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主要分析了新媒體對廣播媒體的影響,以及目前我國廣播媒體的發展現狀和優勢,并為廣播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和創新提出觀點和意見,以期為我國廣播媒體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關鍵詞 新媒體;廣播媒體;新思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1-0085-02
1 新媒體對廣播媒體的影響
根據傳播方式、技術手段和運營模式的不同,經常把電視、報紙和廣播等稱為傳統媒體,將帶有網絡、數字和信息交流等創新技術的媒體和平臺稱為新媒體。由于網絡數字產品的不斷推出,比如更新換代極快的智能手機和層出不窮的手機軟件,使得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成為具有強大新聞力的“新聞人”和“信息傳遞者”。因此,新媒體具有廣泛深厚的信息源、快速多元的傳播方式、持久有效的生命力和全民關注的輿論導向,如反腐倡廉、明星八卦、房價盤點、公積金政策、旅游美食等,都是全民關注的熱門話題和輿論導向。同時,每一個普通的公民都可以參與到信息傳播和參與評論的過程中,新媒體的可互動性極大地吸引了受眾的關注和喜愛。反觀廣播媒體,僅僅是單向的聲音傳播,缺乏具體生動的可視化吸引,傳播方式的單一也大大減少了受眾量,同時缺乏互動也使得廣播難以吸引更多更長久的受眾。因此,新媒體的每一項優勢都對傳統媒體的存在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
影響。
2 我國廣播發展的現狀和優勢
由于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思維的改變,目前廣播媒體的應用和普及還不夠廣泛。雖然傳統廣播媒體受新媒體的沖擊很大,但廣播媒體本身存在的問題也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比如廣播頻道的數量和節目種類有限,無法滿足不同受眾的不同喜好;各種低俗廣告的植入太多,使廣播失去了本身的品位;廣播媒體對節目的質量把關力度不夠,缺乏優質特色節目;廣播媒體的功能定位不清晰,使得節目形式同質化比較嚴重;同時,目前廣播的受眾數量急劇減少,受眾對廣播的信任度也明顯降低。
當然,廣播媒體本身也具有很多優勢,是新媒體目前無法超越的。廣播作為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媒體,具有很多忠實的固定受眾,他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收聽習慣,比如老年人、司機和軍人等。同時,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私家車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駕駛過程中的聽覺需要使得私家車的駕駛者也成為廣播受眾的一個重要部分。此外,廣播媒體的傳播方式較為獨特,廣播是唯一靠聽覺獲取信息的媒體方式,聽眾在收聽過程中不需投入所有的精力,可以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時享受廣播帶來的信息和服務,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獲取信息的優質選擇。最重要的是,傳統廣播媒體具有專業的媒體團隊和高質量高嚴格的信息把關,信息真實可信,因此公信力很強。以上都是傳統媒體相對于新媒體的絕對優勢,因此廣播媒體在發展戰略中應該更加發揚自身的優勢,同時積極引進新媒體方便、快捷、可互動、可視聽等優勢,使廣播媒體具有更多的時代特點和創新模式,以保證傳統廣播媒體的長久發展。
3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媒體發展與創新路徑
3.1 手機化
中國目前智能手機、手機客戶端的使用量和Wi-Fi的覆蓋量都達到了快速發展的空前模式,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形成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局面,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向移動手機行業進軍。同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休閑娛樂、工作學習等活動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大。因此,傳統廣播媒體也應充分把握機遇,將手機客戶端和互聯網等新媒體相結合,改革創新和開拓市場,以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比如近幾年,江蘇新聞廣播等廣播媒體通過收集當地重要新聞信息和節目廣告,進行精心優化和改造后,在新媒體智能手機終端上以圖文、視頻和音頻等方式呈現出來,使受眾可以方便地觀看、收聽和互動,實現廣播信息快速、便捷、廣泛、深入的傳播效果,同時也為受眾提供更多、更精確、更優質的信息服務。
