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 楊永德
廣西金秀縣鄉村旅游的民生發展策略分析*
蘇振 楊永德
(廣西大學商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近年來,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的鄉村旅游帶動農村居民就業、改善民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鄉村旅游也存在提升不均衡、資本匱乏、季節性波動等問題。文章從民生角度提出扶持鄉村旅游應提升基礎設施條件,以創建品牌為抓手,展現民族特色,向農戶普及涉農金融支持的相關政策并鼓勵農戶采取多樣化的生計組合策略。
金秀縣;鄉村旅游;民生;扶貧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緩解城市壓力的愿望與日俱增。鄉村旅游快速興起和發展迎合了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順應了綠色旅游、生態旅游的大趨勢,也帶動了許多農村地區的居民走出一條改善民生之路。金秀縣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中部偏東的大瑤山主體山脈上,其少數民族人口比例超過70%。作為新興的旅游目的地,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建設,金秀縣已經成為了廣西“特色旅游名縣”,鄉村旅游也成為了許多瑤寨農戶的主要生計。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民生的頭等大事[1]。金秀縣發展鄉村旅游取得了積極的民生效應,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基于金秀縣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著重分析鄉村旅游的民生問題及其成因,為后續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發展迅速
金秀縣擁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近年來鄉村旅游發展成效顯著。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金秀縣域內旅游資源8大主類齊全,亞類占全部種類的87.5%以上,各種可用于鄉村旅游開發的資源豐富而有特色。在自然資源方面,金秀擁有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享有“中國長壽之鄉”的美譽。縣域境內山脈連綿,生態環境優異,氣候濕潤、冬暖夏涼,適宜避暑;在人文資源方面,金秀聚居著盤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茶山瑤五大瑤族支系,瑤族人口占該縣總人口1/3以上。金秀瑤族的五大支系由于遷入大瑤山的路線和時間各不相同,各大支系在服飾、民居建筑、宗教信仰、社會歷史、生計形態等方面也各有特點,形成了金秀各鄉村瑤寨豐富多彩而特色鮮明的瑤族文化。近年來,金秀縣政府集中力量加大投入,促進了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截至2015年末,金秀瑤族自治縣已投入資金9223萬元,開展生態鄉村活動的村屯有389個,制定重點區域方案的村屯有80個,示范點25個,共獲得“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三星級農家樂3家、二星級農家樂13家。金秀縣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蓮花山景區、圣堂湖景區、圣堂山景區等特色景區和孟村瑤寨、金村瑤寨、古占瑤寨、溶洞瑤寨、青山瑤寨等10多個瑤族特色村寨組成的“大瑤山鄉村旅游帶”。
(二)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形成獨特模式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金秀鄉村旅游開發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形成了鄉村旅游開發的“古占模式”。古占瑤寨位于金秀縣與圣堂山風景名勝區之間,距縣城18公里。其民居依山而建,成梯形結構,房屋多為夯土瓦房,古色古韻,保存較完好。為了更好地開發鄉村旅游,古占村民保留舊村,搬遷建設新村。2011年起,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支持下,古占村民以自行入股方式成立旅游公司,發展鄉村旅游農家樂,吸引了圣堂山景區的旅游消費者。古占村民拿出瑤家石崖菜、簸箕肉,瑤山紅茶、蜂蜜等土特產招待游客,并舉全村之力舉辦篝火晚會,開展“上刀山下火海”等瑤族民俗風情表演。到2013年,這個220多人的小村莊集體收入超過140萬元,人均年收入達到9680元,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古占模式”取得成功帶動了周邊的新坪、羅漢等村寨紛紛效仿,集體出資成立旅游公司利用民族村寨發展鄉村旅游。
(三)以創建品牌為抓手,規范鄉村旅游發展
為了規范鄉村旅游發展,金秀縣積極創建“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吸引資金打造星級農家樂,促進鄉村旅游標準化規范化發展。作為金秀縣“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之一,金秀六段民俗旅游村開展了村容風貌改造,深度挖掘地方民族特色。目前,游客入村體驗活動不但包括觀賞絢麗多彩的瑤族服飾、古樸典雅的原生態瑤族歌舞及精心裝飾的成年瑤妹繡房,游客還能直接參與風趣無窮的“長桌宴”“爬樓相會”等瑤族風情活動。民俗村利用茶山瑤的優勢,還為游客提供茶葉基地觀賞茶山風光,采茶、品茶、看茶藝表演、參與制茶過程的體驗服務。同時,為了推進農家樂規范化發展,金秀已打造3家三星級農家樂,滿足多樣化的鄉村旅游市場需求(見表1)。

