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大治


鄄城縣董口鎮劉田莊村,一個黃河南岸的普通村莊。數百年來,與周邊諸多村莊一樣,它默默接受著黃河的滋潤與暴虐。常態中的黃河,給村里的黃土層輸送著豐富的營養,保障人們通過種植實現溫飽;但變態時的黃河,卻可輕易將它曾經給予的一切全部奪走。也許正因為這個自然和地理原因,這里的人們養成了“賺一點兒、花一點兒”的生活習慣,幾乎從未產生過拼搏的勁頭和進取的激情。所以,當改革開放的大潮早已席卷神州之時,這里卻“穩如泰山”、巋然不動,貧困落后的面貌依然故我、分毫未變。而且,由于該村在幾次鄉鎮區劃調整中被多次“易手”,目前處于董口鎮和富春鄉交界處,遠離鎮黨委、政府駐地,所以從未得到過各類優惠政策的眷顧,自主發展明顯缺乏激勵因素。也許帶著應該對劉田莊村有所補償的想法,前年年底,董口鎮黨委政府決定將其上報為省級幫包村予以扶持。于是,筆者作為省編辦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便開始了為期兩年的以“抓基層黨建、促精準脫貧”為主要內容的幫包工作歷程……
一、抓好村干部這個關鍵少數,著力提升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
劉田莊村的四位村干部,平均年齡55歲,素質不高、能力不強,保守落后、疲沓懈怠——這是我在接觸了他們一段時間后產生的深刻印象。比如,作為“一把手”的支部書記王心安和作為“二把手”的村委會主任劉繼修一直關系不睦,常常因為工作意見不同就奮力爭吵、互不相讓;一遇到稍有難度的工作,就撂挑子不干——“你再找別人吧,魏書記,俺是干不了了……”;與他們交流時常存在困難——苦口婆心解釋半天,他們的回應卻只是一句“俺沒聽懂……”。“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如果村干部一直處于這種“前現代”狀態,脫貧致富的事業就永遠不可能成功。因此,必須將黨建工作牢牢記在心里、抓在手上,使之真正成為各項工作的加速器和推進劑。
一是更新觀念。從開會不能遲到早退、著裝不可邋遢隨意等細節問題入手,向他們反復強調遵守紀律、保持體面等基本觀念,促使他們自覺從意識深處融入現代社會。在不同場合多次告誡他們應當自覺產生帶動全村發展的意愿和想法,不能滿足于只做一些鎮里安排的簡單工作,否則就不是一名稱職的村干部;不要眼睛總盯著一點兒小好處,而是應當本著“吃虧是福”的原則,將自己的利益先放一放,著重考慮全村群眾利益這個大局;不能總是怕得罪人、總想當老好人,不敢同錯誤言論和行為作斗爭,帶壞了村內風氣;要講誠信,不能滿嘴跑火車,為避免有人說話不算數,該簽訂書面合同時不能偷懶,以便為權利的實現提供法律救濟途徑。
二是確定制度。先后制定了財務管理、環境衛生保潔、機井管理、文體廣場管理和街道綠化管理五項制度;修訂了民主決策、黨務村務公開、黨組織會議和黨員學習等多項制度,督促村干部認真學習、嚴格遵守,既填補了長期以來的制度空白,又解決了此前某些制度不夠具體、操作性差的問題,初步達到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目標。尤其是財務管理制度,既明確了責任主體、約束機制,又規定了操作步驟、實施辦法,得到了村干部一致好評,對于堵塞財務漏洞、解決財務弊病起了重要作用。
三是敢壓擔子。根據實際工作需要,明確村班子成員分工,使其各安其職、各盡其責,避免了敷衍塞責、相互推諉問題的一再發生。在工程施工、活動舉辦、產業發展、群眾動員等具體事項上,幫辦不包辦,只給他們出主意、想辦法,具體落實時讓村干部擔當主角、沖在一線,迫使他們不得不從具體工作中提高素質和能力。
四是選拔人才。經過長期觀察和實踐鍛煉,并與鎮黨委和村內黨員多次溝通,將品德優良、作風正派、積極熱情、頭腦靈活的于西峰(44歲)、王偉(36歲)和翟喜進(29歲)列為村干部后備人選,還將前者吸收入黨,大大優化了村班子年齡和能力結構。每次村兩委會議,都讓三位“新人”參加商議和決策。可以發現,能夠熟練掌握互聯網操作技術的他們,很多觀點和看法,都與年齡偏大的“老”干部們有所不同,往往對問題的解決頗有助益。
