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璇?
摘 要:當傳統會展模式沖擊經濟換擋的大環境,會展活動勢必要應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挑戰。筆者從2016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秋季大展切入,分析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期向中高速平穩增長期過渡時,成熟展會所采取的應對模式(多展聯動)和模式背后的重要影響,深度挖掘展會發展新模式,探討聯動的研究前景,從而得出“多展聯動”模式的可借鑒意義以及其與展會兼并重組的關系。
關鍵詞:“新常態”;聯動;產業鏈;會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713.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1-0080-02
一、引 言
科技變化日新月異,所帶來的中國經濟尤其是以會展業為代表的服務業經濟發展亦是與日俱進。中國正在經歷的經濟增速換擋期,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已逐漸成為歷史,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平穩增長的變化,尤其是國民經濟季度同比增長率從2010年的12.2%下降到2015年6.9%,加上第三產業增加值指數整體下降的趨勢,迫使我們不斷思考與創新。論及會展業發展的新思路,要從解構“新常態”談起:所謂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新”在產業推陳出新,“常”在保持行業發展穩定[1]。而在會展產業之中,行業發展平穩意味著專業展的日趨成熟,展會單打獨斗的發展漸漸難以尋求突破,至此以產業鏈為依托,以整合資源、綜合提升為宗旨的“多展聯動”效應形成一定的趨勢。
筆者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秋季大展(以下簡稱中紡聯大展)為例闡述行業發展如何通過成熟展會的“聯動”效應,串聯產業鏈各個環節最優秀的供應商結成行業高效的產業鏈。并通過這一趨勢試論同行業展會兼并重組的可能性。筆者所提的中紡聯大展,分春秋兩季,是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與中國針織工業會協辦的展會活動。展會創辦之初至2014年,中紡聯大展分春秋兩季,分別于北京(3月)與上海(10月)舉辦;而這一常規在2015年實現突破,即從這一年起,中紡聯大展的春秋兩季均在上海舉辦。以此借助上海更自由的經貿環境,更便捷的出入境資源和更靠近產業集群的地理優勢,打造行業更高乃至最高水平的,服務全產業鏈的綜合平臺[3]。
二、展會信息與展會功能
本文所研究的中紡聯秋季大展包括以下四大分展會:Yarn Expo中國國際紡織紗線展覽會、Inter textile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CHIC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和PH Value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后文均使用展會英文簡稱代指展會)。全產業鏈背景下的各大模塊四大分展會聯動,發揮所長的同時也形成互補:如Yarn Expo主要為纖維和沙線展商或買家提供服務,Inter textile則著重于輔料展商或買家,PH Value和CHIC則著眼于各大服裝品牌企業、紡織成品加工企業和買家之上。四者之間相互串聯,逐步實現全面合作,更積極采取“展中展”和“聯合展”等模式不斷提出新鮮的合作共贏新思路。
了解中紡聯大展基礎之后,厘清展會聯合的本質,并持續關注其聯合效益,成為筆者關心的重點。筆者認為,“多展聯動”模式,即在同一行業背景下,相關成熟展會,為了支撐和保障行業平穩發展、加快轉型升級,從而在同時同地聯合舉辦自身展會活動的模式。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展會的功能正逐漸發生改變:首先,前十年經濟發展速度快,需要不斷擴大再生產從而提高產能;到現如今國家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制造等領域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展會活動等產業需要通過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制造升級的渠道完成對現有成果的突破;其次,展會的發展經歷了從綜合展走向專業展,再走向專業展聯動。中紡聯秋季大展作為綜合展平臺上的多個專業展的集合,每個子展會清晰明確,涵蓋服裝制造的各個領域,聯動發展不僅有利于集中和擴大參展價值,更能有效地提高展會效率,減少重復辦展的出現;再次,隨著展會形式的發展、功能的完善,早期簡單的短期內人員集聚效應對于展會效果的帶動作用開始減弱,展會對于促進產業升級、實現產業鏈優選的功能越來越重要,因此“多展聯動”也就應運而生。這一模式對于展會功能的擴充,效率的提高和服務時間的拓展,起著關鍵作用。
三、功能轉變與“多展聯動”
“新常態”的出現和展會功能的逐步改變形成會展業發展的新思路——“多展聯動”模式。這一新思路,又是如何突破傳統展會單打獨斗的瓶頸呢?