表1 金秀縣三星級農家樂一覽表
(一)鄉村旅游帶動民生提升存在區域差異性從金秀縣范圍來看,各鄉鎮村屯都有發展鄉村旅游的極大熱情,但受制于資源、交通、區位等條件,鄉村旅游發展對民生的提升存在區域差異性。民生的提升是多方面的,而旅游流帶動當地居民就業及收入水平提高最為直接。盡管一些區域的鄉村旅游開發建設已見成效,金秀縣的鄉村旅游發展整體上尚處于初級階段。許多鄉村旅游經營業態僅停留在提供餐飲的低層次水平上,以“農家吃”為主。鄉村旅游經營分散、規模較小、體驗性與參與性活動較少、文化娛樂產品缺乏,與當地其他產業的結合度不大,對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以及民生效應尚未充分發揮,經營效果參差不齊。
長期的鄉村旅游理論研究和實踐表明,我國鄉村旅游在空間上存在城郊型、景郊型和村寨型三種類型[2]。城郊型鄉村旅游主要依托城市或城鎮等本地客源市場,形成圍繞城市的鄉村旅游休閑業態,并表現為觀光農業、采摘體驗、農家樂、民俗村等產品形式;景郊型鄉村旅游主要依托旅游景點,意在吸引或分流景點客源,形成旅游景點周邊、旅游景點與景點通道之間的旅游經營業態;村寨型鄉村旅游則依托特色村寨群落作為相對獨立的旅游吸引物。金秀現存鄉村旅游開發效果較好,當地居民參與度高,民生水平提升明顯的大多屬于開發注重差異化、特色鮮明的城郊型和景郊型鄉村旅游點。開發效果欠佳的村寨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村寨因保護意識的匱乏,盲目破舊立新導致了建筑風貌全面漢化,喪失了作為人文旅游吸引物所必須的特色條件;二是遠離城鎮和景區,山路崎嶇可進入條件較差而令大眾旅游者望而卻步。因此,鄉村旅游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全面開花,其民生效應也必然受一時條件的制約而形成區域差異性。
(二)農戶發展鄉村旅游的生計資本匱乏制約發展能力
金秀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當地村民開發鄉村旅游所持有的自有資金很有限,生計資本匱乏是制約鄉村旅游發展和民生改善的一個突出問題。由于資金有限,不少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缺乏、環境建設落后,通信設施不配套。一些鄉村旅游點缺少游客服務中心、固定停車場以及排污設施,衛生條件和游客需求相比相差甚遠。資金的局限還限制了有條件的農家樂拓展經營的能力。例如,金秀滴水村農家樂的黨員帶頭人與同村幾位黨員自籌資金共計40余萬元在滴水河畔建設了占地約200余平方米的農家樂餐廳,實現了離土不離鄉,依托旅游就地就業。隨著游客接待量的逐漸提升,黨員創業者希望盡快將農家樂的服務從餐飲延伸至住宿及其他娛樂項目,但由于自有資金有限且不知道該如何籌措資金導致計劃難以實現。
農戶發展生態旅游面臨的問題源于生計資本的缺乏,該領域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羅伯特·錢伯斯的著作就已經開始關注弱勢群體的生計問題[3]。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為了消除人類貧困,促進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可持續生計(Sust ai nabl e Li vel i hoods)的概念。英國國際發展署(DFID)據此提出了“可持續生機框架”(SLA),它為人們理解和解決貧困提供了一種指南,得到了廣泛的認可[4]。這一框架指出鄉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具有脆弱性,其生機發展依托幾種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金融資本、物質資本以及社會資本。這些生計資本在政府、法律、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響下通過不同的生計組合策略能夠為經濟落后地區的民生帶來積極的改變。部分生計資本的匱乏,特別是金融資本的不足,已經成為制約金秀縣農戶經營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因素。
(三)鄉村旅游的季節性波動影響居民生計穩定性
金秀鄉村旅游發展還面臨旅游業固有的季節性波動問題,它直接對將生計全部寄托于旅游業的農戶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金秀的鄉村農業生產可以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但一般在夏秋季節鄉村旅游人氣較高,冬春季節鄉村旅游人氣相對較低;瑤族重要節慶活動時人滿為患,節慶過后則門可羅雀;周末及節假日農家樂經營火爆,而工作日則生意冷清。鄉村旅游的季節性波動直接影響著從業者生計的穩定性。
引起旅游季節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會兩大因素[5]。自然因素主要是因自然氣溫、降雨降雪、旱季雨季、晝夜長短等自然條件引起的季節性;社會因素則主要是人類活動或政策法規形成的季節性,如各種節慶、習俗、公共假期等。相關研究表明,旅游季節性影響廣泛,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文化習俗都會產生一定負面作用,引起諸如經濟波動、物價上漲、就業季節性中斷、交通堵塞、社區生活干擾等方面[6]。金秀縣鄉村旅游的季節性使村民組織的瑤風情表演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當地農戶的旅游收入不穩定,甚至一些農家樂經營的日常維持也面臨挑戰。
(一)開展精準扶貧,結合旅游業需求提升基礎設施條件
