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翔
毛澤東國防大戰略和中國“兩彈一星”事業(下)
■ 張 翔
建國后,我國多次遭到美國的核威脅,新中國面臨嚴峻的核攻擊的危險。抗美援朝時期美軍在戰場上接連失利,五十年代我軍在東南沿海戰斗中取得勝利,美為扭轉被動局勢多次對我國發出核恐嚇。美國頻頻亮出核武器這張王牌,使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認識到,要想維護新生共和國的主權和國家安全,中國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武器。
二戰結束的前夜,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瞬間造成了幾十萬人的傷亡。其巨大威力加速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最后滅亡,也宣告了人類核時代的到來。面對人類戰爭形態的新變化,延安時期的毛澤東就給予了積極的關注。
建國后,我國多次遭到美國的核威脅,新中國面臨嚴峻的核攻擊的危險。抗美援朝時期美軍在戰場上接連失利,五十年代我軍在東南沿海戰斗中取得勝利等時刻,美為扭轉被動局勢多次對我國發出核恐嚇,威脅使用核武器。美國頻頻亮出核武器這張王牌,使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認識到,要想維護新生共和國的主權和國家安全,中國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武器。
1.從國家安全出發,下決心發展“兩彈一星”事業

1954年10,在國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現在工業、農業、文化、軍事都不行。帝國主義估量你只有那么一點東西,就來欺負我們。他們說‘你有幾顆原子彈?’”(《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59頁)
1954年秋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聽取地質部副部長劉杰同志發現鈾礦石的報告時指示:“這個事情要好好抓,這是決定命運的。”(《黨的三代領導核心核戰略思想研究》,軍事誼文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09頁)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確定發展我國的原子能事業。他說:“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是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出來。現在蘇聯對我們援助,我們一定要搞好!我們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們只要有人,又有資源,什么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中國兩彈一星實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23頁)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指出:“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中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308~309頁)
1958年毛澤東同志說:“原子彈就是那么大一個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么好,我們就搞一點。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按照毛澤東同志的指示和中央的決定,核武器研制計劃被放到國防建設和國家科技發展的首位。在毛澤東同志親自關注下,“兩彈一星”事業集舉國之力,卓有成效地得以大規模開展。
1959年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雙邊協定,全面停止對援建項目的支持。毛澤東同志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繼續發展“兩彈一星”事業。六十年代初,面對我國國民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明確決定:核武器項目不能放松,更不能下馬。并及時發出號召:“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下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55頁)
在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的“兩彈一星”事業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果。1964年6月29日,我國第一枚自行設計和生產的中近程彈道式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攜帶核彈頭的戰略導彈發射成功,導彈核武器實現了實戰化。與此同時,1966年我軍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成立,標志著我國正式建立了保衛國家安全的戰略核力量。
2.加快發展氫彈和洲際導彈,進一步提高核反擊能力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氫彈、洲際導彈等新型、超大威力核武器的問世,核大國之間的熱戰受到較大的制約。毛澤東同志及時洞察到國際軍事技術發展和戰爭形態的新變化,指示在取得原子彈和中近程導彈成果的基礎上,加快我國氫彈和洲際導彈的研制。1965年1月23日,毛澤東指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為制止戰爭,爭得戰略上的主動。
廣大科技工作者遵照毛主席“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的指示精神,盡力克服文革的干擾破壞,攻克技術難題。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我國戰略核武器的威力水平得到大幅度的增長。


