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人民軍工創建85周年"/>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冀中仁
“三線”建設的歷史回顧與思考(上)
——紀念人民軍工創建85周年
■ 冀中仁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國中西部的十三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稱為三線建設。它歷經三個五年計劃,決策之快,動員之廣,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戰略部署,作為共和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三線建設給人們留下的經驗教訓和啟示多多。筆者因有著數年在三線深山軍工企業工作的經歷,對三線建設有著更多更深的感受、認識和記憶。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國中西部的十三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稱為三線建設。它歷經三個五年計劃,投入資金2052億元,投入人力高峰時達400多萬,安排了1100個建設項目。決策之快,動員之廣,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戰略部署,三線建設初步改變了我國工業布局的不合理狀況,建立起戰略大后方體系,為抵御帝國主義的戰爭威脅做了必要的準備,對以后的國民經濟結構和布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自然條件下,廣大干部、工人、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表現的艱苦奮斗精神,造就的“三線”軍工文化,都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是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三線建設遺留下來的問題與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愈發不協調。鑒于此,國家著手對三線建設進行了持續的調整改造,使三線建設必將以其獨有的資源、技術等優勢,為國家戰略基地建設,為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一直把國防科技工業建設放在重要地位。 “一五”計劃期間,在蘇聯援建的156個大型骨干項目中,航空、兵器、電子、造船等國防工業項目就占41個;“二五”計劃期間,國家相繼安排大型國防工業建設項目44個;“三五”計劃期間,在遼闊的三線地區建立了一大批國防科研、生產基地。這些項目,在國內具有設備、技術和人才優勢,是國防科技工業的主體力量。隨著國防科技工業的迅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們不僅能獨立自主地研制生產常規武器裝備,而且加快了原子彈、導彈等尖端技術的發展。
當代中國研究所二室主任陳東林同志曾撰文指出,“三五”計劃本應在1963年開始進行。由于“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造成了經濟困難局面,不得不進行調整,毛澤東同志提出從1966年起再搞“三五”計劃。
陳云同志最早提出計劃要“抓吃穿用”。1962年2月,中央召開討論如何克服嚴重困難的西樓會議,陳云同志講話指出:“增加農業生產,解決吃、穿問題,保證市場供應,制止通貨膨脹,在目前是第一位的問題”。3月7日,陳云同志在中央財經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又說:“要準備對重工業、基本建設的指標‘傷筋動骨’,‘痛痛快快地下來’”。周恩來同志插話說:可以寫一幅對聯,上聯是“先抓吃穿用”,下聯是“實現農輕重”,橫批是“綜合平衡”。大家建議將陳云同志講話作為中央文件發給全黨,指導調整。劉少奇同志有些擔心毛澤東同志能否接受,于是親自赴武漢向毛澤東同志匯報。毛澤東同志沒有表示反對。劉少奇同志一回北京,就給秘書打電話說:“毛主席同意了,多好啊!”但毛澤東同志當時內心對這個講話是不滿意的。這樣,在制訂“三五”計劃前,中央已形成了抓“吃穿用”的共識。
1963年初,由李富春同志等人組成中央計劃領導小組向中央提出:“三五”計劃的奮斗目標,應集中力量解決人民的吃穿用。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書記處同意了這個設想。他還提出:“三五”計劃要建設五億畝穩產高產農田,第二步再搞五億畝。并再次肯定說:“三五”期間就是要努力解決吃穿用問題。年底,李富春同志在全國工交工作會議上為了扭轉長期以來過分強調工業的傾向,比喻說:“各級計委必須克服屁股坐在工業上的毛病,要首先抓農業發展計劃和支援農業的計劃。”
