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世亮(文匯報高級記者)
民之所盼,當是智庫觸角所向
江世亮(文匯報高級記者)

距今兩個月不到,美國主流媒體和政府部門在推動一項名為癌癥“登月計劃”的行動,這一計劃的始作俑者不是醫學科學家,也非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國家癌癥研究所(NCI)之類的政府部門或專業研究機構,而是美國副總統拜登。拜登的長子因患腦癌不幸在46歲的壯年去世。無疑,拜登這位政治家與癌癥結緣的直接動因是喪子之痛,而在其兒子患病的這段時間,拜登其實一直在關注癌癥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威脅。
此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拜登在繁忙的公干之余抽出大量精力走訪與癌癥治療、研究相關的醫院、實驗室、大學和私立研究機構,與專業人士廣泛交流,傾聽他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拜登和他的團隊于去年年底向奧巴馬總統提交了建議,認為美國應在整合各個部門癌癥研究醫療資源的基礎上,發起一場再次向癌癥宣戰的“登月計劃”。今年1月,奧巴馬在其任期的最后一次國情咨文演講中專門提到了這一計劃,并任命拜登為推動這一計劃的負責人。
受命后的拜登進一步展開調研,于今年10月17日正式向奧巴馬總統提交了有關癌癥登月計劃的戰略報告。這份17頁的報告詳述了美國目前在癌癥研究、醫療中已取得的成就,以及這些進步將在多大程度上惠及患者,并在廣泛調研基礎上提出了最終攻克癌癥必須要解決的一些障礙和癥結所在。
本期《世界科學》雜志對拜登提交的這份戰略報告的具體內容作了披露,其中的信息量很大,敬請讀者留意。編者之所以沒有把這組文章歸到醫學健康類欄目,而是放到“智庫觀察”欄目,是因為拜登以一己之力(準確地說應該是團隊之力)在推這件事,他們由此得到的結論、判斷和建議不僅有益于癌癥治療本身,而且也會令很多智庫汗顏,因為拜登做的這件事更應該是智庫所為。
譬如報告中提到的幾個結論:“我們目前正走在人類抗癌史的一個轉折點上”;“我們對癌癥的理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例如,是什么導致了癌癥,我們又將如何攻擊某種特定的癌癥”;“目前我們缺乏對癌癥研究跨學科和跨部門合作行動的激勵機制,使得需要團隊合作的新成果和新解決方案難于產生”;“缺乏開放式獲取和快速分享研究數據和結果的途徑,導致研究人員無論成功與否,都在各自閉門造車”。這些判據和結論對于接下來制定相應的抗癌策略的意義無疑是巨大的。而這些判據和結論本應由相關的智庫通過研判后提出。
但愿這次一位西方政治家的“客串出演”能給更多智庫一個提醒,凡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研究其現狀、走向并得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一定是民之所盼,也一定是智庫的觸角所向、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