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麗 羅在瓊 宋倩倩
(安徽省合肥市濱湖新區濱湖醫院心胸腦外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在氣管切開護理中的應用
徐佩麗 羅在瓊 宋倩倩
(安徽省合肥市濱湖新區濱湖醫院心胸腦外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目的 使用新型氣管切開換藥方法在氣管切開護理中的應用。方法 將我院30例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按氣管切開時間先后順序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例。對照組使用碘伏消毒后,普通無菌紗布外敷進行早期氣管切開護理,觀察組在碘伏消毒后,將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外涂于管周皮膚,待干后,再使用無菌紗布外敷,進行早期氣管切開護理。比較兩組氣管切開患者皮膚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和氣管切開術后第1周換藥的次數。結果 觀察組患者管周皮膚不良反應的發生例數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第1周需進行氣管切開處換藥次數少于對照組(P<0.01)。結論 使用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進行早期氣管切開護理,可減少管周皮膚不良反應的發生例數,減少護士更換氣管切開敷料次數,減輕了患者痛苦,減少了護士工作量。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 氣管切開; 護理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gel; Tracheostomy; Nursing
氣管切開術是神經外科搶救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重要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況、清除下呼吸道梗阻,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減輕腦組織水腫,并且也是治療患者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1]。但氣管切開術后第1周內,由于新鮮切口滲血和滲液多,加上痰液及呼吸道分泌物較多,護士需要頻繁為患者進行氣管切開處換藥,護理工作量大;而頻繁換藥加上分泌物對管周皮膚的刺激,患者易出現刺激性嗆咳,管周皮膚易出現皮膚不良反應,如紅腫、皮疹和糜爛,管周皮膚傷口不易愈合且易感染,延長了氣管切開竇道口的形成,增加患者痛苦,也增加經濟負擔。針對這種情況,我科將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應用于早期氣管切開護理中,不僅減少了早期氣管切開管周皮膚不良反應的發生例數,同時也減少了護士需更換氣管切開敷料的次數,減輕了患者痛苦,減少了護士工作量,臨床使用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4年12月神經外科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齡18~70歲,氣管切開平均帶管天數(24.24±7.51)d,按氣管切開術的時間先后進行分組,前15例氣管切開患者作為對照組,后15例氣管切開患者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無呼吸循環系統原發疾病,氣管套管均采用一次性套管,氣管切開方式均為經皮氣管切開術,吸痰時機均為按需吸痰。兩組患者性別、年齡、GCS評分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 無菌氣管切開紗布一包,內置4層“Y”形開口的無菌紗布(5 cm×6 cm)2塊,一次性無菌換藥包,內置包裝好的碘伏棉球10個、一次性手套一副、一次性鑷子和一次性血管鉗各一個、彎盤一個,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商品名:貝復新,5 g/支,售價:45元/支)一支。
1.2.2 操作方法 換藥前給患者翻身、叩背,吸凈呼吸道分泌物,打開一次性無菌換藥包,將無菌氣管切開紗布包打開,倒入換藥包內,注意無菌操作,操作者戴一次性無菌手套,用碘伏棉球自氣管切開切口由內向外環形消毒,待干后,對照組直接將2塊無菌“Y”型氣管切開紗布,上下交叉墊于氣管切開坐墊的下方,紗布開口錯合拉緊、膠布固定。常規是每天換藥2次,如紗布2/3污染時及時更換;觀察組在碘伏待干后,由另一名護士打開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用棉簽適量沾取,均勻涂于氣管切開管周皮膚,再將2塊無菌“Y”型氣管切開紗布,上下交叉墊于氣管切開坐墊的下方,紗布開口錯合拉緊、膠布固定。氣管切開術后第1~3 d,常規是每天換藥一次,或根據滲液量決定更換頻次,之后患者滲出液會逐漸減少,可根據滲液情況每1~3 d換藥一次。
1.3 評價方法 (1) 比較兩組患者有無管周皮膚不良反應的發生,管周皮膚不良反應包括紅腫、皮疹和糜爛。(2) 比較兩組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第1周需進行氣管切開換藥的次數。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 17.0進行描述統計,計數資料采用 χ2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管周皮膚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與氣管切開術后第1周需進行氣管切開換藥的次數,見表1和表2。

表1 兩組患者管周皮膚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組別例數換藥次數/次P觀察組153.40±0.250.001對照組158.42±0.32
氣管切開術后,由于新鮮切口處滲血滲液多,為細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環境,管周皮膚易出現紅腫、皮疹甚至糜爛,延長了氣管切開竇道口的形成,也延長了氣管切開帶管時間[2]。因此,氣管切開術后換藥至關重要。
目前,臨床就使用何種材料進行氣管切開換藥,也眾說紛紜,但無論使用何種新型敷料代替傳統氣管切開紗布進行換藥,目的都是為氣管切開傷口提供濕性愈合的環境[3],有些新型敷料吸收滲血滲液的能力極強,但沒有解決切口滲血滲液的根本問題,并且這些新型敷料的價格在85~200元/張,由于早期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管周滲血滲液較多,患者痰液多,易污染敷料,我科在使用新型敷料進行氣管切開術后換藥時,早期平均每天均需更換一次敷料,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但如果使用氣管切開紗布直接進行氣管切開換藥,由于紗布無法為傷口愈合提供濕性環境,并且紗布易與傷口粘連,不宜于傷口生長。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的主要成分為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無色透明凝膠,直接涂于傷口處,對細胞具有促進修復和再生作用,可促進毛細血管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為傷口愈合提供濕性環境,減少滲血滲液形成。且其性狀為凝膠狀,起到保護皮膚作用,避免痰液及污染物直接接觸皮膚,將紗布覆蓋其表面,也不會與傷口粘連,價格是45元/支,每支使用次數在30次左右,每次換藥約需1.5元,價格低廉。表1顯示,使用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進行氣管切開護理的患者,管周皮膚不良反應的發生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可以促進組織快速生長,減少滲血滲液形成,表2顯示,使用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進行氣管切開護理時,護士在氣管切開術后第1周,換藥的次數顯著減少。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不僅價格低廉,而且對氣管切開患者管周皮膚,起到很好的促進愈合和保護作用,在早期氣管切開術后患者尤為適用。當患者管周皮膚愈合后,即不需要再使用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進行換藥,我們仍建議使用新型敷料如泡沫敷料、水膠體敷料或者藻酸鹽銀離子敷料等進行氣管切開換藥,因為此時患者管周皮膚滲血滲液極少發生,更換敷料的時間也可以適當延長,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的同時,也減少了護士工作量。
[1] 于向東,邱虹.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治[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0,30(7):591-592.
[2] 張孝茹,付紅.銀離子藻酸鹽填充條+泡沫敷料在氣管切開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14,13(1):71-73.
[3] 陳秀君.藻酸鹽銀離子敷料治療重度腸造口皮膚黏膜分離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711.
徐佩麗(1985-),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助理,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R472
B
10.16821/j.cnki.hsjx.2016.17.028
201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