1964年4月下旬,國家計委提出了《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的初步設想(匯報提綱)》(簡稱“初步設想”),規定基本任務:一是大力發展農業,基本上解決人民的吃穿用問題;二是適當加強國防建設,努力突破尖端技術;三是與支援農業和加強國防相適應,加強基礎工業。簡言之,一農業,二國防,三基礎工業。農業投資提高到總投資額的20%,大大高于前兩個五年計劃的7.1%和11.3%。


4月29日,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聽取關于“初步設想”的匯報,周恩來同志也參加。李富春同志最后提到:為了抓農業,國防和工業交通的一些項目沒有安排上。這是由國家捉襟見肘的財力制約的。負責國防的羅瑞卿表示理解說:只能夠如此安排,將來不夠,另想辦法解決。
鄧小平同志最后總結說:工業還是首先為農業服務,為吃穿用服務,為兼顧國防服務。方針提得好。農業問題,再有幾年可以做到糧食不進口,以便騰出外匯進口一些新技術,這對國家來說是很大的節約,可以促進自力更生。5月10日,國家計委領導小組向毛澤東匯報“三五”計劃“初步設想”,毛澤東做了重要插話。當匯報到鋼只搞質量好并合需要的產品時,毛澤東說:“搞工業干什么?搞鋼鐵干什么?它又不能吃,又不能穿。”匯報到鐵路建設只能上有限的幾段時,毛澤東說:“酒泉和攀枝花鋼鐵廠還是要搞,不搞我總是不放心,打起仗來怎么辦?”他還反問:“張家口----白城子鐵路是不是只是軍事上需要?經濟上也有價值。”
當李富春說到基礎工業、交通還比較薄弱時,毛澤東同志插話說:“沒有坐穩,沒有站穩,是要跌跤子的。兩個拳頭--農業、國防工業;一個屁股----基礎工業;要擺好。要把基礎工業適當搞上去,其他方面不能太多,要相適應。”毛澤東同志的“屁股”比喻,顯然和李富春不一樣,是指基礎工業,而不是農業。
匯報到關于逐年減少進口糧食、增加新技術進口的意見時,毛澤東同志深表贊同,但是對鄧小平同志集中投資搞四億五千萬畝高產穩產農田的主張,不以為然地說:“已有二億四千萬畝了,再搞一億六千萬畝就是四億畝,也很好嘛,不要套四億五千萬畝、五億畝那個框子。”
毛澤東同志還對對外引進和投資農業發表看法說:“還是靠自力更生,事情總是起變化的。(有人說)‘只要有利,向魔鬼借錢也可以。’我們不走這條路。魔鬼不給我們貸款,很好,要貸給我們,我們也不要。”“工業上要從外國引進一些,比如尖端技術,要搞一些,但不宣傳。”“要像大寨那樣,他也不借國家的錢,也不向國家要東西。發展農業,要靠發揚陳家莊(在山東曲阜)、大寨(在山西昔陽)精神。”
顯然,毛澤東同志的思路和“初步設想”指導思想有差別,但因為當時中國遭到封鎖,沒有外援,所以是否應該貸款并不成為實際爭論問題,總的看法還算是一致的。于是,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主要議程之一,就是討論“初步設想”。
5月18日,李富春同志在會上說明:還是把農業放在第一位,搞4.5億畝高產穩產田;一些重要鐵路或者安排不上,或者修不通;小而全的國防工業體系仍然安排爭取1972年完成,不提前;毛澤東特別重視的酒泉、攀枝花鋼鐵基地也只安排為“要積極準備條件”,暫不上馬。
毛澤東同志顯然對維持原計劃安排不滿意。5月27日,他找來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彭真、羅瑞卿等人談了他的一些看法。他從存在著戰爭嚴重威脅的估計出發,提出: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后方不行。“三五”計劃要考慮解決全國工業布局不平衡的問題,要搞一、二、三線的戰略布局,加強三線建設,防備敵人的入侵。他特別強調應該在四川的攀枝花建立鋼鐵生產基地。毛澤東同志甚至說:大家如果不贊成,我就到成都、西昌開會。搞攀枝花沒有錢,我把工資拿出來。前一個時期,我們忽視利用原有的沿海基地,后來經過提醒,注意了,最近這幾年又忽視屁股和后方了。毛澤東的態度迅速扭轉了大家的認識。第二天,各人發言陸續表態。
李富春同志檢討說:“還有兩個戰略布局問題我們在計劃中注意不夠”,“一個是工業布局的縱深配備問題。現在是原子時代,我們整個工業的戰略布局,必須要真正重視建設后方,搞縱深配備,戰略展開”。“可是我們在計劃中間對西南的建設就注意不夠。比如鐵路修建,成昆路沒有安排,湘黔路只安排了一半”。
周恩來同志批評“初步設想”說:“這個計劃一看就看得出來,不僅成昆鐵路跟張家口到白城子的鐵路沒有列上,就是拿整個運輸力量跟整個生產量的對比來計算也能看出,交通運輸方面的安排是通不過的。這就是說,這個布局是不完全的。基礎工業上不來,怎么能夠支援農業跟照顧國防呢?”

