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甫躍輝
時光里的好故事
——讀張曉琴短篇小說《金蓮一夏》
⊙ 文 / 甫躍輝

甫躍輝:一九八四年出生,現居上海。小說集《少年游》入選2011年度“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出版長篇小說《刻舟記》,小說集《動物園》《魚王》等。曾獲《上海文學》短篇小說新人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新人提名、郁達夫小說獎、《十月》文學獎、高黎貢文學獎等。
《金蓮一夏》的開頭,有點兒奇峰突起的。很直接地說,“三娘是我見過的最美的老太太”。多少讓人不服氣,想看看三娘怎么個好法。接下來,敘述者“我”卻并未急于交代三娘的好,而是回溯到許多年前,從永昌府的歷史講起,繼而講三娘的出身,講三娘如何嫁入門當戶對的李家,又如何被深受新式婚姻觀念影響的丈夫拋棄,再到如何與三伯張云澤巧遇……這多少讓我為作者捏了一把汗。這些都是俗常的套路,這么寫的人太多了。是接下來的兩段話,讓我放了心——
三伯開的第一味藥是當歸,第二味藥是半夏,后面的都是尋常藥。藥抓好后,三娘拿藥的同時要拿走藥方。這在我們涼州是不合規矩的,那時的中藥方都是大夫存著的。抓藥的五叔看三伯,三伯不說話,五叔就明白了。后來,三娘偶爾會來藥鋪,有時看病,有時買一兩味常用藥。
說是半夏當歸,整個夏天過去了,三娘還是李家的兒媳婦。
看似云淡風輕的兩段話,含了多少溫婉的情思!半夏,是植物,也是時間,還含了三娘的姓,諧音“伴夏”。類似的還有,三伯種下的藥材,不是別的,是金絲蓮。直到結尾,我們才知道,三娘叫作“夏金蓮”,小說的題目恰是“金蓮一夏”……凡此種種,看似巧合,實則作者刻意為之。之所以讀來并不覺得雕琢,或許得益于作者“輕松”的敘述吧。
能夠讓敘述“輕松”,大概有兩個原因。
一是缺“野心”。
有不少小說的野心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敘述會因為“野心”變形,過于拘謹,或過于直接。《金蓮一夏》似乎并沒有什么大的“發現”或“道理”要講,只是依著時間的流轉,平靜、收斂地講述了一個人的一生。
仔細看看小說里的時間:“元朝時”“翌年古歷四月初八”“一個多月后”“這年仲秋”“結婚后”“十年后”“一九七〇年春節剛過”“中秋節的深夜”“春天說來就來”“一九八四年暑假”,一直到結尾的“一個多星期后”“后來”“再后來”“前年暑假”“今年夏天”……
這些詞匯構成了三娘出生前、在世時和離世后的整個時間軸。三娘的一生,是被放置在漫長時間的背景上考量的。小說并沒有特別強大的敘述動力,幾乎完全是靠著時間,敘述才得以前行。這要冒很大的風險。
時間在小說里不容易處理。處理不好,會讓一篇小說變成流水賬,或者充斥大段的交代而缺乏細節。《金蓮一夏》有效地避開了這些風險,每一段時間內的敘述,都細節豐沛,多是一個又一個的片段。一個個閃光的片段,照亮了整部小說。
二是有“閑筆”。
《金蓮一夏》七千多字,按說要用這么個篇幅講完一個人的一生,且要少交代、多細節,已經很不容易了,哪里還容得下什么“閑筆”呢?可這小說里就是有不少和三娘并無直接關聯的“閑筆”。比如,“徐長卿”這味藥的來歷、三娘女兒的婚事、三伯到新疆去的經歷。尤其是,三伯從水庫逃回家那一段:“他想起在涼州城隨丁大夫學醫時,街上有一些彈三弦唱民歌的盲人,他們唱歌時總是仰著頭,失明的眼睛向著天空,仿佛要把一切唱給蒼天。……涼州的月亮照著三伯,三伯突然特別想唱一首民歌,又怕被人發現,就在心里唱……”接著,作者引用了整首民歌:
一溜溜山來著喲兩溜溜山
啊三呀溜溜山
腳戶哥下了個四川
今個兒牽來明個兒牽
天天牽
夜夜的晚夕里夢見
……
讀到此處,我忍不住回頭又讀了一遍,想望著那么一個站在夜空下默聲歌唱的人。
三伯回到家,“三娘以為自己在做夢,打開門,三伯真的站在眼前”。這個情節和后來三伯在新疆迷路的情節有什么關聯呢?三伯出發去新疆前,三娘也做了個夢,“三伯出門前一天夜里,三娘做夢,夢見三伯穿得很破爛,直喊口渴。醒來后覺得這夢不好,卻不敢對任何人說。”兩次都有夢,卻有微妙的差別,結果便迥然不同。處處無所用心,又處處用心良苦。現實之夢幻,時間之真切,盡在其中。
這些跟三娘關系不是特別緊密的段落,占了小說的很大篇幅,寫它們做什么呢?如果刪掉,一直緊貼著三娘寫,會怎樣?略一思想,那該是多么無趣。
許多作家都說,短篇小說難寫,因為短,因為要機關算盡,容不得一點兒瑕疵。也有人將契科夫那句很有名的話用在短篇小說身上:“如果在第一幕里,墻上出現了一桿槍,而它到第三幕還沒有放響的話,那么這桿槍就不應該出現。”
我總覺得,很多時候,這類話的壞處是大過了好處的,它們會讓小說失了氣度,變得緊巴巴的,猶如沒發酵好的死面疙瘩。不憚在小說里留下一些閑筆、一些縫隙乃至一些破綻,才會讓小說呼吸通暢舒緩。
時光太漫長,時光里發生的,并不是什么都是“有意義的”。一回眸,一微笑,一個夢魘,一次遠游,有時候是沒有前因后果的,都是“沒有意義”的,但這也正是人世的美妙所在。人世之妙,也當是小說之妙。
時光里的好故事,有多少“巧合”,也就有多少“破綻”。所有的巧合與破綻,都在指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