,學生們自由組合,形成小組,就教師提出的內容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們可以查詢資料、交流、互動、開展討論。最終以在經過討論之后將提出的想法以PPT、視頻短片、對話或者報告的形式在全班進行成果的展示,教師一定要做具體而細致的點評和反饋。教師的反饋以鼓勵為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信心,同時兼顧展示內容中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使學生感到有所收獲并有繼續做下去的愿望。
3.教學手段及資源的優化。
“90后”大學生對新媒體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有著極大的興趣,他們是網絡等新技術媒體的推動者,海量信息的接受者,網絡語言的傳播者。電子設備等技術的發展,使得“90后”大學生完全不能適應“一根粉筆一堂課”的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學的人-人互動,人-機互動在“90后”大學生的學習溝通、情感溝通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交互信息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多媒體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得到普及,大學英語課體系在多媒體的應用和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下,突破傳統,成為更適應時代發展的教學方法。21世紀大學英語的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詞匯、語法和篇章的講解,而是通過多媒體、PPT等教學手段,傳遞圖文并茂的生動的知識,是英語課堂從傳統的“粉筆式”轉換為“空鼠式”,從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從以高分為目的轉換為以激發學生興趣為目的,提高學習效果,達成學習目的。
四、結語
“90后”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伴隨著他們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大學英語教學必然要經歷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全方位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參與大學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和合作的能力。因此針對“90后”大學生,大學英語教師應采取相應對策,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不斷探索與改進針對“90后”大學生的特點的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林梅,女,1978年7月出生,副教授,工作單位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研究方向 商務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