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實在在做一點促進產業發展的事”
——小記上海化工研究院倪曉芳高級工程師

倪曉芳高級工程師
決定約倪曉芳做啟明星采訪還是在10月底的2016啟明星交流會上,當時有個安排是讓每位與會者用幾句話介紹自己,一位看上去很文靜、干練的女生站起來說她來自化工研究院,從事的是土壤污染調查修復以及現場工程應用,希望和有共同興趣的星友交流時,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也吸引了我。土壤污染調查修復這兩年開始熱起來,談的人多了,這件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天已經無人置疑,但是把這件事和一個女孩聯系起來還真有點讓人驚訝。于是當時就想要約她做啟明星采訪。經約定我們到位于光復西路云嶺東路上的上海化工研究院與倪曉芳見面采訪。
(一)
倪曉芳是在江蘇省張家港出生長大的(怪不得她身上有那種藏不住的江南水鄉的靈動),曉芳說:“我小時候挺調皮,父母都挺寵愛我,對我沒有很高的要求,主要是看我自己的喜好,所以就逐步成就了我相對較強的自理能力。我的兩個姑姑都是老師,其中一個就是我所在初中的老師,所以初中階段我的學習都在監管之下,現在回想起來,父母對我很寬松,給我了自由發展的空間,但到了一個孩子難以把控自己的關鍵階段又能得到姑姑適當的管束,引我走在正確的路上,這一切其實對我是幫助挺大的。”
由于高中各科中化學最好,所以報考大學填志愿時就選擇了化學相關的方向專業。也因為受當教師的姑姑的影響,所以當時也覺得能當教師是很好的,這樣1999年曉芳考進揚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教育專業。瘦西湖邊上的揚州大學自是風景宜人,加上一般學生會覺得考進大學后可以松口氣了,所以一段時間的松散會是不少新進大學生的常態,但曉芳說她之所以沒有入此俗套,很大的原因是同寢室的八個女生關系融洽,而且都對自己有要求,學習上都抓得很緊。氛圍是會互相影響的,不多久,曉芳所在的307寢室作為班級里平均成績最好的宿舍而名聲在外,最終這八位女生都如愿考上(或保送)研究生。
碩士階段,曉芳選的是華東師范大學化學系的物理化學專業。從揚州大學到華東師大是要升一個檔次的,為了贏得這一自己設定的挑戰,那段時間曉芳抓緊分分秒秒用功讀書。所有的付出,在公布成績的那一刻有了回報。2003年曉芳如愿考進華師大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而且成績位列所有考生的第一名。回想起來曉芳說她得到的不僅是華師大的研究生錄取通知,而且是讓自己體會到人生有時就需要去搏一搏的信心。
倪曉芳的碩士生導師是化學系徐承天老師,課題方向涉及氣體檢測傳感器。在徐老師指導下,曉芳說她不僅學到了化學氣體分析檢測的專業知識,更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研二時(2005年),華師大有一個中法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這是中法雙方合作培養的模式,碩士第三年的學生經導師推薦可參加遴選,凡通過考試(面試)的同學可到巴黎高師、里昂高師、加香高師等完成博士階段的課程。在徐老師力薦下,倪曉芳進入第三屆華師大中法聯合班的選拔名單。
其實徐老師和曉芳都明白,他們都是冒著很大風險的。因為考中法班必須通過法方導師的面試,要考專業、語言,能否進中法班是很不確定的,但同時你還得如期完成碩士論文。因為徐老師看好自己這個學生,所以還是竭力推薦她。如此情況下,曉芳明白自己再次面臨背水一戰,也就是說她必須同時完成學位論文和準備法語、專業考試。專業考試這一塊,曉芳碩士階段所學的側重傳感器氣體檢測,而法方要求的專業偏向催化劑、電化學方向,這些對曉芳來說都是需要重新準備的,她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白天要上中法班的課,只能晚上做畢業論文實驗,周末基本上是不可能休息的。
直到碩士論文、答辯如期完成,然后就一心一意投入中法班的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曉芳的成績和表現得到中方導師何品剛和法方導師陳勇教授的認可,經過綜合評定,倪曉芳在獲得巴黎政府獎學金的情況下進入巴黎高師讀博。行文至此,我想讀者會對這位關鍵時刻總還是想搏一搏、迎難而上的女孩留下印象了。
