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縣編辦


“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當前,各級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廣大政府部門通過減權、放權等方式取消下放了大量行政審批事項,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但通過對臨沭縣20家骨干企業、140余名行政相對人、200余名辦事群眾的簡政放權滿意度和“獲得感”情況進行調查,我們也發現,企業和群眾對改革成果感覺仍“不解渴”,期盼政府簡政放權能持續發力,讓基層有更多的“獲得感”(見表一)。
盼政府能“端”出更多“好菜品”
簡政放權要求政府把該放的權放掉,該管的事管好,既不能出現權力“截留”,也不能當“甩手掌柜”。如何在改革中實現“政之所為”與“民之所需”的有效對接,是“政之所思、民之所盼”。
首先,在放權“含金量”方面。上級取消下放的大批行政審批事項主要集中在社會管理方面,并且多數屬于“零辦理”或是業務量較少甚至常年不發生的“僵尸事項”,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相對較少,實用性不夠突出(見表二)。在涉及投資、創業等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項目上取消下放的力度不夠、“干貨”還不多。已下放的涉及企業投資的事項,如造紙、焦炭、玻璃、銅冶煉、鐵合金、燒堿、電石等事項,多是高污染高能耗等沒有“生命力”的項目,限于當前環保壓力和產業政策,下放基層后基本處于“休眠狀態”。
其次,在部門服務理念方面。有些部門、單位改革的主動性、自覺性不高,主動服務的理念轉變不到位,存在利己主義和“官本位”思想,習慣“簽字審批”,這些都成為影響簡政放權的“中梗阻”。根據數據統計,2016年以來,全縣12345市民服務熱線共受理涉及行政效能問題的群眾訴求1546件。其中,與行政效能相關的服務質量、工作效率、工作作風等三個方面問題受理量分別為986件、554件、6件,占整個行政效能投訴案件的63.8%、35.8%、0.4%。
再次,在暢通“最后一公里”方面。隨著簡政放權持續推進,下放的審批事項不斷增加,但由于在相應審批流程、辦理要件、業務開展等方面配套政策和措施的滯后,基層對有關政策規定、標準規范把握不準,同時因相關的技術設備、工作人員等沒有及時到位,基層承接能力不足,導致下級落實時間較長,效果不明顯。
盼基層能“點”出更多“真滋味”
簡政放權方式的轉變,能有效提升動力,激發活力,挖掘潛力,但作為簡政放權“點菜”主體,基層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適應,對怎么點、點什么還存有一些思想困惑和認識誤區。
首先,存在“不能點”的制度困境。簡政放權本意是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但縣級在改革中缺乏自主權,對上級調整取消的事項只能被動地對應調整取消,上級下放的事項即使地方不涉及也需要進行承接,對多年未實施的“僵尸事項”更是無權凍結或處理。而一些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接地氣的事項,卻因法律法規修改完善的滯后無法下放基層實施。例如,“藥品零售經營許可證核發、變更、換發”,從實際操作來看更適合基層,但由于法律法規規定實施層級為設區的市級而無法下放縣區實施,縣里開藥店辦證、換證還要到市里,不但沒有“松綁”、“減負”,反倒增加了企業、群眾的運行成本。
其次,存在“不愿點”的思想困惑。當前,簡政放權嘗試建立“雙向清理、供需對接”機制,多次就基層希望下放或者取消的權力事項征求基層意見。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基層部門認為讓上級放權就是向上級要權,會給上級留下不良印象;也有些基層部門責任擔當意識不足,擔心上級放權就是“放責”,無形中會增加自身工作量,均不同程度存在“不愿點”的思想顧慮。例如,“從事城市生活垃圾經營性清掃、收集、運輸、處理服務審批”,當前實施層級在市級,經論證,完全可以將該事項的部分審批權下放縣區實施,但在多次征求意見中,均未征求到相關意見建議。
再次,存在“不會點”的客觀困難。受基層群眾自身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政策機制缺乏了解等主觀條件限制,以及改革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參與途徑有限等客觀因素制約,致使簡政放權過程中群眾參與度不高,形成一方面政府部門認為已取消和下放了大量的行政審批事項,另一方面基層群眾卻對改革成果的感受并不明顯的反差。
盼放管結合能“管”出更高“滿意度”
堅持放管結合是推進政府職能和方式從注重事前行政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的重要舉措,如何改變政府“重審批、輕監管”的傳統思維,以更有效的“管”促進更積極的“放”,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首先,監管意識有待轉變。部門“重審批、輕監管”或“只想批不想管”的觀念依舊濃厚, “應急式”、“運動式”監管整治成為常態,標準化監管機制不健全。比如,在安全生產、道路交通、食品安全等民生領域,每年都會開展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集中力量下猛藥,短期內確實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弊端也很明顯,“運動式”監管助長了違規者的僥幸和投機心理,治標不治本,總體處在碎片化狀態。
其次,監管方式有待改進。有些部門仍沿用傳統的“人海戰術”,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創新監管方面落實不到位,執法監管相應的配套措施也不健全,監管的規范性、系統性、公平性有待進一步提升。以推廣雙隨機抽查為例,目前推廣雙隨機抽查的信息平臺尚未開發,被檢查對象名錄庫、執法人員名錄庫還無法實現平臺錄入,很多單位還在采用抓鬮、乒乓球搖號等方式隨機確定檢查人員和檢查對象,信息化程度較低,很難做到全面公開,全程留痕。
