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二十一 培養習慣,掌握學法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采用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一:作業上面“寫評語”
劉良華教授說:“我相信教育有很多秘密隱藏在評價那里。如果一個老師能夠被學生長時間地記住,多半是因為這個老師評價學生時說了幾句話,而這個學生就終身記住了這幾句話。”
作為一種行為管理的手段,表揚的作用絕不能被低估。心理學研究表明,渴望得到好成績并因此受到教師表揚,是兒童重要的學習心理動機之一。試想,如果有人說“你做得真棒”時,你一定會感到非常高興。大部分人都希望得到表揚,而以恰當的方式表揚學生,可以顯著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績。
教師應該認識到批改作業或試卷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找出錯誤,它也應該是一次機會——幫助學生注意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以及怎樣繼續發揚優點。筆者對學生的數學作業,多采用評語評價,看到學生字寫得好,筆者會情不自禁地寫下:你的書寫真漂亮!看到你的作業老師感覺很舒心;看到學生作業寫得清楚工整而且又全對,筆者會寫上:真棒!看你的作業就知道你是一個好孩子;看到一些學困生能夠按時上交作業,而且正確率較高,筆者會寫上:你的進步真大!堅持住,老師相信你一定行!看得出,你正在不斷進步;當有的學生因為馬虎或者審題不認真出現錯誤時,筆者會寫上:真遺憾,要是能夠再細心一點就好了,下次要注意了。
筆者批改作業時旁邊總是準備一個數碼照相機,有時來不及就用手機,發現學生好的做法和典型錯誤,馬上照下來,時間一長,自己就積累了很多寶貴的資料,這些資料對于我們分析學生、讀懂學生非常有價值。有時筆者還會把這些資料給學生們看,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業被教師展出時都非常高興。看到別人一些好的解法,學生會自發地鼓起掌來。對于一些錯誤解法,為了保護學生隱私,筆者只展示學生的錯例,但會隱去姓名。
方法二:每周五抽取八名“幸運大獎”
為了鼓勵學生做好每一次作業,筆者每天對于作業得A☆的學生進行獎勵,獎品是一張有筆者親筆簽名的獎票。
學生得到獎票后,在背面寫上自己的姓名,然后投入一個廣口瓶中。周五數學課上,教師或學生代表當著全班學生的面現場抽出8名幸運者,這8名幸運者可以享有以下權利:
獲得一張錢老師自己設計的喜報,獎給一張帶“免”字的面值200元的獎票,持有此獎票的學生可以免寫一次數學作業,此獎票隨時可用,用后由數學課代表收回。
方法三:評選數學學科“班級之最”
為了鼓勵學生爭先創優,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感受到成功,筆者每個月在班里評選一次“班級之最”,并以電子期刊的形式發給每一位家長。評選的內容如下:
1.課前準備最充分的;2.上課聽講最認真的;3.上課最愛提問的;4.上課最愛回答問題的;5.回答問題聲音最響亮的;6.作業書寫最清楚的;7.作業正確率最高的;8.解題方法最有新意的;9.作業進步最快的;10.小組合作時表現最好的;11.給同學講課最有魅力的;12.自主學習能力最強的;13.一句話數學日記寫得最棒的;14.總結的學習方法最實用的;15.課外數學知識最豐富的。
策略二十二 既為經師,又為人師
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是課程改革最核心的價值。任何一門學科的教育,首先是對人的教育,那種忽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的數學教育,甚至以損害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為代價的數學教育,絕對不是成功的數學教育。
1.做有親和力的教師
一個人成年后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會欣賞那些善于管理自己情緒、善于對學生給予移情性理解的優秀教師,更會對那些觸動過他們心靈的教師心懷感激。富有親和力的人會更多地表現出熱情、活力、謙和、真誠、關懷、溫暖和移情的能力。一個富有親和力的人一定會更加受人歡迎。
作為有親和力的教師,應該真誠地認可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對學生的失誤和不佳表現能夠寬容和同情,并給予明確的指引,告訴他怎樣能做得更好。
作為有親和力的教師,一定要學會微笑。因為“笑是一盞明燈,告訴人們你的心與他們的心是相聯的”。對于學生,教師沒有必要滿臉堆笑,只需露出一個收斂的、輕微的、善意的微笑就足夠了。
人類的情感具有“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也往往會喜歡與之相關的事物。這種效應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同樣存在。一般說來,當師生情感融洽,學生喜歡數學教師,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就較高,數學成績也較好;反之,如果學生對教師反感,他們也會逐漸對數學失去興趣。
2.做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師
臺灣黃慶祥著的《讓教師自由,教人不教書》中這樣寫道:教外在知識性的“書”,更要教內在思考性的“人”,甚至教人比教書重要。
人是萬物之靈,人不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對教育的需要,教育是對人的成全。數學課程在學生發展上所特有的育人功能,從根本上看是數學所具有的特性所賦予的。數學所具有的抽象性、邏輯嚴謹性、應用廣泛性和特有的符號語言系統,所具有的模式化的數學思考方法,在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創造能力以及促進學生知、情、意全面發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
責任是教師職業生命的自覺,它決定著教師努力和判斷的方向。
教師的責任,有肩負的社會責任:父母把子女送到學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希望寄托給了學校,教師有責任把學生教好、保護好、培養好,有責任讓家長放心滿意。