二、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去年10月份之前,每次村干部和群眾代表會議,我們都要站在村支書家門外的露天地里舉行,借助一盞“土路燈”提供的微弱光源議事。夏季第一場雨后,每次到村里去我都帶著恐懼和緊張,因為村內道路已變成泥坑——踩上去后,拔出來的只有腳,鞋卻不見了蹤影。田邊溝渠,要么已經淤塞、要么從未挖通,導致的結果是要么水流不暢灌入農田、要么干涸見底無法澆地。僅有的幾座涵管橋,早已年久失修,難以承擔大型農機進出的重任……在訪談中可以發現,對公共基礎設施的需求,群眾最為迫切、最為期盼,給“第一書記”提出的要求大都集中于此。對民之所愿,我們應切切實實有所回應。
一是為劉田莊村建成了近300平米的辦公樓及占地一畝半的文體廣場,配備了全套辦公家具、設備和健身器材,結束了該村從未有過辦公和活動場所的歷史。村干部們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為群眾辦事,坦言這才真是找到了當干部的感覺;群眾代表被召集到一層大會議室開會,左看看右瞧瞧,說只在電視里見過這樣的桌椅。小廣場上,孩子們追逐嬉戲,好不開心;大人們聊天嘮嗑,悠閑愜意;協調縣文化館專程在廣場上兩次開展“送戲下鄉”活動,豐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改善交通出行條件,投入資金120余萬元為劉田莊村建成村內主街和出村道路4.1公里、村內胡同2.1公里,皆為高標準水泥路。即便在雨季出行,群眾也不再“茬泥”。騎電動車接送孩子或外出趕集,再也不用為道路顛簸難行而擔憂。新婚小青年的車隊,可以在村內實現繞行。此外,還安裝了近30盞太陽能路燈,解決了群眾夜間出行難題。
三是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新挖溝渠9.2公里,分兩批共新建涵管橋58座,實現了排澇、抗旱兩大作用,能滿足各類大型農業機械進出田地作業,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三、培育產業項目,建立村民和集體收入“雙增”長效機制
劉田莊村生產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群眾創業創新意識和艱苦奮斗精神普遍較差,懂經營、會管理的人才較少,敢闖敢試又思路清晰的村民更是寥若晨星。相反,不思進取、閑散懶惰的風氣幾乎已實現“全覆蓋”。群眾收入來源主要靠糧食種植和外出打工,也有少部分村民從事經濟作物種植(比如種植金銀花)、養殖(比如養羊和養兔)、經商(比如外出收購頭發并經簡單挑選后售賣給假發制作企業),但均不能在該村產業結構中占據主導。要想實現群眾收入和集體收入“雙增”目標,必須發展適宜產業,促進幫包村形成造血功能、厚植發展潛力。
就發展哪個產業征求群眾意見時,十位村民至少能給出十五個方案。但經過分析,他們“青睞”的產業要么是前幾年已經被證明是虛假宣傳的;要么是風險過大、市場行情大起大落讓人難以把握的;要么是缺乏技術和銷路,倉促上馬有可能導致血本無歸的。到多地考察后,發現莘縣“上半年甜瓜、下半年黃瓜”的大棚種植模式與劉田莊村的生產條件、生產傳統有可銜接之處。更重要的是,莘縣燕店鎮的宏源瓜菜專業合作社承諾,技術問題由他們派技術員解決,銷路問題由雙方合作解決,便決定將大棚瓜菜種植作為扶貧主導產業加以發展。
產業項目確定后,為打消群眾顧慮和擔憂,采取邀請莘縣種植戶現身說法、宏源合作社理事長前來授課、給群眾對比算賬等多種方式廣為宣傳、答疑釋惑,才逐步堅定了他們的發展信心和勇氣。
去冬今春,共在劉田莊村建成大棚24個,占地40畝,形成了種植基地。為給該產業發展提供良好外部環境,在基地內部整修道路800余米,還完善了圍網、板房、輸水管道等附屬設施。同時,為給該產業發展提供良好內部機制,組織種植戶成立了靖宇合作社,由支部書記王心安擔任理事長,帶領大家在“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的模式下開展運作。
今年春節剛過,宏源合作社培育的綠帥瓜苗即運至大棚內栽植,由其派出的技術員魏國華在這之前也已到位。香瓜生長過程中,多次聘請莘縣農技專家前來幫助解決疑難雜癥,確保香瓜科學生長。炎熱的六月,當第一茬香瓜成熟后,一方面協調宏源合作社包銷,另一方面幫助指導種植戶采用零售(比如帶領種植戶晚間到縣城廣場售賣、通過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吸引消費者到基地采摘)、批發(廣泛聯系各地客戶前來洽談采購)等多種方式開拓自有銷路、打造自有品牌,實現豐產又增收。第二茬翠麗香瓜成熟后,恰逢中秋節前,迅速被搶購一空。據統計,今年兩茬香瓜銷售完畢后,每個大棚的凈收益都在萬元以上。目前,新建大棚中的黃瓜正在茁壯成長,去年建的“舊”大棚中,芫荽和菠菜也早已吐出新綠,取得較好經濟效益基本已成定局。
