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余強++許乃躍
摘 要:極端利己主義對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及確立關鍵時期的高師生有著極大的影響。文章研究部分高師生極端利己主義現狀及其成因,通過良愿前置教育活動,引導高師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師生;極端利己主義;良愿前置教育;“三觀”
中圖分類號:G6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4-0013-02
發生在少數高校的個別惡性案件,說明極端利己主義已經危害到少數青年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當然也包括高師生。高師生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思想活躍,思維推理能力強,極易接受新異事物,同時也很容易被錯誤甚至有害的事物表象所迷惑,從而影響其正確“三觀”的樹立,影響其學習、交際甚至威脅到生命。高師生是未來的人民教師,因此,高師生必須加強自身道德修養,要通過接受良愿前置教育,積極抵制極端利己主義,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未來更好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利己主義與極端利己主義
(1)利己主義。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利己主義是“無邊無際地維護自己的‘我”。法國社會學家托克維爾認為:“利己主義是對自己的一種偏激和過分的愛。”我國學者羅國杰認為:“利己主義這種道德原則強調個人至上,把一己私利的得失視為道德上善惡與否的唯一標準。”《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利己主義解釋為:個人主義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基本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利益作為思想、行為的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
(2)極端利己主義。極端利己主義是把個人利益的基礎建立在損人利己之上,認為個人利益始終處于最高地位,從個人利益出發,不擇手段地追逐名利,把利己主義發展到完全極端化的道德原則。極端利己主義認為損人利己是道德上允許的,為了一己私利可以毫無顧忌地違背道德原則,甚至踐踏法律規范。
二、高師生極端利己主義產生和存在的原因
(1)改革過程中體制與機制的不健全。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社會各項事業都得到顯著發展。但事物都有兩面性,“打開窗戶,新鮮空氣會進來,蒼蠅也會飛進來”“改革開放政策是成功的,但是在發展中不可避免地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特別是西方極端利己主義思想,個別高師生不能正確認清其實質,導致從自我出發,無限度地追求自我利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機制、體制不健全,有時為個人私欲的擴張提供了平臺。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出于對自我利益的保護,一些信念不夠堅定的高師生就會產生極端利己主義。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與失衡。高校教育往往重教輕德,課程設置上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忽視德育。教學組織形式上,思想政治教育課往往是合班上課,采用滿堂灌式教學,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不足,缺乏針對性,實效性不強。2012年4月22日,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指出,現在的大學正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給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提供適時恰當的指導,學生受就業和社會現實的壓力,就極容易受到極端利己主義的誘惑。
(3)家庭教育的不正確引導。家庭是以婚姻、血緣關系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社會基本單位,對人們的影響是最初、最深刻、最長久的。個別家長在生活、工作中的極端利己主義表現,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譬如,有些家長為了一己之利而草率地離婚,沒有考慮對子女的影響,不僅對子女的身心帶來傷害,還會讓子女形成“只要達到自己的目的、不用顧及別人利益”等極端利己主義認識。還有些家長“愛”子心切,擔心子女在利益沖突中蒙受損失,在日常生活中刻意給子女灌輸極端利己主義思想,教育子女遇事要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吃虧上當。
(4)大學生自身的不良因素。大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銳、接受新思想意識強烈,但辨別能力、判斷能力有限,思想上具有多元性和易變性。有的往往會憑借自己的感性認識而做出一定的行為,容易被事物表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本質。有的盲目追求自我全面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但缺乏嚴格自我控制和自我監督的能力,主體意識過分強烈,自我中心主義,注重個人本位,忽視社會本位,導致滑向個人極端利己主義。
三、實施良愿前置教育,引導高師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良愿前置教育是指借助調查了解學生心中的諸多意愿現狀,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系統的教育措施,把有助于學生發展的良愿引導到其諸多意愿的最前面,引導學生根據排序在前的良愿做出相應的行為,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1)結合師范教育特點,設計良愿前置教育內容。師范教育具有教育的專業性、教育過程的兩重性(既研究師范教育又研究基礎教育、既育人又要教如何育人)、教育方式的養成性等特點。高等師范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人民教師,高師生從進校的第一天起,就要開始培養未來人民教師的優秀品格。高師院校應調查、掌握高師生的思想現狀,譬如,從理想層面、學習層面、人際交往層面、就業層面著手,根據調查結果,結合師范特色,有針對性地設計教育內容。精心實施良愿前置教育,將教育由“個人設計為中心”向“社會本位”轉移,強化責任意識,為高師生的價值觀體系的建立指引方向、確定目標,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有力地抵制極端利己主義的危害。
(2)建設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引領學生做到良愿前置。大學環境對高師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對高師生進行抵制極端利己主義思想的教育,就必須建設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高校要對校園里的書籍報刊、文化交流活動進行嚴格審查,努力營造公平公正合理的校園競爭環境。學生在校園里追求的“利己”,有時充分地表現在“評優評先”(評獎學金助學金、優秀干部、優秀學生等)和懲罰(紀律處分等)方面。因此,要杜絕評判中的不正之風,堅決不讓私心過重的學生鉆空子。要營造積極健康的競爭風氣和氛圍,引導高師生做到良愿前置,幫助高師生拋棄極端利己主義,不再唯利是圖,向著善的方向發展。
(3)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注重良愿前置教育實效性。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是自愿的、利他的,體現了一種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于志愿者本身來講,志愿活動在服務他人的同時也促進個體自身的發展。在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大學生們為了集體的利益共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自然而然地把個人利益融入到集體利益中。實踐是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之一。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通過集體的約束和監督以及與他人的交流對比,大學生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和自身存在的不足。高校在實踐中進行良愿前置教育,能讓大學生切身體驗到極端利己主義對集體、他人和自己的危害,從而提高對極端利己主義的辨別能力。
(4)發揮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學生良愿前置主動性。康德說:“道德的行為不是產生于強制,而是產生于自覺。”良愿前置教育需要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是指主體能夠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能動的、有價值的人看待,即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區別于他人和客體的主體,主動地協調自己與社會、文化、自然、他人的關系,并不斷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大學階段是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主體意識發展趨向完善的重要階段,主體必須懂得自身價值并能夠以此來塑造自己,完善自己。高師院校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良愿前置教育,調動高師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他們的主體意識作用,激發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四、結束語
極端利己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危害,對大學生極端利己主義的研究必須進一步加強。我國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在他的“四句教”中,指出了良愿對個體發展的重要作用,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高師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與完善仍具有很強的可能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研究高師生意愿特點和現狀,充分利用良愿前置教育的作用,在教育內容和形式的選擇上貼近學生,幫助學生認識極端利己主義的危害,從而對高師生進行正確引導,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樊六輝.大學生利己主義思想現狀及思考[J].許昌學院學報,2014(01).
[2]張春和.大學生價值觀偏異傾向的矯正[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4).
[3]王立仁.問題與對策——大學生生活進行時[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4]程煉.倫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