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貴平
深入貫徹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努力探索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的“江西模式”
■ 楊貴平

江西是人民軍工的搖籃,也是軍工大省,既具有軍民融合的產業基礎,又具有率先實現軍民融合破題的現實條件。我們要把握好中央加快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扎實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努力走出一條軍民融合發展的“江西路徑”、創造軍民融合發展的“江西模式”。
今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講話時強調,“要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深入貫徹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江西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引起強烈反響。大家一致認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我們黨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主動適應世界新科技革命和軍事革命的重大舉措。江西是人民軍工的搖籃,也是軍工大省,既具有軍民融合的產業基礎,又具有率先實現軍民融合破題的現實條件。我們要把握好中央加快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扎實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努力走出一條軍民融合發展的“江西路徑”、創造軍民融合發展的“江西模式”。
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核心要義是打破軍民二元分離結構,統籌布局、整體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達到經濟建設國防效益最大化和國防建設經濟效益最大化,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國防科技工業一頭連著經濟建設,一頭連著國防建設,是軍民融合發展的天然載體和核心領域。扎實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帶動作用十分明顯,現實意義十分重大。
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是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路徑。江西經濟經過10多年持續的高速增長后,2015年全省GDP增長9.1%,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而“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長達10.5%。增速的換擋回落不能簡單看成是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延續,而應視為經濟中長期發展的新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就成為破解我省經濟發展瓶頸的迫切需求。國防科技工業許多產業具有軍民融合特征,依托軍工技術優勢培育新興產業是現實可行之路,比如近年我省大力發展的通航產業,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大約為1:10,具有產業鏈長、輻射面寬、技術擴散率高、帶動效應強等特點,能引領新型材料、現代制造、先進動力、電子信息、自動控制等領域關鍵技術的群體突破,對于推動我省產業的集群化、產品的高端化和技術的通用化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堅持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大力發展軍工高技術產業,造就一批軍民結合型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江西工業轉型升級,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作出新貢獻。
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是實施創新驅動的重要機制。國防科技工業系統是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擁有各類企事業單位220多家,職工10萬余人,涵蓋航空航天、船舶制造、核、兵工、電子產業、衛星應用等重點領域,是一個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行業。江西本土產生院士的1/3、央企所屬在贛科研機構的2/3以及2000年以來我省榮獲的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部出自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國防科技工業已經成為引領我省科技創新的骨干力量。堅持軍民融合發展,推動軍工和民口科技資源互動共享,建立軍地科技人才聯合攻關模式,有利于形成軍民科技平臺共建、資源共享、技術雙向轉移轉化的全新格局,有利于實現國防科技創新體系與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互動融合,有利于建立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軍民協同創新機制。
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是實現開放升級的重要載體。江西作為一個內陸省份,擴大開放決定著江西的前途和未來。我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軍,既可以對口爭取中央軍工集團入贛發展,又可以通過軍貿“走出去”。當前,我省要以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契機,深度對接中央軍工集團,促使中央軍工集團在贛布局軍工能力項目,發展軍民融合產業,實現軍工經濟和區域經濟的融合發展。同時,要圍繞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國際產能合作,以軍貿出口為牽引,加大我省技術裝備出口力度,爭創外貿出口新優勢。
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是實現武器裝備升級的重要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新軍事革命交錯推進,現代武器裝備的技術復雜性和成本進一步提高,迫切需要全社會資本、工業基礎和高技術成果支撐和保障武器裝備建設。在發達國家先進科技結構中,80%以上的民用關鍵技術可直接用于軍事領域。國內不少民口企業和科研單位擁有較為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具備民參軍的基礎和條件。我省也有不少企業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達到甚至超過軍用技術。我們要堅持軍民融合發展,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民口資源、民口高技術企業參與武器裝備研發生產,努力形成“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加快高技術武器裝備建設,推動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實現國防建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國防科工局、軍委裝備發展部門大力支持下,江西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堅定軍民融合發展方向,積極探索軍轉民、民參軍的路徑方法,軍民融合發展初步實現了從單一軍品向軍民品并重、從計劃型主體向市場競爭型主體、從單兵作戰向集群發展、從軍轉民向軍民互進等四個轉變,全省軍民融合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我省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為“四個兩”:
(一)緊緊把握產業融合和技術融合兩大方向
一方面,著力推動產業融合。立足江西在航空、船舶、核等領域的比較優勢,集中精力抓南昌航空城項目、景德鎮直升機平臺項目、九船公司海工裝備項目、北汽景德鎮洪源工廠等一批產業化項目,成功打造了南昌和景德鎮航空產業基地,鄱陽無人機試飛基地,九江船舶制造、配套和海工裝備基地,北汽景德鎮汽車基地,江西鈾礦大基地等一批產業基地,有效發揮了軍工的人才、技術、資金、裝備優勢,促進了軍地產業融合。另一方面,著力推動技術融合。引導組建了若干技術創新平臺,并推動軍民科技雙向轉移轉化。目前全省國防科技工業全系統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9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2個,科研院所1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個,院士工作站8個,高技術產業創新聯盟3個。“十二五”以來,我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獲國家科學技術獎3項;獲國防科學技術獎41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獲江西科學技術獎37項,其中一等獎6項。