(二)
曉芳在法國巴黎高師的博士課題是法方導師及其實驗室的主流方向:基于微納米結構的細胞圖形化和分化,涉及細胞芯片和干細胞分化,即用微納米結構來誘導干細胞分化。法方導師陳勇是一名中國學者,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微流控。確定這樣一個專題對碩士階段主要做氣體檢測傳感器的小倪而言,難度之大不難想見,相當于從化學跨到和生物、物理學的交叉學科。由于科研跨度大,所以她不得不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她說:“我必須抓緊每一分每一秒才能趕上一直學習生物和物理的學生,于是我往往是做實驗到深夜,走的時候公交車上就我一個人,感覺陰森森的,在刻苦努力的同時我也感覺到一絲那種追逐日月的焦慮。”
因為實驗需要活細胞,要讓細胞有活性就必須保持它的傳代,傳代周期通常是三天,期間都要打理維護。一直聽人說做生物實驗很累,曉芳說那時她才真正理解了,“我把在國外的時間幾乎全部用于學習和實驗,至今都有遺憾的是在法國期間幾乎沒有旅游,意大利和德國等風景好的地方都沒去。”
在法國完成了博士階段的工作后,陳勇老師安排小倪到日本京都大學相關實驗室逗留了三個月,繼續這個方向的工作。
按中法班的規定,完成博士階段學業后的論文答辯要在國內進行,由中法雙方導師參加評審。因為還有一些補充實驗要在華師大完成,小倪提前幾個月回到國內,在何品剛教授輔導下,她做完補充實驗,并和導師一起對研究數據作了深入討論。在論文最后完善補充那幾個月里,曉芳經常是要等到凌晨一二點鐘才睡覺,因為中國與法國有7~8個小時的時差,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時間,凌晨1~2點鐘法國導師正是上班時間,這樣導師一有郵件來就可以第一時間做出回復。特別是臨近答辯1~2星期,都要到凌晨三四點鐘才睡覺。答辯全程使用英文,匯報限定時間,再經過一番論證答辯,倪曉芳如期獲得博士學位。博士期間,曉芳發了2篇第一作者SCI文章,4篇SCI第二、三作者文章。
(三)
2010年3月博士畢業后,何老師建議小倪去讀博后,這樣就有可能留在華師大做科研,她自己也嘗試過向中科院相關研究所投過簡歷,但是當時其實她已經定下自己的方向:由于她做的大都是交叉學科方面的工作,所以到應用背景強的研發類機構更適合自己。正巧當時上海化工研究院正在招一個能勝任參與國際組織會議的人員,要求有較好的英語口語能力和海外理工科的留學背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應聘的倪曉芳經過三輪面試,最終入職該院檢測中心并從事危險品鑒定工作,具體崗位是根據相關法規法律判斷危險品的類別,主要服務對象是需要空運、船運、陸運的貨物公司。2013年4月和10月,小倪作為中國民航團專家顧問組成員,兩次去位于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國際民航總部參加ICAO(國際民航組織)會議。盡管入職時間不久,但曉芳明白作為中國參與國際會議的顧問組成員,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涉及國家利益和形象,特別是在討論國際原則、條文和法案時往往針尖對麥芒,一點都不能讓。如果一改,就會影響國內某一個產品整個上下游的鑒定流程。類似的危險化學品運輸規則討論會議每年都會召開。曉芳告訴我們,頻繁召開規則修訂會議是因為化學品的種類在不斷增加,隨著對它們認識的不斷深化,對其檢測監管的標準也會隨時做出調整。譬如對充電寶一開始時并無攜帶方面的限制,由于出了一些安全方面的事故后,國際民航組織前不久就做出充電寶不能放入行李箱托運的新規定。
說到這里,差不多應該進入高潮了,即我們這位被訪啟明星是如何和土壤污染調查修復這件事搭上的。在倪曉芳的表述中,我們大致可以梳理出這樣的脈絡:上海化工研究院從2011年起參與到對固廢的鑒定,而固廢鑒定實際上大部分會涉及土壤,化工院當時就預計到固廢、特別是土壤污染調查修復市場會興起來。2013年,基于對市場需求的敏感和自身能力,上海化工院果斷出手,籌建土壤環境修復工程技術中心,并為此在院里找一名博士從事技術方向把關和項目推進。這樣任務就落在了曉芳的身上,受命后的她全身心投入,決意要把土壤修復當作事業來做。