洲際導彈是指射程在八千公里以上、具備高突防能力的戰略核武器。是遏制當時的敵對超級大國對我發動核戰爭的關鍵武器。六十年代末,中蘇邊界軍事對抗升級。蘇方部署了的可覆蓋我國全境的各型核導彈,而我方因缺少洲際射程的核導彈,無法對其核心地區構成核威脅。在戰略總態勢上于我方十分不利。洲際導彈的研制周期,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破壞被大大推遲。毛澤東同志深感焦急。據時任洲際導彈工程師的王永志同志回憶,1969年冬天,葉劍英元帥在視察航天工業工作時,傳達了“沒有洲際火箭,毛主席睡不著覺”等加緊該項研制工作的指示,對廣大科技工作者有很大激勵。這一技術難度大、配套復雜的重要武器,直至四人幫被粉碎后才得以突破。1980年5月我洲際導彈向南太平洋發射成功,終于實現了毛澤東同志的這一夙愿。
3.“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人造地球衛星是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戰略核反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太空兵器。毛澤東同志在1958年就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在世界宇航領域占據了重要的一席。1975年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全球各戰略目標一覽無遺,使我國遠程核反擊效能大大提高。1984年我國同步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并投入運行,直至今天,載人航天、登月飛行等一系列成果的獲得,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航天大國。
4.“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為建設我國強大的海軍,增強戰略核導彈的二次核打擊能力,核潛艇的研制勢在必行。在蘇聯拒絕幫助的情況下,毛澤東同志毅然發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這句擲地有聲的號召。為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排除萬難,拼力打造出中國核潛艇,給予巨大動力。
從1974年8月1日我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起,后續核潛艇型號陸續進入人民海軍行列,為保衛祖國的海疆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2年10月我國固體戰略核導彈水下發射成功,1988年9月我國核潛艇裝載的戰略核導彈水下發射成功,使我國二次核反擊能力進一步提高。當今,裝備了洲際核導彈的戰略核潛艇正走向深藍,顯示了我國強大的戰略核實力。
“兩彈一星”一系列開拓性成果及其后續發展,標志著中國的國防現代化水平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新中國國防事業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的戰略核力量,正忠實地履行著保衛祖國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的神圣職責。
5.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戰略
我國沒有原子彈時,毛澤東同志就明確表示:“我們的國家將來可能生產少量的原子彈,但是并不準備使用。既然不準備使用,為什么要生產呢?我們是用它作為防御的武器。”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當天,中國政府當即發表聲明: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為了防御,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美國發動核戰爭的威脅。
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
聲明鄭重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區使用核武器。
自從擁有戰略核力量以來,我國始終貫徹了毛澤東同志關于核武器的立場和觀點,始終不渝地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我國國防白皮書指出:“中國擁有少量核武器完全是出于自衛的需要。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不參加核軍備競賽,也從不在國外部署核武器。中國保持精干有效的核反擊力量,是為了遏制他國對中國可能的核攻擊,任何此種行為都將導致中國的報復性核反擊。”
在新中國建國初的嚴酷國際國內環境中,作為過渡性國家戰略,我國在一個時期里,選擇了與社會主義蘇聯結成戰略同盟。隨后發生的國際風云變幻,國家利益、地區利益、民族利益的劇烈碰撞,對中國的國家安全與發展提出了新的嚴峻挑戰。
國際形勢的發展告訴我們,中國的發展必須走獨立自主的道路。
一個獨立自主的、統一的中國,這是百年來中華民族無數志士仁人共同的奮斗理想,也是以毛澤東同志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全國人民的承諾。
要建設獨立自主、富強文明的中國,中國必須擁有強大的國防。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中,不難看出我國國防力量的增長對國家發展及世界形勢的積極影響:
中國重返聯合國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以及后續戰略核力量的建立,不僅鼓舞了中國人民,也讓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由衷的高興。在亞非拉等國的支持下,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合法席位。從此,中國正式登上國際政治的大舞臺,全面迎來了對外交往的新局面。
美國第七艦隊撤離臺灣海峽,中美關系正常化