(二)牢牢抓實軍工央企入贛和民參軍兩大載體
一方面,推動中央軍工集團入贛發展。我省先后與中航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一批軍工央企,以及北汽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過半數的中央軍工集團在贛進行了產業布局,有效擴大了江西軍工經濟增量、帶動了江西國防科技工業轉型升級。其中,中航工業集團計劃到2020年把我省打造成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的中部最大航空產業基地;北汽集團計劃到2020年在我省完成汽車產業投資270億元、通航產業投資60億元,實現汽車產業1000億元、通航產業100億元的發展目標。另一方面,積極引導民參軍。省國防科工辦為引導民參軍,開展了民參軍政策宣貫活動,優化了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審查和保密資格審查認證服務。目前民口企業數量已占據我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半壁江山,清華泰豪等企業已成為國內民參軍的品牌企業。
(三)不斷強化軍工改革和全面創新兩大動力
一方面,用改革的辦法促進融合。推動中央軍工與地方軍工、軍工企業與民口企業之間,以資本為紐帶,打破體制束縛,實現互動融合。如中航工業洪都重組了地方軍工企業海虹測控公司,中國兵器北方信息公司重組了聯創通信公司,中電科海康集團參與重組控股鳳凰光學,民口企業清華同方重組了江西無線電廠、江新造船廠,泰豪集團重組江西省屬軍工,組建了江西國科軍工集團公司。另一方面,用創新的思路引導融合。創新不僅僅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制度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文化創新等各個方面。如在機制創新上,針對軍民融合特征突出的航空產業發展,我省形成了省國防科工辦牽頭的航空產業發展聯席會議機制。圍繞協調解決軍民融合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本著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原則,建立了“綠色通道”的服務模式。
(四)著力抓好組織保障和政策保障兩大保障
一方面,從組織上加以保障。早在2012年2月,我省就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長為組長,省國防科工辦、省發改委等21個單位為成員的江西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建設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省國防科工辦,負責推進我省國防科技工業軍民結合、寓軍于民重大事項協調。另一方面,從政策上加以保障。近幾年陸續出臺了系列政策文件,如《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軍區關于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軍民融合加速推進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意見》、《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國防科工辦省科技廳關于加強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軍民技術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通航產業發展的意見》、《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產業發展的意見》、江西省國防科工辦《關于加快核產業發展的意見》等,初步建立了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的政策架構,彰顯了省委、省政府對軍民融合發展工作的高度重視。


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并于今年5月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名義聯合印發,標志著軍民融合發展國家戰略實施進入新的階段。全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將搶抓機遇,趁勢而上,努力在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上創造新經驗、取得新業績。
(一)明確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統領,堅持安全和發展兼顧、富國與強軍統一,圍繞建設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的總目標,把握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兩大需求,強化改革和創新兩大動力,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作用,聚焦發展軍民融合產業和推進軍民協同創新兩大方向,強化規劃引領,強化政策支撐,強化公共服務,引導民參軍,推動軍轉民,實現軍民資源互動共享和技術雙向轉移轉化,著力提升先進武器裝備的有效供給能力、軍民融合產業的引領能力、軍民兩用技術的創新能力和軍民資源要素的共享能力,形成全要素、多層次、寬領域、高效益的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努力創造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江西模式”。
(二)明確發展目標
到2020年,軍工與民口基本實現資源互動共享,民口配套單位大幅增加,軍工和軍工院所改革完成,軍民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基本確立,軍民融合發展的良好環境基本形成,結構合理、體系完善、創新驅動、高效增長的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形態基本成形。全省軍民融合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軍民融合產業成為江西新的支柱產業。
(三)明確四大任務
一是構建“四個體系”,即規劃體系、政策體系、產業體系、工作體系。盡快完善“十三五”軍民融合產業發展規劃,力爭納入全省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融合發展規劃體系。制定江西省加快游艇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加快無人機產業發展的意見,印發實施省級軍民融合示范基地、軍民融合企業認定和管理辦法。以航空產業、船舶及海洋工程產業、衛星應用產業等八大軍民融合特色產業為主體,加快建立我省軍民融合產業體系。依托省軍民融合發展聯席會議機制,推動建立省、市兩級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工作聯動機制。二是打造“四個平臺”,即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投融資、公共服務平臺。以南昌航空工業城、景德鎮直升機產業基地、九江船舶制造、配套及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地等十大軍民結合產業基地為依托,著力打造一批產業發展平臺。以全行業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為基礎,以產學研用相結合為紐帶,著力打造一批科技創新平臺。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支持,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爭取設立軍民融合產業投資基金。策劃設立融股權轉換、技術交易、產品對接、資本運作為一體的軍民融合服務中心。三是抓好“三個環節”,即民參軍、軍轉民、軍民資源互動共享和技術雙向轉移轉化。組織新一輪的民參軍企業篩選吸收,把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納入到民參軍隊伍中來。鼓勵軍工企業開發民品,推進軍工高科技成果產業化。依托軍民融合龍頭企業,引導組建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推動設備、技術、信息、人才資源共建共享。四是推進“四個融合”,即技術、產品、能力、資本融合。舉辦2016江西軍民融合產品、技術、資金對接洽談會,打造軍工開放新載體、新品牌。支持南昌或景德鎮向國家申報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打造全面融合的典范。
楊貴平,江西省國防科工辦黨組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