當我們問起,為什么從一個相對已經熟悉的外事崗位選擇到需要從頭開始的土壤污染調查修復工作時,曉芳說自己也沒有多想,既然院里看重這個方向,領導們又信任自己,是一個難得的機遇。骨子里似有某種“嘗試基因”的小倪再次選擇接受挑戰。
(四)
從2013年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到如今的三年時間里,在院里老專家的指點下,倪博士協助這樣一個由院里4個部門抽調人員組建的團隊從無到有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首先從技術儲備、了解法律法規入手,小到設備采購,大到項目運行,無不縝密用心。
小倪告訴我們,目前如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的土壤調查修復這塊一個很大的需求是隨著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一些工業用地要轉為商住用地,按照國家有關環保法規,需要開展相關調查評估。
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快推進,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土壤污染治理的力度明顯增大,特別是近兩年來,國家密集出臺了多個針對土壤污染治理相關的文件和法律法規,也是在2016年,上海市政府出臺了《上海市經營性用地和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經營性用地和工業用地出讓、轉讓前,土地儲備機構或土地使用權人應組織完成土壤環境調查評估,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進行土壤調查評估,那塊地就無法進行出讓、轉讓。
這樣一種硬性規定帶來的市場機遇對倪曉芳這樣的從業人員無疑是巨大的利好,但也導致這個領域競爭者林立。曉芳和她的同事們很清楚,他們這支隊伍組建不久,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站穩腳跟必須有自己的看家本領。如何快速、準確地測定土壤中重金屬成為近年來這個領域的焦點。通過對從現場勘查、采樣、取樣到送檢這個流程的細致分析,曉芳領悟到如果能把樣本庫的容量增加到足夠多,同時在調查方式上以現場檢測來替代實驗室檢測的模式,就有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腦洞一開,辦法自然就有。這種旨在通過優化土壤樣品前處理和檢測條件,提高測定結果的準確性和穩定性,以減少實驗室檢測量,大大降低成本的檢測方式,小倪他們已經進行了部分技術研究,也逐步在實際項目上進行應用。最終希望達到項目的采樣檢測主要都是在現場完成而不是取樣后送到實驗室分析檢測的模式。如果試驗下來的效果可以說明現場檢測的模式在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方面可以媲美實驗室模式,那其價值就不言自明。曉芳說她個人很看好這個探索的方向,她今年申請到的啟明星項目就是針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快速定量檢測。“我們是希望能做一點探索,我們國家那么大,需要檢測的量那么多,如果現場檢測能行的話,或許能為全國大規模的土壤普查提供一種高效便捷的手段。”
曉芳想的其實比這個還要多一點,她已在考慮能不能將整個采樣、檢測和數據遠程輸入過程進行網絡化、可視化,如此也利于相關部門監管,“這樣才是把實驗室和現場都真正連在一起。當然要實現這一步需要很大的投入,但這一定是土壤污染調查評估的發展方向。”
“我們想做的是圍繞土壤污染調查修復的產業鏈,從制定評估方法,到數據采集,到形成數據庫,再到完成現場檢測模型,之后再和互聯網連接,建立土壤質量跟蹤和預警系統。這個就是我入行三年來的夢想和今后想努力的方向。”倪曉芳說。
繼2014年獲聘高級工程師職稱后,倪曉芳博士不久前受聘上海化工院土壤中心副總工。說起前不久的啟明星交流會,曉芳說她在基礎科研上的造詣可能比不上其他啟明星,“但我是想實實在在做一點促進產業發展的事情,我會努力做下去,不負啟明星計劃對我的培養。”
[江世亮、顧姚星采寫于201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