我國原子彈試驗成功及后續核武器項目的成功,使美國對我國實行二十多年的核威懾敵對政策徹底破產。美國政府不得不接受一個無法依靠武力征服的強大的中國。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對華政策發生重大轉變。1972年2月尼克松訪問中國,結束了美國政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與我為敵的政策。1978年12月中美兩國發表《中美建交公報》,美國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第七艦隊及駐臺美軍全部從臺灣撤離。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兩國關系得到全面發展。
蘇聯百萬大軍撤離邊境,中蘇國家關系正常化
從60年代后期中蘇爆發軍事沖突以來,蘇為對我施壓,在我國三北邊境部署重兵百萬,隨后又從越南、阿富汗,共三個方向對我國形成軍事包圍之勢,當時,盡管我國擁有巨大的反侵略戰爭潛能,并裝備了可用于實戰的中近程核導彈,讓蘇聯對我國發動全面戰爭有所顧忌。但因文化大革命對“兩彈一星”事業的嚴干擾,洲際導彈的研制多次受挫,致使我國無法構成對敵核心地區的有效核反擊。而對方針對我國的各型核導彈可覆蓋我全境,造成了我國在戰略整體上承受的壓力遠大于對方。
粉碎四人幫之后,“兩彈一星”事業取得了重大進展。1980年5月,我國向太平洋發射洲際導彈成功,1982年潛地戰略導彈試驗成功,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全球核反擊能力,以及遭受敵核攻擊后仍具有的二次核反擊能力。基于我國洲際導彈射程已可覆蓋對方的全境,雙方軍事對峙中,蘇方的核戰略優勢已不復存在。加之,全球范圍內的蘇美爭霸日趨劇烈,沉重的包袱讓對手力不從心,蘇不得不實行戰略調整。
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發表講話,表達了愿與中國改善關系的意愿。雙方隨后展開談判,國家關系邁入解凍之旅。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兩國關系實現了正常化。雙方百萬大軍從邊境撤離,長期處于軍事對抗的中蘇關系得以緩和。
從此,我國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平發展的大好局面得以全面推進,整個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述歷史的變遷,讓人們清楚地看到我國戰略核力量在國家安全和國際較量中的舉足輕重作用。同時,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們的高瞻遠矚,以及在我國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發展“兩彈一星事業”的非凡膽略。
共和國六十余年的歷史,讓人們進一步認識到毛澤東國防大戰略的真諦。使人們對其中的兩大支柱——“人民戰爭”和“兩彈一星”,在我國安全與發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及其相互推進的辯證關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當年長期在統帥部工作并參與“兩彈一星”事業領導的張愛萍同志,在談到他對毛澤東國防戰略思想的理解時說:“那時(指六十年代)也困難,比現在(指八十年代初軍隊要忍耐時期)還困難,但不是無所作為。毛澤東抓兩手,原子武器,大辦民兵師,就是基于對戰爭的認識,那時就是準備帝國主義對我全面入侵的。一個讓你不敢打;一個讓你打不起。”(張勝著《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第460頁,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毛澤東國防大戰略中這核心的六個字:“不敢打”和“打不起”,精準地表達了該戰略要實現的主要戰略目標。一個弱國,只有首先具備了讓對手“打不起”的戰力,才能進而去獲得讓對手“不敢打”的國防實力。
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他們給后人們留下了一個任何敵手都“不敢打”的強大國防。為我們“振興中華”的后續偉業,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毛澤東國防大戰略及其指引下建立的我國戰略核力量及強大國防,是留給我們國家與民族的偉大戰略遺產。在當今的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無疑成為我國“和平發展”的強大后盾。
1.奠定了我國的大國地位
以戰略核力量為支柱的我國國防力量,為中國取得有利的國際地位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江澤民同志指出:“兩彈一星”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創造的非凡的人間奇跡,它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胡錦濤同志指出:“核武器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國國家安全的基石,是我國大國地位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習近平同志指出:“火箭軍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2.奠定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安全基礎
國家的安全是改革開放的前提,沒有自我防衛能力,沒有對領土和主權安全的自信,難以實行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

我國的對外開放,西方世界占有重要比例。在西方政客的理念中,“打不贏的敵人就是朋友”是一句至理名言。新中國建立后的二十多年里,西方敵對勢力一直把我們當作敵人,并以軍事手段對我施壓。只有當我們擁有的國防實力,讓他們“打不起”,進而“不敢打”時,才改變了對我國較量的方式和策略。逐步由對抗轉變為對話,由熱戰轉變為冷戰,由冷戰轉為和平。由軍事對抗轉化為經濟、文化等其它手段的競爭。
