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政策的一個特征,就是根據組織(大學)既有的身份,來確定擁有什么樣的地位,并給予相應的資源配置,也就是只按既有的身份來確定資源配置的方式,而這種身份往往又是相對固化的,沒有競爭機制,缺乏動態流動。“雙一流”高校辦學思路的提出,挑戰了此傳統的教學模式,確定了“淡化高校固有身份,注重教學績效”的辦學宗旨。所以地方院校必須遵循此辦學理念,在“雙一流”環境下為自己尋找一條最佳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雙一流;績效;地方院校;成效
我國地方院校是由各省市地方政府投資和管理的的學校,具有獨立性。各省市因本地財政的水平不一,所創辦的地方院校的數量以及規模有著絕然的不同。但是其目的具有相同性,都是為地方基礎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在不同的領域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在“雙一流”環境下,地方高等院校該如何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明確自己的發展道路,確定本院校的出路呢?
一、“雙一流”高校辦學思路的提出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政策的一個特征,就是根據組織(大學)既有的身份,來確定擁有什么樣的地位,并給予相應的資源配置,也就是只按既有的身份來確定資源配置的方式,而這種身份往往又是相對固化的,沒有競爭機制,缺乏動態流動。顯然,這不利于激發高等教育發展的活力。目前我國高校的教育和建設已逐漸和國際接軌,如果不對高校教學體制進行改革,將無法產生更多優秀的院校,無法和世界上一流的大學相比。所以出于此目的,國務院出臺“雙一流”高校建設政策,淡化高校固有的身份、注重院校在辦學過程中所創造的績效,破除固有身份構成高等教育秩序和結構的傳統觀念和秩序,把高校發展的內在動力挖掘出來,促進高校的大力發展,使更多的院校能夠跨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行列中,向國際頂尖學府沖刺。在“雙一流”環境下,能夠進入“雙一流”的高等院校畢竟很少,那么,地方院校該如何借此契機,尋找出路,擴大本院校的教學成果呢?
二、地方院校在“雙一流”環境下發展的措施及對策
(一)以錯位發展的模式促進地方院校的發展。何為錯位發展?就是指發展主體根據自身的實情,對市場進行一番調查和研究之后,獨創蹊徑,促進院校的發展。
(二)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第一,依托特色優勢學科,完善機制,抓好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第二,加大中青年教師培養力度,著力培養更多的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教學名師等。只有造就了結構合理、素質精良、作風過硬的優秀師資隊伍,地方院校的各項事業才能順利地發展。
(三)與地方企業結合,構建校企合作辦學的模式
為地方企業輸送合格、優秀的人才是地方院校教學的目的之一。所以和地方企業合作辦學是地方院校出路之一。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合作辦學模式是互贏的一種模式。從企業的發展來看,此模式可以為企業節省大量的入職培養經費,具有較強理論知識的學生畢業之后,走上工作崗位,只要稍加指導,就可以很快上手,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從地方院校的發展來說,畢業生離開校門,就可以得到理想的工作崗位,學生就業率的提高,有助于地方院校聲望的提高;另外,地方院校在設置教學課程以及教學內容時也可以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來設置,避免盲目設置,既可以節省資源,同時也可以避免負面影響的產生。
(四)深化教學改革,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地方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朝著“教學型”和“應用型”的方向發展,而不能把院校建設成為“研究型”和“學術型”的學校,否則不利于院校的發展。所以地方院校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在“雙一流”環境下,地方院校要想找到最佳的發展道路,則必須要認清形勢,認識自我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借助本院校和地方的特色,確定方向,避國內一流大學的鋒芒,查找其弱點之處,用己之長對一流大學的薄弱之處加以發展,必定能取得意料的效果。在深化院校的教學改革之際,一定要朝著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向發展,明確教學目標,使教學改革完整化,專業化,系統化。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蔡宗模,吳朝平,楊慷慨. 全球化視野下的“雙一流”戰略與地方院校的抉擇[J]. 重慶高教研究,2016,01:24-32.
[2]楊興林,劉愛生,劉陽,楊克瑞,黃啟兵,張秋碩. “雙一流”建設筆談[J]. 重慶高教研究,2016,02:115-127.
[3]尹達,申大魁. 論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思想理念[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08:122-124.
[4]盛瑩,栗洪武. 地方院校辦學定位原則的確立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17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