大棚瓜菜產業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提高群眾收入和技能,還使村集體通過收取租金的方式有了較為穩定的增收渠道,達到了集體、群眾收入“雙增”的預期效果。
對于確實無力加入到大棚種植產業中來的貧困戶,我除了向鎮政府申請將他們盡可能納入低保外,還積極參與辦領導倡導發起的“溫暖過冬”活動,使用全辦同志的愛心捐款,為特困戶們送去了棉衣、被褥、大米、食油等物品,讓他們感激涕零,紛紛贊頌黨的政策就是好。
第二輪“抓黨建、促脫貧”工作為期兩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必將在我的人生履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難忘一筆。回顧這段來之不易的經歷,我主要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是幫包工作必須精益求精、嚴格要求,切不可粗枝大葉、大而化之。“把好事辦好”“把實事做實”,是我們工作中一直堅持的原則。比如,在基建工作中,只有嚴守質量標準、嚴把質量關口,打造“百年工程”“精品工程”,才能真正給幫包村留下一筆可貴的財富,也才能使財政資金發揮其應有的效益和作用。為此,不管是在材料購置還是在施工過程中,都不放過對一塊磚一袋沙的把關,不放過對一道工序一個環節的監督,嚴防死守、緊盯死靠,確保不出現任何質量問題。同時,精打細算、嚴控開支,不該上的項目一個不上、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保證將錢花在刀刃上、用在關鍵處。
二是幫包工作必須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同時又要結合實際、穩慎操作。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為了促進劉田莊村發展,我不知說了多少話、跑了多少路,目的就是要發展起一個能主導全村的好產業,拔掉其“窮根”。比如,除大棚產業外,我曾在劉田莊村推行過牡丹種植,力圖拿出千畝土地,流轉到大戶手中,發展極具菏澤地方特色且技術和銷路都不是問題的牡丹籽油產業,得到了全村幾乎一致認可,但卻由于兩個大戶“臨陣倒戈”而功虧一簣。此外,還曾將鄄城縣“明星企業”尚百麗公司的藤編家具項目引入扶貧就業車間,力圖幫助那些不能外出的農戶實現村內就業,但卻由于受農戶“一天賺不到40元錢寧肯閑著”等不良想法影響,紅火一陣就偃旗息鼓了。
三是幫包工作必須“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努力樹立自身良好形象。作為省編辦派出的“第一書記”,我始終牢記辦領導的囑托,守紀律、講規矩,嚴守黨紀國法和村規民約;切實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委實施辦法,杜絕任何利用權力為自己謀利的想法和舉動;遵守臨時黨支部各項規章制度,不該說的話堅決不說、不該做的事堅決不做。以上門走訪、街邊閑聊、開座談會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強與群眾的聯系,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求,做到了與群眾打成一片;盡管路途較遠也堅持騎單車往返,工作到再晚也從不在村里吃一頓飯;在開展農田水利建設、辦公樓及廣場建設、瓜菜大棚建設、環境衛生整治時,親力親為、沖在陣前,領著群眾干、干給群眾看,既是指揮員也是戰斗員,贏得了群眾好評,樹立了“第一書記”良好形象。□作者系山東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E:TC
關鍵詞:第一書記 黨建 幫包村 產業項目 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