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花
平臺跑路、股權眾籌糾紛等風波,使互聯網金融從風口的“豬”變成了令人聞之色變的“虎”。從專項整治的治標之舉,到治本之策的探討,關鍵在于找準病因,對癥下藥。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金融市場不健全、信息不對稱和監管制度不完善。
金融市場不健全
在分析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前,先講個故事:假設上海只有五星級酒店提供正規的餐飲服務,但是價格昂貴,還要排隊,除了極少數的高端消費者,一般人只能在家里吃。后來改革開放了,一些三、四星級的酒店提供更為便利的餐飲服務,同時還有下午茶、自助餐等多樣化的選擇,價格也比五星級酒店便宜。市民普遍覺得生活方便了很多。但是,這個價格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而且酒店畢竟相對數量較少。于是,有些小攤小販私自開設了餐飲店,不過在我們的故事里,這是違法的,只能偷偷摸摸進行,衛生安全也就無法保證。一些居民為了方便經常光顧這些小店,因為價格低、時間彈性、交通方便、服務也多元化,比如可以送餐、定制等等。鑒于客觀的消費需求,政府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除了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會被取締外,大量私營餐飲點就在灰色地帶生長著。這個局面維持了若干年,突然有一天,互聯網+時代來了,各類餐飲服務在網上百花齊放,而這些又不在法律限制的范圍內。其實,大量的“網店”是實體店借網絡經營規避法律制約的。而當時的井噴式發展被誤以為是網絡的神奇效應,輿論高估了互聯網的作用,以為可以“一俊遮百丑”。殊不知,網絡背后的信用問題更難以識別,于是,食品安全問題突顯,而且由于互聯網的作用,波及人數眾多,影響惡劣。此時,社會又紛紛譴責互聯網了。
我國金融市場長期由政府主導、國有銀行為主體,民間金融市場發展不足,地下錢莊、民間融資一直是一個灰色地帶,數量龐大而又不在正規的監管體系內。相應地,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獨立性也就沒有機會發展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互聯網+金融,等于一個人還沒能力站穩就去學飛,一開始似乎可以規避弱點,但是,最后必然發現,無論走還是飛,基本的平衡能力都是基礎。歸根結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立足在金融市場的真實完善的基礎上,民間金融的開放是市場成熟的關鍵。
信息不對稱
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的市場基礎,是基于傳統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從而造成大量閑散資金閑置。但由于技術壁壘的作用和金融創新的專業性,導致在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產品創新和業務模式越來越復雜,普通投資者難以識別,又造成了新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導致了互聯網金融在便利支付和投融資過程中,風險不斷積累。因此,規范發展的著手點在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利益,防范金融風險。
(一)金融創新中的信息不對稱
由于資金供給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不透明和不對稱,借貸雙方需要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或者資本市場來投融資。由此,交易成本高昂、選擇余地小。互聯網+的作用,使得大量的潛在需求者和供給者的信息可以在網絡上查詢和溝通,由此,降低了交易成本,并通過分散化的小額投資提供了更高的理財通道。交易門檻雖然降低了,技術門檻卻提高了。互聯網金融業務創新性太強,業務“變種”極為迅速。互聯網+金融的雙重技術壁壘,導致線上的金融業務更難識別風險。
(二)道德風險有意制造的信息不對稱
“中晉”系為代表的信息不對稱,則是道德風險問題,而不是技術創新。通過在外灘包一層頂級辦公樓,以員工的高端消費包裝公司形象,吸引股權融資,而沒有任何實體項目作為支撐,甚至造假包裝了子虛烏有的投資項目收益,這是明顯的“旁氏騙局”加傳銷,而不是互聯網金融創新。這類信息不對稱問題造成的風險,是一個綜合性的治理問題,而不是金融一個領域能解決的。
首先是法治。“旁氏騙局”是無法杜絕的,但是,能否被及時曝光,參與的各個環節,企業和“合伙人”、員工能否有基本的法律意識,事后能否依法查明責任和打擊腐敗,這是法治建設的系統工程。
其次是市場意識。無論股市的投資者,還是互聯網金融的理財者,對于風險和利潤的關系能否有理性的認識,理性投資、風險自擔,這是一個市場的成熟度的問題。
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信用基礎薄弱,龐氏騙局橫行、非理性的投資者眾多,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信息非常不透明、不對稱。由此,在解決了信息溝通方面的不對稱的同時,又造成了互聯網金融產品自身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和監管難題。
監管制度不完善
中國的金融監管是分業制,互聯網+下的金融創新往往是交叉和融合幾個行業的,很難歸口。互聯網金融打破了一些傳統行業的界限,融合創新成為行業的新趨勢。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將不會局限于經營單一業務,或者一項業務涉足多個領域,這導致監管的難度增加。從互聯網金融監管本身來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度”很難把握。
這需要明確一個監管主體,明晰責任和目標。應盡快推進混業監管,減少分業監管下面的漏洞,給企業明確的歸口和規范、服務、指導。
監管還需要制度間的協同。從井噴式繁榮到行業危機,涇渭分明、大起大落的急轉彎,體現出我國政策間的協同存在不足。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階段呈現出明顯的二元性,要么一味鼓勵發展缺乏風險防范方面的協調配套措施,要么方便監管而抑制創新。這個二元性的背后,是產業發展目標和風險監管目標的協同不夠。深層原因是我國政府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角色不清晰。發改委作為產業政策的指導部門,主要從長遠戰略考慮行業發展,而金融監管部門應該只負責規范發展和風險控制。這樣一來,二者才能相互制約地平衡發展。應在混業基礎上,落實一個明晰的監管主體,同時將風險監管與產業目標并重,而不是發展時要求監管放松,監管時進行產業抑制。
另外,以條文為主的監管制度在互聯網時代遭遇極限挑戰。往往原來出的文件還沒有真正落實執行,還沒有全都做到,新的挑戰又已經出現。此時,監管部門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就非常關鍵。不是被動地按照條文管控,而是能動態防范、宏觀審慎監管加上微觀識別和監督。而要做到對個體企業和業務的準確判斷和監控,監管部門的獨立性和資源調配的能力需要提高。有獨立的不受干擾的行政執法權,以及協調其他部門配合的資源整合能力,是風險管控的一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