劉少奇同志著重講了控制基本建設規模:“昨天在主席那里談的基本的一點,就是搞四川這個第三線,現在要準備,要著手。現在不著手,耽誤了時間,將來不利。”他又說:“最近的確是有這樣一個苗頭,一放松大家就放手去干,這個苗頭繼續發展下去,就又要發生過去基本建設戰線過長等問題。酒泉似乎也可以慢一點。”
經過討論,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見,決定把毛澤東的意見和“初步設想”結合起來,在逐步解決吃穿用問題的同時,加強三線建設。鄧小平說:“這次計劃按農輕重、解決吃穿用和兩個拳頭、一個屁股進行安排,是建設的完整方針。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的建設,第三個五年計劃打基礎。”
但是,毛澤東同志仍然感到不滿意。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了兩個問題。首先,他更明確地提出三線建設的主張說:“我們不是帝國主義的參謀長,不曉得它什么時候要打仗。要搞三線工業基地的建設,一二線也要搞點軍事工業。”“你們不搞攀枝花,我就騎著毛驢去那里開會。”其次,他批評制定計劃的方法說:“過去制定計劃的方法基本上是學蘇聯的,這是搖計算機的辦法,不符合實際,行不通。這樣計算,把老天爺計算不進去,天災來了,偏不給你那么多糧食,城市人口不增加那么多,別的就落空。打仗計劃不進去,國際援助也計劃不進去。”他認為,在分配投資時,要重點考慮基礎工業、國防工業,然后才是農業。毛澤東同志的講話統一了大家的認識:應該迅速展開三線建設,加強戰備。從此,抓戰備的氣氛日趨濃厚。
研究表明,毛澤東同志先前對當時國民經濟的戰略考慮并非如此。1959年,在廬山會議召開的第一天毛澤東同志就指出:“過去安排國民經濟計劃是重輕農,現在是否提農輕重,重工業要為輕工業、農業服務。”1962年7月20日毛澤東批評說:“我發了一道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提出四年了,就是不實行。既不請示,也不報告。”李富春在制定“三五”計劃“初步設想”時,就是這樣提出“屁股”坐到農業的要求的。是什么原因又使毛澤東把國防和基礎工業放在第一位了呢?
其一,一個新生而又落后的大國領袖的憂患意識使然。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有著光輝燦爛的篇章,但也留下屢遭外敵入侵和欺辱的過去。從1840年至1945年中國遭到七次大規模入侵戰爭——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戰爭、中法戰爭、日清戰爭、八國聯軍入侵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戰爭,平均不到15年中國就要遭遇一次大戰,共死亡五千萬人以上,國家幾乎被瓜分;加上二戰后最大的兩次局部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又都發生在中國的友鄰。在這種背景下,近現代歷史和國際環境對新中國領導人心理怎能不產生巨大壓力。作為一個落后大國的領導人,有著強烈的抵御戰爭估計、即使是過度的估計也在情理之中,反之倒是不可理喻了。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和軍事威脅,毛澤東始終把維護國家安全,防止帝國主義侵略和欺負,作為國家戰略的首要問題,一再告誡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帝國主義勢力還在包圍我們,必須準備可能的突然事件;帝國主義者如此欺負我們,這是需要認真對付的;我們的國防將獲得鞏固,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再來侵略我們的國土。顯然,為了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尊嚴,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必須建設現代化國防,必須建設現代化國防科技工業。