數學課程的目標不只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技能,它還應當包括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郭振有先生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教師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于教師有沒有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里流傳。有些學校沒有文化氣息,問學生老師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學生講不出,或只能講一些課堂的笑話。”郭振有先生語重心長地說:“只有大德之人,才能干大事業。”
4.做一名富有愛心的教師
教師的力量,不在于智慧,而在于心靈以及心靈中散發出的師愛之光。“教育的責任就是,即使有激烈競爭,也應該讓學生的成長過程有規律、有尊嚴。”
很多教師也許沒有高超的教學技巧,但他們總能讓學生感覺到溫暖,這樣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可能持續幾年乃至幾十年。他不必告訴班上所有學生他愛他們,但他肯定能從行動上體現這一點。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要使課堂煥發出數學味,我們先做個有數學味的教師;要使課堂充滿情感,我們的教師先要對每節課、每一道例題、每一名學生,甚至教室的每一塊墻壁充滿情感。
作為一名愛學生的教師,就要盡可能想辦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機會。學業成功一般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而失敗的學習經驗會降低學生的自信心。為了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到成功,有經驗的教育者經常采取三種做法:一是對某些學生尤其是差生降低成功的評判標準,在其取得了相對較小的成功時也及時給予鼓勵;二是盡可能地發掘學生的長處,給學生充分展現自己長處的機會;三是為學生設置合適的學習目標,或者把長期的、困難的目標分解成具體的、近期的、簡單的目標,使學生看到自己在從事復雜的學習任務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更多地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認識到自己有可以挖掘的潛力。
5.做一名有陽光心態的教師
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具有高度健康和穩定的情緒,對學生抱有期望,富有熱忱和同情心,有能力在任何情況下自覺地將個人的不健康情緒消除在課堂之外。教師個性品質的不斷改善,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為了讓生命教育的旗幟高高飄揚在學校的上空,肖川教授曾懇請所有的教師努力做到:
(1)不用尖酸刻薄的語言羞辱學生,即使學生的確令人惱怒;(2)不用輕蔑的眼光打量學生,即使學生的確令人失望;(3)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即使學生犯了嚴重的錯誤,你一定要找到更好的辦法懲戒學生,但不是簡單粗暴的體罰;(4)不在學生面前抱怨生活,即使你的確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遭遇了不應有的挫折;(5)當學生無禮地頂撞你,令你氣惱時,你仍能心平氣和、從容淡定、理智地對待學生;(6)當你出現在學生面前時,總是情緒飽滿、信心十足,即使你非常疲憊、非常沮喪。
學生喜歡怎樣的教師?
和學生經常交流、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喜好;盡快能叫得出學生的名字;盡可能地找到合適的機會表揚他們;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如暫時無法解決,至少要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向;在學生中表示出你的正義感和公正感,能讓學生對你產生信任;盡可能傾聽他們的意見,并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在課堂上表現出你的智慧、淵博和敏捷,如有可能,在課堂上盡可能地把知識和做人道理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到你在專業上的造詣,但又能表現得非常謙虛。
6.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
為什么教師要有思想呢?首先有思想,會使得我們興趣廣泛,內心鮮活,積極捕捉各種有意義的信息,會使我們的人際交流變得更有品位,使我們的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變得豐富,使我們從瑣碎、無聊的單調、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擺脫出來。
其次,做有思想的教師,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
再次,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
有思想,使得我們不人云亦云,不簡單化,使得我們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有思想的教師能夠對自己的課堂作出明智的判斷,能夠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妥善處理,能不受外來干預。
美國教育家帕爾默認為:優秀的教學源自教師的心靈,教育的最高理念是從人的心靈深處引出智慧的內核,教師應該以心靈導師的身份來啟迪生命,以心靈的教育為事業的最高追求,力爭讓平凡的教育流光溢彩,美妙動人。
師生共同成長意味著教師必須改變對學生的態度,把學生當成伙伴、朋友、合作者,勇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挑戰,從學生身上汲取營養,用工作的熱情和成效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意味著教師必須放下知識權威的架子,蹲下身來看學生,與學生平等、雙向交流各自的觀點,允許學生指出教師的不足和問題,讓學生擁有主動選擇自己發展道路的權利。
肖川教授曾飽含深情地寫道:我敢肯定地說,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夠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蒙的雙眼帶來清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梁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而一個擁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