再次,執法體制有待完善。行政執法是政府監管的重要手段,直接關系到事中事后監管的效能。目前,基層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執法力量分散等問題比較突出,影響了簡政放權成效和政府監管效能。部門聯合執法、綜合執法機制尚未建立,存在“信息孤島、協調不暢、合力不強”等問題。以我縣餐飲單位為例, “先照后證”政策實施后,新注冊的200多家餐飲單位約有20%的申請人在辦理營業執照后,并沒有到行業監管部門辦理公共場所衛生許可等相關手續,直接開始經營。而相關行業監管部門由于部門間信息不暢、監管力量不足等原因難以主動監管,市場主體也存在等待觀望心理,導致市場監管出現空檔。
盼優化服務能“優”出 更多“獲得感”
優化服務是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部署要求,也是檢驗群眾“獲得感”的試金石。目前,中介服務不規范、審批辦事難等問題對沖了改革紅利,蠶食了群眾“獲得感”。
首先,中介服務規范力度不夠。在上級清理規范的315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項目中,涉及基層的僅13項。清理規范的13項中,不再要求申請人提交材料的僅3項,其余10項均屬于放開原本必須委托中介提供服務的項目,改為可由申請人按要求自行編制?,F實操作中,因涉及的技術要素專業性過強,企業群眾基本不具備自行編制的能力,若盲目編制未通過還會影響審批進程,為穩妥起見,絕大多數企業群眾仍委托有資質的中介編制,改革的實施效果不佳。企業群眾最期盼的是上級能夠取消專業性強、不具備自行編制能力的審批材料,直接改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或由相關部門直接開展此項工作,從而杜絕上面放下權、下面托不起的現象,逐步實現“一切方便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便民服務模式,“激活”市場動力“引擎”。
其次,便利化程度仍不高。盡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再精簡審批要件和環節,但在涉及環評、投資、建設、創業、發改備案、規劃、土地、水保、水資源論證等方面需提交的材料仍偏多,支撐性附件多達十幾項,加之專家評審論證十分嚴格,一本報告書從編寫到報批往往需要3-6個月。再有就是審批平臺方面,在梳理省級以上自建平臺時發現,僅我縣就有34個審批系統,全部為省級及以上部門開發,涉及20個部門82項審批事項,目前這些審批系統尚未實現互聯互通,為申請人帶來諸多不便。
“善政必簡”。簡政放權改革面向的是基層,主體是廣大企業和群眾,簡到什么程度、放的力度如何,基層感受最深,也最有發言權。如何讓基層享受更多的改革成果,有更多的“獲得感”,防止簡政放權“上熱下冷,上下有溫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推進。
一是從轉變觀念入手,引導部門由被動參與向主動作為轉變。簡政放權不是“剪指甲”,而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就是要削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割自己的肉,其過程無疑是艱難的、痛苦的。但針對基層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必須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充分認識改革的重要性,從根本上打破利己主義思想和“審批迷戀”,用政府的減權限權、監管改革和服務優化,換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釋放。
二是從提高質量入手,推動放權由數量向質量轉變。簡政放權含金量考驗改革決心,要防止出現放權數字化傾向,多取消下放與企業經營、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含金量高的事項,把企業和基層急需的事項減下來、放到位,增強人民群眾的改革“獲得感”。要更加注重從“給群眾端菜”向“讓群眾點菜”轉變,建立權力“雙向清理、供需對接”機制,通過上下級之間雙向協商的方式,增強權力下放與承接的銜接度,實現精準定向放權。
三是從搭建平臺入手,實現由群眾跑腿向信息跑路轉變。加快推進省市縣網上政務服務大廳互聯互通,盡早實現省、市、縣三級行政審批事項網上辦理。加快公共服務信息共享和網上審批平臺建設,推動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涉及公共服務事項的信息互通共享,促進辦事部門工作銜接,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打破“信息孤島”,確保群眾通過提交一套材料,一個窗口服務后拿到的是“成品”,而不是拿到“半成品”后再自行“加工”或“處理”。
四是從創新監管入手,確保監管由治標向治本轉變。加快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綜合運用大數據的先進理念,實現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信息化監管目標。構建以信息公示為基礎、信用監管為核心的監管制度,建立經營異常名錄和黑名單制度,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失信懲戒長效機制。在發生頻率較高、專業技術要求適宜的領域,整合相關執法機構和職責,探索組建跨部門、跨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切實提高執法效率?!鮁:ZY
關鍵詞:簡政放權 路徑 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