其二,新中國面臨的嚴峻國際形勢變化使然。1964年4月25日,總參謀部作戰部根據副總參謀長楊成武的指示寫出了一份報告,5月9日報羅瑞卿,羅又分別報送毛澤東等中央常委,時間恰好在國家計委向毛澤東匯報“三五”計劃初步設想前后。報告中說:我們對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問題專門進行了調查研究,從我們接觸到的幾個方面來看,問題是很多的,有些情況還相當嚴重。
一是工業過于集中。僅十四個一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約60%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50%的化學工業和52%的國防工業。二是大城市人口多,這些城市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區,易遭空襲。戰時如何組織城市防空,疏散城市人口,保障堅持生產,消除空襲,特別是核襲擊后果等問題,尚無有效措施。三是主要鐵路樞紐、橋梁和港口碼頭,一般多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易在敵人轟炸城市時一起遭到破壞。戰爭初期,交通可能陷入癱瘓。四是所有水庫,緊急泄水能力都很小。被同時破壞后,北京市及周圍廣大地區將遭洪水沖擊,并且危及天津……
報告建議由國務院組織一個專案小組,研究采取積極措施,防備敵人的突然襲擊。
那么,當時有沒有遭到突然襲擊可能性呢?讓我們看看60年代中國大陸周邊的形勢:
東面:臺灣利用大陸出現的經濟困難局面不斷進行軍事騷擾,宣傳反攻大陸。從1962年到1965年向大陸派出幾十股武裝特務登陸。1961年9月、1962年9月,美國制定并進行了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兩次大型核戰爭演習,基本內容都是:以臺灣為基地,出動軍艦、核潛艇、轟炸機,發射導彈,襲擊中國沿海重要港口、機場和軍事設施,最后美軍在中國大陸登陸。演習中除核武器外其他都予以實施。1990年解密的美國國務院檔案證明,美國當時確實制定了對中國進行核武器打擊的計劃。1964年4月,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專家羅伯特·約翰遜起草了先發制人地襲擊摧毀中國核設施的《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直接行動的基礎》等多份計劃,提出由美國單方面打擊、與蘇聯聯合打擊、委托第三國打擊等多種方案。總統約翰遜和國務卿臘斯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就此進行了討論,并試探了蘇聯的意見,但是遭到蘇聯的婉言謝絕。


雖然美國的一些方案后來證明離付諸實施還有很大距離,但在當時中國與西方國家沒有外交溝通、又遭到軍事封鎖的情況下,中國領導人察覺到這些信息后,必然會引起強烈的、甚至是過度的反映(1965年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訪問中國時,透露了這一情況。毛澤東表示,打起仗來我們兩國還是站在一起)。
南面:1962年美國在越南的戰爭開始逐步升級,由出錢出物支持南越發展到直接派出軍事顧問和特種部隊。1964年8月美國又利用北部灣事件,對北越進行大規模持續轟炸。美國報刊上有人還制造輿論說:在越南戰爭中,將不再有朝鮮戰爭中中國東北那樣的“庇護所”,美國將實施“窮追”,不承認“任何武器限制”。很難嚴格區分美國民間與官方輿論的中國領導人感到:這些話的潛臺詞是,美國將可能把戰爭擴大到中國,并使用任何武器,包括核武器。
西面:1962年10月和11月,印度軍隊向中國領土發動大規模入侵,中國軍隊被迫兩次進行反擊,將印軍擊退。其后戰爭停止,但雙方邊界的軍事對峙局勢尚未得到根本緩和。
北面:1962年蘇聯在中國新疆伊犁、塔城地區策動了大批中國居民外逃事件。1963年蘇聯與蒙古人民共和國簽定了針對中國的《關于蘇聯幫助蒙古加強南部邊界防務的協定》,不久,蘇聯派駐重兵進入蒙古。此后的幾年之中,蘇聯向鄰近中國邊境地區和蒙古部署的軍隊由10個師近20萬人逐漸增加到54個師近百萬人。毛澤東最初并沒有把蘇聯當作戰爭中的敵人。1963年2月他分析說:與中國打仗,我看英國人不會來,法國人不會來,德國人不會來,無非是一個日本人還可能來,一個美國人可能來,一個蔣介石可能來,一個印度人可能來,就是這幾個。這時還沒有提到蘇聯。但是,蘇聯的不斷增兵,使他同時也在憂慮:“赫魯曉夫會不會打我們?”