旅游業是大多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選項,結合旅游業的需求提升當地基礎設施條件,是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移的必由之路。金秀大瑤山區長期地理環境的封閉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漢化的進程,保存下了諸多傳統古樸的建筑風貌與特色鮮明的民俗風情,構成了旅游業開發潛在的資源。但基礎設施條件的缺失也限制了社會資本的注入,阻礙了當地旅游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打破當地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制約,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徹底改善當地民生的重要舉措。地方政府應積極配合相關過境高速公路建設,積極爭取上級扶貧資金和政策,牽頭引入社會資本,靈活采取多種方式融資,設立基金管理,分期投入建設資金,優先改善有條件的鄉村旅游點的交通可達性,提升相關基礎設施條件。
(二)向農戶普及涉農金融支持的相關政策
相關機構或部門可積極研究和整理鄉村旅游開發融資渠道,以培訓、宣傳資料等方式向有意從事鄉村旅游的經營農戶推廣融資發展的成功經驗。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強化金融機構服務“三農”職責,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強化商業金融對“三農”和縣域小微企業的服務能力。由于農戶信息的相對閉塞,亟待相關部門做好扶持政策的解讀、宣傳和引導。事實上,引入外來資金開發的各種鄉村旅游經營業態雖然推行阻力小,政府負擔輕,企業運營成熟,但從民生的角度而言,這對于當地農民收入的提高,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提高民生水平的作用較為有限。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開展鄉村旅游,實施旅游精準扶貧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將當地農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通過有針對性的金融扶持使鄉村旅游業成為農戶生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利用多種條件就業,采取多樣化生計組合策略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為金秀大瑤山居民提供了一種致富的途徑,但旅游業與生俱來的季節波動性決定了發展初期多種生計組合策略將比單一生計策略更有優越性。旅游業已經被視為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替代發展手段之一,其作為一種外力進入鄉村,必然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產生深遠的影響[7]。鄉村旅游的發展為農民自身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開辟了新的收入渠道,使他們接觸了更多的知識與商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8]。但從民生的角度來看,若農戶將所有的生計資本投入單一的行業,應該慎重做出決策。一般而言,多樣化的生計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農戶生計的脆弱性,使家庭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提高。金秀農戶鄉村旅游從業農戶在投入鄉村旅游經營初期,應采取更為穩妥的多樣化生計組合策略,盡力避免旅游季節性波動對家庭收入的影響。待經營進入成熟階段,則可視家庭經濟和勞動力狀況靈活調整。
[1]溫家寶.關于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0(7).
[2]王云才,許春霞,郭煥成.論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趨勢[J].干旱區地理,2005(6).
[3]李芳.可持續生計: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4]湯青.可持續生計的研究現狀及未來重點趨向[J].地球科學進展,2015(7).
[5]Hartmann R.Tourism,Seasonality and social change.[J].Leisure Studies,1986(1).
[6]馬世罕,戴林琳,吳必虎.北京郊區鄉村旅游季節性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地理科學進展,2012(6).
[7]賀愛琳,楊新軍,陳佳,等.鄉村旅游發展對農戶生計的影響——以秦嶺北麓鄉村旅游地為例[J].經濟地理,2014(12).
[8]趙黎明.發展鄉村旅游,改善農村民生[J].旅游學刊,2010(9).
G590
A
1008-7656(2016)04-0075-04
蘇振,廣西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產業經濟;楊永德,廣西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
[責任編輯 熈鐫]
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3CJY006);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編號:201106LX015)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