3.2 網絡化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思維都帶來了極大的改變,也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互聯網等新媒體為傳統廣播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單一的聽廣播發展為讀廣播、用廣播和分享廣播等更多娛樂和獲取信息模式,比如可以開拓傳統的電臺點歌環節,設置專門的音樂頻道,在嚴格挑選和把關后,在音樂頻道中開展真人獻唱、真人唱歌比賽、受眾投票、實時互動等環節,充分體現網絡的視聽效果、零距離互動等優勢,讓受眾在音樂頻道節目中找到更多的樂趣、發展更多的自我、交流更多的朋友和學習更多的知識技能。在傳統廣播媒體網絡化的過程中,要注意確保網絡的流通、節目的高品質、視頻音頻的清晰度、媒體庫的豐富度等關鍵因素,讓網絡的廣闊空間為傳統廣播媒體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和更加豐富的資源。
2016年6月23日下午,江蘇省鹽城市阜寧地區突然遭受龍卷風和強冰雹的雙重襲擊,這種雙重極端災害相互疊加,在我國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造成了極大損失,災區通訊徹底中斷。江蘇新聞廣播當即派人趕赴災區,連續8小時對此進行了密集報道。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化資源,在網上持續不間斷更新最新進展,不僅吸引了普通大眾的關注,更是讓不少在外的鹽城籍人員隨時上網跟主持人互動,問情況、找親人……這次實踐充分表明,互聯網+廣播,威力無邊。
3.3 多媒體化
傳統廣播媒體的體現方式僅僅在于聽覺,過于單一,不能有效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同時無法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可以為受眾提供更多文字、圖片、動態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高清晰度的多媒體素材給廣大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傳統廣播媒體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新聞信息、廣告節目等以視頻的形式直接推出,并將主要人物的主要言論、受眾的輿論導向等以圖文形式加以解釋和論述,最后為受眾設置討論平臺,讓受眾在了解新聞的基礎上還可以發表自身的言論、意見和建議。清晰明了的視頻資源,精致靈動的圖文結合總是可以輕松地調動受眾的積極性,使受眾熱情高漲地接受和認可,因此高質量的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使受眾有更愉悅、更及時、更豐富的體驗。
3.4 互動交流化
實時的零距離互動交流可以更好地引起受眾的共鳴。短信、微信、論壇、微博等新媒體已經成為主要的交流互動平臺。充分地利用交流平臺是傳統廣播媒體進一步贏得受眾和市場的必經之路。微博和微信以其高效、實時、實名制等優勢已成為交流互動的主要平臺,因此參與廣播節目制作的所有工作人員尤其是導演、制作人、主持人、明星等要積極開通微博、微信等互動平臺,積極宣傳傳統廣播媒體的節目內容。微博和微信平臺的充分利用是擴大傳統節目信息傳播范圍和壯大受眾隊伍的重要手段。從2014年起,江蘇新聞廣播開始積極應用這些平臺,提高了收聽率,效果極為明顯。比如,在節目播放后主持人可以在微博上和受眾充分溝通和交流,重大新聞節目可以在戶外開展微博墻為受眾提供發表言論、發表祝福的平臺,廣播電臺在微博上推送各種演唱會、音樂會票務、話題、主題等為受眾提供更多的娛樂信息,開展微直播、微訪談展現大型活動進程的直播平臺讓受眾可以近距離接觸明星、高級知識分子等公眾人物,這些方式都是擴大信息、擴大受眾、擴大廣播電臺知名度和提升廣播電臺整體形象的有效措施。
3.5 可視化
傳統廣播媒體的可視化就是通過視頻展現廣播節目的內容。比如新聞節目以視頻方式展現反腐倡廉內容、食品安全問題等,將針對住房、醫療、上學等民生實際問題可視化,可以充分引起受眾共鳴,政府官員、企業領導、高校教授的直播視頻更可以讓受眾領略其風采,學習其智慧。傳統廣播媒體對廣播、網絡和手機的綜合利用可以實現更好的可視化內容推送,更好地服務受眾和開拓市場。
4 結束語
傳統廣播媒體應該更清楚地認識到新媒體的發展優勢、自身的特色、受眾的需求,從而開拓出更多的新聞節目內容,以更多的形式、渠道展現出來,綜合提高自身節目質量,才能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取得健康長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伯勇.廣播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分析[J].學術交流,2011(11):193.
[2]李靜.新媒體時代廣播媒體的發展策略[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3):89-90.
[3]李雪蓉.試論廣播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J].新媒體觀察,2012(1):60-63.
作者簡介:王衛剛,江蘇新聞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