這些都不能不使毛澤東同志下決心改變“三五”計劃的指導思想。1964年6月16日,討論“三五”計劃的中央工作會議進入尾聲,毛澤東詳細地談了他的戰略防御設想。他擔心的是敵人可能占領中國東部地區,后方要向西移。由此確定了重點放在西部地區的經濟建設方針。
8月2日夜,美國驅逐艦在北部灣與北越海軍發生激戰,美國開始大規模轟炸北越。中越邊境地區、海南島和北部灣沿岸都落下了美國的炸彈和導彈,中國軍民也遇到傷亡。毛澤東緊張地關注著戰爭的態勢。
6日清晨6點,他在中國政府抗議美國侵犯越南的聲明稿上批示說:“要打仗了,我的行動得重新考慮。”

8月17日、20日,毛澤東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要準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侵略戰爭。現在工廠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于備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后方。這次會議決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設三線,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證。于是,調整后的“吃穿用+三線”的指導思想發生一邊倒變化,三線建設決策終于確立。
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羅瑞卿聯名向毛澤東和中央提出確立決策的第一份報告:《關于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問題的報告》說:我們召集有關方面負責同志開了會,會議決定:(一)在國務院成立專案小組。建議由十三人組成,李富春任組長,薄一波、羅瑞卿任副組長。(二)各個方面的防備措施,除作戰部提的四條外,還應包括大專院校、科學研究、設計機構、倉庫、機關、事業單位等,以及城市、礦山的人防措施。1.一切新的建設項目,不在第一線建設。2.第一線現有續建項目,除明年、后年即可完工投產見效的以外,其余一律要縮小規模,不再擴建,盡早收尾。3.一線的老企業,要把能搬的企業或一部分遷移到三線、二線。4.從明年起,不再新建大中水庫。5.在一線的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設計機構,凡能遷移的,應有計劃地遷移到三線、二線去,不能遷移的,應一分為二。6.今后,一切新建項目都應貫徹執行分散、靠山、隱蔽的方針,不得集中在某幾個城市或點。報告確立了今后不在一線,而是轉入三線、二線建設的戰略方針。其次,報告制定了一線的重要工廠、學校、機關向三線遷移的重大措施。最后,報告提出了三線建設“靠山、分散、隱蔽”的選址原則。

后來幾經波折,周恩來、余秋里向毛澤東匯報新起草的“三五”計劃初步設想,又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于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強調指出,“三五”計劃期間一定要把建設重點放在三線,否則“就會犯方針性錯誤”。當時有人擔心這樣違反了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方針和農輕重的次序。毛澤東說:“農輕重的次序要違反一下,是倒過來了。搞農業要靠學大寨,農業投資不要那么多‘吃穿用’,不要降低現在水平,每年略有增加就好。”國家計委據此對“三五”計劃進行了修改和調整。
與當初“吃穿用計劃”相比,“匯報提綱”安排投資順序由農輕重轉變為重農輕。整個基本建設投資中,按部門分,重工業、國防工業、交通運輸比例占74%;農業由原來的20%下降為14%;輕工業占4.4%。按地區分,三線建設地區總投資占42%。原來“初步設想”里沒有重點安排的大項目如攀枝花、酒泉鋼鐵基地和成昆、湘黔鐵路,在《匯報提綱》中都成為重點項目,要求在1970年以前基本建成。原定1972年建成的國防工業體系提前到1970年。9月至10月,中央工作會議討論通過了《匯報提綱》。由于第二年“文革”的突如其來,沒有來得及形成正式計劃,也沒有付諸全國人大批準。但以后幾個年度計劃都是據其方針安排的。
關于三線的概念,學者們曾給出了多種解釋。綜合一般的概念是,由沿海、邊疆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三道線。一線指位于沿海和邊疆的前線地區;三線指包括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部省區及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區的后方地區,共13個省區;二線指介于一、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帶。其中川、貴、云和陜、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的腹地俗稱小三線。根據當時中央軍委文件,從地理環境上劃分的三線地區是:甘肅烏鞘嶺以東、京廣鐵路以西、山西雁門關以南、廣東韶關以北。這一地區位于我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國土邊界上千公里,加之四面分別有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成為較理想的戰略后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