強大的國防,為中華民族贏得了中國近代史以來最好的國家和平環境。第二代黨的領導集體不失時機地抓住了這一大好的發展機遇期,義無反顧地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不管國際局勢如何風云變幻,我國基于強大國防為后盾的對外開放政策,始終不動搖。堅定的對外開放政策,使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3.奠定了我國和平發展的安全基礎
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繼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理念的必然,是符合當今世界歷史潮流發展的理性選擇。它既符合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與民族的利益,也最大程度地符合中國自身的國家利益。
當前國際安全形勢中仍存在諸多不確定的非安全因素。核大國擁有的核武庫,仍具備足夠毀滅地球許多次的威力。某些大國已建立或正在加強的軍力部署和軍事同盟,明顯針對著中國。因歷史和現實利益矛盾引發的地區或國家間沖突,難以避免。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勢力依然嚴重存在。國際敵對勢力針對我國家安全策劃和制造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跨國犯罪活動有加劇勢頭。“臺獨”勢力仍在猖狂挑戰,嚴重阻礙著中國的統一大業。
這一切對我國安全環境的現實挑戰,嚴重地干擾著我國的和平發展。正是我國具備了以戰略核力量為后盾的強大國防,才能力地維護著我國和平發展事業的持續推進。
4.為贏得戰略博弈的主動權提供了強大后盾
一個大國的崛起,必然會觸及或改變原有的國際利益格局,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阻力。在我國和平發展進程中,一些國家處心積慮地對我加以遏制。美國推行重反亞洲戰略,深化軍事同盟,擴大軍事存在,頻繁制造地區緊張局勢。少數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和海洋利益上挑起事端,制造麻煩,亞太地區日益成為大國戰略博弈的重要舞臺。面對各種挑釁和爭端,既要堅持以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又必須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后盾,讓挑釁者知難而退,堅決維護我國的核心利益。
以戰略核力量支撐的我國國防力量,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贏得戰略主動權的國際較量中,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5.奠定了我國現代化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
隨著“兩彈一星”事業等重大國防工程的成功開展,我國建立起核、航空、電子、兵器、造船、航天等工業部門,開辟了原子能、飛機、電子、光學、艦船、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拉動了冶金、機械、化工、材料等一大批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促進了國民經濟由農業國向工農業大國的邁進。不言而喻,“兩彈一星”事業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的科技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的重要標志。同時,依靠自力更生發展起來的“兩彈一星”事業,也為我國邁向科技創新型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邁入歷史性變革的新時期,我們沿著共和國國防史的脈絡,回顧了這位偉人的一系列已被歷史證明的戰略籌劃和實踐,深刻理解他國防大戰略的思想。這既是對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深切緬懷,也希望給當今的人們提供可貴的歷史借鑒和有益的啟迪。
(1)美國第七艦隊和蘇聯百萬大軍——這兩支超級世界強敵從我國國門的撤離,表明了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發生的一個重大變化——取得獨立解放并掌握了核反擊力量的新中國,一改百余年來爭取國家和平的傳統方式,即我們民族不再用千百萬同胞的血肉之軀為代價,更不需用不堪忍受的賠款割地之辱來乞求和平。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人民,依靠凝聚在科學技術上的創造力和國家實力贏得了和平。
“不戰而屈人之兵”——古今中外最高超的用兵之道。這其中,“兩彈一星”事業功不可沒!

(2)擁有戰略核力量為支撐的強大國防,是我國在核時代保證國家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可靠安全屏障。當今,美國等大國為獲得軍事力量較量的絕對優勢,一直致力于戰略防御系統、海空等高新軍事科技的構建和發展。這迫使我們不得不有選擇地繼續發展我軍的高科技裝備,加強陸海空天電各領域作戰力量的建設,努力占據國際軍事斗爭的制高點。
(3)“兩彈一星”事業的成功,讓我國進入了世界核大國的行列,使我們在國際較量中處于十分有利的位勢。由于核武器的巨大毀滅力,制約著霸權國家企圖發起和擴大戰爭的選擇。客觀上使得核大國之間的較量由傳統的軍事抗爭為主導,更多地向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實力并舉的競爭方向轉化。我們應該珍惜并發揮好這一來之不易的核大國優勢,積極提升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國家綜合實力,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更大的主動權,創造中華復興偉業的更大輝煌!
我們相信,毛澤東等老一輩共產黨人為國家創建的強大國防,及其相應的治國、治軍經驗等寶貴戰略遺產,將長久地福佑著繼續奮斗在中華振興征途上的中華兒女們!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第二炮兵部隊)原副司令員(中將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兩彈一星”歷史研究分會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