首先,“多展聯動”模式能夠延伸展會服務功能;中紡聯大展以四展聯辦的方式,真正做到了對展會現場溝通內外、洽談商貿、提供平臺、拓展渠道、對接資源、發布趨勢、聯動國際、等多方面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單從展品分區來看,多展聯動讓參展商、專業觀眾和媒體擁有更多選擇:Inter textile按服裝用途出包括正裝區、女裝區、牛仔區、襯衫區、等在內的七類展區;而CHIC則由大致按照性別、產品大小和年齡劃分的八個專業展區,四個行業創新特色版塊和潮流品牌展三大類構成;兩個領域交叉的展會結合自身發展重點與展會亮點,將展品通過不同的歸類方式予以展示,體現對展會服務功能的延伸。
其次,“多展聯動”模式能夠串聯產業鏈、聯接行業領域上下游;4大服裝領域展會聯辦,成就完整產業鏈。其中PH Value雖發展時間較短,但其容易結合同期同地舉辦的Yarn Expo、CHIC和Inter textile等專業展的優勢,使得它又有更加完整的產業鏈,從而快速發展起來。形成既匯聚多家針織企業零距離產業鏈互動,又滿足用戶單位在同一展會上選擇輔料及成衣等相關產品的展會模式,真正做到“一站式”采購。
再次,“多展聯動”模式能夠擴大單一展會的影響,從而提升效益;大展自聯動以來,各個分展會展商、專業觀眾節節攀升,其中以2015 Yarn Expo為例,這屆秋冬紗線展展覽規模超過8500 平方米,較上屆增加約70%[4],展商數量也是較去年同期增加了70%[4]。展會基本數據的大幅度增長顯示出了對于這個聯動平臺的關注與認同,從而也使得這個平臺能夠更好地助力紗線企業開拓服裝行業用戶,獲取新的利潤增長點。
最后,“多展聯動”模式能夠促進優選產業鏈;大展借助上海更自由的經貿環境,更便捷的出入境資源和更靠近產業集群的地理優勢,統一部署、整合資源,將四場展會于同時同地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聯合打造行業更高乃至最高水平的,服務全產業鏈的綜合平臺。體現出中紡聯以服務紡織服裝產業健康發展為己任和優選供應商結成行業高效產業鏈的決心。
四、“多展聯動”與兼并重組
那么“多展聯動”模式是不是就等同于展會兼并重組呢?筆者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多展聯動”就是同行業展會兼并重組的一種途徑。
通過這一途徑能夠有效地提高展商、觀眾以及媒體等的參展效率。隨著會展業不斷發展,會展活動的舉辦不斷擴張,同行業內的展會兼并重組,能夠實現龍頭展會兼并整合相關展會,集中發展資源形成強強聯手,既包羅產業鏈上下游產業,又能帶動多方經濟發展的現代化成熟展會。展品多而全的小規模展會將會逐步失去市場份額,展品“精、專、特”的展會將會得到長足發展。這樣也為參展商集中了發展資源,滿足參展商在一個展會上選擇生產制造及設備改造所需的所有相關設備,獲取新的利潤增長點。
“多展聯動”語境下的同行業展會兼并重組有利于避免重復辦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舉辦高達130多個食品展,其中大大小小的飲料展就超過100多個,汽車展更是能夠平均一天一個……這種展會間的同質化競爭帶來的不單單是展商的無從選擇,更會帶來整個會展行業的無序競爭和亂象叢生。“多展聯動”趨勢下的展會兼并重組,在擴大規模和影響力的目的下,更聚攏了資金,比如中國工博會和中紡聯秋季大展等展會活動,即是這種模式下的成功案例。不斷優化展會服務結構,保證產業鏈集團化,堅持生產要素集聚,形成強勢版塊,才能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關聯度,從而突破瓶頸[5]。
同時,“多展聯動”語境下的同行業展會兼并重組還有利于行業進一步優選產業鏈。通過重組,形成優勢企業,避免重復辦展的前提下,充分實現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的或緊密型或半緊密型或松散型的經營模式,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5]。例如中紡聯的秋季大展集聚在上海周邊舉辦,充分利用了上海靠近產業集群的地理優勢,并結合紡織紗線領域、紡織面料及輔料領域、服裝服飾領域和針織領域的四強聯合,進一步規范了產業鏈,吸引更多具有行業領先水平的參展商加入。
五、結 語
回答開篇的問題,如何引領會展行業應對“新常態”,筆者認為應著重對展會發展新動力的研究與思考。而“多展聯動”這一模式恰好發掘了單一展會所不具備的聯動力,通過同行業內尤其是同產業鏈上的通力配合,更好地應對經濟形勢,突破瓶頸,達到最大收益。不論是從展會功能的改變,還是從同行業展會兼并重組的大趨勢來看,以“多展聯動”為表現的展會發展新模式正逐步打開思路,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秋季大展官方網站[EB/OL].http://www. phvalue.org/article_6.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官網[EB/OL].http://data.stats.gov. cn/easyquery.htm?cn=B01.
[3] 展訊新聞[EB/OL].http://www.efashione.com/msg-1071.html.
[4] 展會官網通稿:2015 yarnexpo秋冬紗線展:“紗“場秋點兵滬上展風姿[EB/OL].http://www.yarnexpo.com.cn/list/?8_1.html.
[5] 許慧卿.我國展會業中重復辦展的原因以及對策分析[J].咸寧學院學報,2009(2).
[6] 程銳,柳江.“新常態”視角下中國經濟增長源泉的再思考[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6(1).
[7] 胡家勇.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發展動力的轉換[J].區域經濟評論,2014(6):26-28.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