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姝
摘 要 自媒體時代,傳統新聞媒體創造的神話被顛覆,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自媒體已經成為社會用戶表達觀點、輸出價值的一個重要平臺。讀者地位的上升,對新聞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作者應在傳統線性傳播、平面傳播的模式之上,具備風格寫作、超文本寫作和話語寫作的能力。新聞作者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新聞審美表達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其社會使命和價值輸出。
關鍵詞 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審美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1-0110-01
1 自媒體大勢所趨:傳統新聞媒體神話的
顛覆
麥克盧漢說“時間停止了,空間消失了,我們生活的地球里,事情在同步發生”[1]。信息技術的發展,模糊了鐘表意義上的時間,取消了存在論意義上的時間,物理距離衡量的尺度開始失效,世界各地的聯系變得緊密。傳統印刷媒體失去了往日的光芒,自媒體則更加契合當下時空壓縮的狀態。自媒體(we media),或叫“個人媒體”是基于Web2.0平臺上開發的多種個人新聞應用的統稱,這些應用能為網民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的獨立空間,可以從事面向多數人的、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活動[2]。在眾多自媒體平臺中,微信公眾號發展勢頭迅猛,已經成為社會用戶表達觀點、輸出價值的一個重要平臺。羅蘭巴特在《神話學》中認為:大眾文化的策略在于制造神話,“神話是一種言語”,媒介文化等通俗文化研究就是要學會發現“神話”[3]15-16。新聞媒體要實現其價值,就必須發現“神話”,并創造“神話”。傳統媒體語境下讀者被壓抑、被灌輸,通過微信公眾號,讀者成為價值的創造者。讀者整合網絡信息,從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態度出發重新編碼發布,創造出新的文本和價值。如此形勢之下,讀者通過自媒體不斷的謀求個體價值輸出,對新聞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審美表達能力的新要求
審美表達能力,“就是新聞作者將構思中的意象(意向)運用語言符號(或者其他媒介)加以顯現的能力”[4]。這種能力直接決定了讀者的閱讀量和點擊率。但它是基于報紙等傳統媒體總結概括得出的,如今媒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能力需要升級了。傳統媒體的線性和平面傳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要想在新聞文本和讀者之間的博弈中取勝,新聞作者應該具備以下幾種
能力。
1)風格寫作的能力。信息爆炸式的增長,復制粘貼為新聞文本生產帶了便利,也帶來了同質化的問題。不變的文字內容,單一的寫作模式,呆板的文本結構,勢必會讓讀者產生疲勞。為了在幾千萬個微信公眾號脫穎而出,唯一的辦法就是“特別”,自成風格。自媒體時代的新聞表達,不能只是單純靠速度出眾,能走得更遠的籌碼是自身的風格,與眾不同、屬于自己的別人永遠在模仿的風格。當新聞媒體那獨樹一幟的風格被銘記,依托風格的文本價值輸出才算完成。
2)超文本寫作的能力。風格化的文本是基礎,然而自媒體時代對文本有更高的要求。技術發展,時空壓縮,文本擺脫了印刷篇幅的限制,沖破時空的限制,以一種有別于傳統印刷媒體的寫作方式存在。文本的寫作不再是傳統的線性思維、邏輯中心主義,而是走向一種不受時空限制的“非平面印刷”狀態,主要包括:動態影像或文字、超鏈接設計和交互式讀寫功能[5]1。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新聞作者不能再依靠傳統的寫作模式,而是一種天馬行空的寫作方式:“拼貼寫法”[5]17,通過交叉的線索,多樣的敘事等手段來契合讀者“碎片化”閱讀方式的寫作。
3)話語寫作的能力。“媒介話語權不單純指說話的權利;還指說什么,怎么說,誰來說,對誰說的權力”[6]。承載主體意識形態的媒介話語權對于媒體的信息公信力和形象塑造力有重要影響,只有這樣媒體倡導的價值和觀念才能得以體現。媒介話語對新聞議題的設置、編碼和敘事直接決定了讀者的輿論方向,而話語的寫作也能引導輿論方向,符合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發揮其作為媒體的重要作用。新聞作者需要提高這種高于文本而又隱性的寫作
能力。
3 自媒體時代新聞作者與讀者的博弈
微信公眾號文章內容的復制在速度、數量、質量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相對傳統媒體而言都表現出更為卓越的優勢。技術之下,新聞文本“十面埋伏”,任何個體只需使用復制、剪切、粘貼、刪除等選項對文字重新整合,便可形成一個新的文本。“此時,接受者一躍成為創作者,接受者與創作者之間的堅固界限被消解,作者的權威被沖擊和顛覆。這樣新聞作者就變得無足輕重,作者的名字不再值得吹噓,而讀者的地位獲得了空前提升”[3]61-62。文本的重構依賴于讀者的解構,因此文本本身的意義已經與作者無關了。當下新聞稿件的發布已經不會完全按照新聞作者預想的那樣發展了。這一切是否意味著讀者已經成為文本之一?讀者參與了文本的創作,但所有的鏈接都是預設的,讀者并不能隨心所欲地改變原文本的內容和形式。新聞生產者的議程設置功能依然非常強大,新聞生產者的地位仍然不可取
代[7]。技術不斷進步,新聞作者和讀者關于文本意義的建構和解構之間的戰爭才剛剛開始而已,微信公眾號只是一個平臺,以后還會出現各種新的平臺。這對于新聞作者而言,不斷升級和更新自身的能力才是發展之道。
4 結束語
“當代社會已經呈現一種審美的普遍性,它根植于我們人類深邃的本性當中。告別哲學的抽象思辨,進入現實生活的具體實踐,審美化在當代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徹底的實現。日常生活審美化,就是通過不同路徑對日常生活壓抑性和刻板性的一種策略性的解構、抵制、或顛覆。[8]”自媒體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和宣泄的機會,順應了信息時代大眾對媒體的更高期待。這些自媒體具有相對獨立性,也具有專業領域的優勢。新聞媒體如何在大勢所趨的環境下,完成自己的社會使命和價值輸出,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新聞審美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戴維·哈維.后現代狀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00.
[2]羅斌.網絡自媒體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8:7.
[3]李勇.媒介審美時代的審美問題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15-16,61-62.
[4]李元授,季水河.新聞美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103.
[5]韓模永.超文本文學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1:1,17.
[6]賈奎林.誰在說話?一淺析話語權現狀[J].新聞愛好者,2007(4):44-45.
[7]陳博.論數字化時代的超文本文學[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07(3):80-82
[8]周憲.文化表征與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08.
作者簡介:程 姝,湘潭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