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貞
“醫生,我總覺得自己胸悶,氣急,很害怕自己是不是也得了什么疾病。昨天聽說一個同學病逝,我突然就癱軟在地,感覺自己不行了。我該怎么辦?”近日,65歲的楊女士在女兒的陪同下來到心理醫院就診時這樣述說。
楊女士是一名退休教師,女兒在外地工作,一年前老伴中風偏癱后,楊女士一人在家擔任起照料老伴的工作。半年后,楊女士經常感到頭暈氣短,焦慮緊張,她以為自己得了心臟病。多次尋醫后卻得知各項檢查均正常,但從此她坐臥不寧,常常失眠,并不敢外出,怕自己突然倒地不起,每天糾結自己是否得了怪病,也不再喜歡外出與人交流。
心理醫院睡眠障礙病區鄒醫生接診了楊女士,對其進行仔細檢查后,發現楊女士性格耿直,急躁,緊張易怒,發病時總是心煩意亂、注意力不集中,但楊女士沒有明顯的軀體疾病。結合楊女士的癥狀表現、病前性格及老年女性的特點,初步判斷楊女士是患了焦慮癥。
什么是焦慮癥?
焦慮癥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癥,是最常見的一種神經癥,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征。焦慮癥可分為慢性焦慮和急性焦慮發作兩種形式,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
空巢老人易患焦慮癥
醫生指出,并非所有出現焦慮狀況的人群都罹患此癥,短時間正常范圍內的焦慮情緒是正常的。如焦慮嚴重程度與客觀事實或處境明顯不符,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為病理性的焦慮。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現焦慮癥狀,比如偶爾擔心自己無故發病、突然死亡,遇到小事就很緊張煩悶等,雖未達到焦慮癥的診斷標準,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防患于未然。平時多參加集體活動,發展適當的興趣愛好,及時通過放松呼吸或運動舒緩焦慮情緒很有必要。另外子女多陪伴父母也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焦慮癥的防治措施
一、培養良好的心態
首先要培養良好的生活態度;其次要保持心理穩定,不可大喜大悲,不要企圖讓客觀事物納入自己的主觀思維軌道;三要注意“制怒”,不要輕易發脾氣。
二、自我疏導
當出現焦慮時,首先要意識到自己這是焦慮心理,要正視它,不要用自認為合理的其他理由來掩飾它的存在;要樹立起消除焦慮心理的信心,轉移注意力,及時消除焦慮。
三、自我放松
當感到焦慮不安時,可運用自我意識放松的方法來進行調節,有意識地在行為上表現得快活、輕松和自信,也可運用視覺放松法來消除焦慮。
四、專業治療
如果焦慮過于嚴重,應通過心理咨詢來尋求開導,弄清病因、病理機制,通過遵照醫囑選服藥物以及心理治療,逐漸消除引起焦慮的內心矛盾和可能有關的因素,解除對焦慮發作所產生的恐懼心理和精神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