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國
摘 要:在易地扶貧搬遷之后及時有效開展社區教育是利于國家、益于農村、惠及農民、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推進城鎮化、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力助推器,是提高搬遷移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方式和從根本上剪除窮根的有效途徑,通過社區教育有效實現智力反貧困化,改變移民搬遷之后外源性物質扶貧政策為內生性扶助機制,由外部輸血變為體內造血,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可持續”的宏偉目標。
關鍵詞:移民搬遷;扶貧;社區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是扶貧攻堅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搬得出”是途徑,“穩得住、能致富、可持續”才是目的。“搬得出”的同時就應當著手“穩得住、能致富”。
搬遷以后,安居的問題雖然解決了,樂業的問題將長期困擾著移民戶。2016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考察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情況時強調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改善人居條件,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搬遷移民后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一直是世界性的普遍難題,亦成為考驗各級政府能力的焦點難點問題。“搬得出”之后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可行路徑,對搬遷移民盡早開展富有成效的社區教育是尋求破解的路徑之一。
一、易地移民搬遷之后的處境及職業技能分析
現在在各級政府出臺的文件里,在政府官員的思想認識上緊緊圍繞搬遷工程,尚未提及或很少提及移民搬遷之后的社區教育。事實上移民搬遷工作并不僅僅只是搬遷移民工程,搬遷也并不是一搬了之。搬遷之后的適應期就應當抓緊時機推進移民搬遷點的社區教育,錯過時機極易導致移民搬遷之后斷崖式的不適應、無事可干、沒收入等生計問題和無聊、空虛、恐慌、焦慮等心理問題及由此引發的其他社會問題。在我們的調研過程中,已經發現有不少移民搬遷之后回遷和雙家園現象,許多移民搬遷安置社區房舍氣魄高大,環境整體美觀,但就是入住率并不高。
移民搬遷以后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一切都得重新適應,失去了原來賴以生存的家園,失去了土地、山林、村落、房舍、鄰里,變成流離于山村與城鎮的流民,變成有地難種或無地可種、沒有職業、也不能享受城鎮低保的三無人員,由原來的窮人變成搬遷后的貧民,又由于文化、觀念、技術、能力、信息、資金等方面原因他們幾乎沒有能力沒有辦法獲得農業種養殖之外的經營性收入,更無法靠自己或家人來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搬遷之前和搬遷之后許多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經商或創業,留在家里的大都是上了年級缺少文化的中老年人和看管孩子照顧老人或病人的稍微年輕點的家庭婦女,這是一群容易被社會忽視的弱勢群體。
就業是民生之本,搬遷移民搬遷之后都將面臨集體性失業的難題。土地被征用之后,他們最擅長的農業和養殖技能用不上,由于文化水平低,學習新技能又比較困難,短時間內能夠找到穩定工作的不多。對于這些非自愿性移民來說,尋找一份新的工作是當務之急而又極難得以實現。異地搬遷之后大部分移民都面臨二次求職而年齡、文化、觀念、習慣又不占優勢的尷尬局面。
搬遷移民中有不少人存在等、靠、要的懶漢思想。這部分人當初的搬遷是政府動員的或規定的,因此在思想認識上認為我當初就不想搬遷,政府硬是讓我搬,我現在無法適應生存不下去都是政府給我帶來的,那么政府就要承擔責任和后果。更何況我過去在山里還能夠享受到扶貧等許多優惠扶持政策,現在少了或沒有了,反正政府不會餓死人,今后幾年內要一鍋端消滅貧困,政府也不會不管我們。
移民搬遷伊始,許多群眾過去多年里養成的生活陋習很難改變,破舊家具、用不上的農具、柴草棍棒亂堆亂放,噴泉中經常有人淘菜,花壇中留有大小便,健身房很少有人光顧,家用電器不會操作,手機用不了。搬遷后有不少中老年群眾不會新的營生,每天飯后就坐在屋檐下,遠遠地望著自己曾經祖祖輩輩生產、生活和居住過的地方,一言不發,日復一日地過著空虛的生活,有一些移民又變得躁動不安,家庭矛盾、鄰里沖突增加,拜神、祭祖,問卦盛行,打牌、搓麻將、賭博很有市場。類似的問題真不少,誰來幫助他們?誰來改變他們?
根據調查,搬遷移民目前最需要得到幫助和扶持的是獲得穩定收入的職業技能,相對而言,他們對子女教育、減免稅、低保、醫保、養老等社會性服務項目并不感到迫切,眼前的生存問題最重要。他們對被動式的政府扶貧支助并不一定領情,對政府外補性政策無動于衷,甚至認為理所當然、理所應得,對政府號召的一些扶貧脫貧項目參與積極性也不十分高,在接受扶貧中容易出現等、靠、要的依賴思想,過去的勤快人現在也可能變懶了,過去的懶人現在可能更懶了。
政策性移民社區搬來之初往往會遇到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社會矛盾增多,卻無法及時處理。與原來在農村生產生活相比,移民社區在空間上被大大壓縮了,人、財、物高度密集,移民心理上焦躁不安,樓上樓下、左鄰右舍,不同家庭之間、不同家族之間、不同居委會之間發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成倍增加。移民小區急需政府就近指導和管理,但是政府的管理機構卻遠離非自愿性移民社區這個“是非之地”,搬來之初,原有的社會調節平衡機制不復存在,新的村民自治組織和民間鄉規鄉風尚未健全或有效生成,在市場化了的邊緣靠道德自律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對搬遷移民開展法治道德教育也顯得很迫切。
二、社區教育及時跟進之必要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固原考察后發出:“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的總攻令。立足國情,探索出一套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扶貧新模式,只有“精準施策”才能達到“精準扶貧”,實現由單純的“輸血”到“造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精準扶貧新機制、新模式。扶貧不等于一味地等待支援,當救濟式扶貧“治標不治本”,智力扶貧卻可以從提高人口質量的根本上解決問題,社區教育能夠實現使貧困人群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
教育不是萬能但可以改變人自身,社區教育在農村開展的難度盡管比城市要大許多,但對于面臨生存之憂的搬遷移民無異于雪中送炭,是處于干涸之中的甘霖。更何況,異地移民之后聚落相對集中,人口往來頻繁,現代教育手段得以充分施展,各項扶持政策頻出,整個社會對扶貧攻堅的空前重視,在農村移民搬遷社區開展社區教育已經由過去遙不可及變得正當其時適逢其用。
通過社區教育可以改變移民遷徙后的社會生存能力,讓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的生活環境,實現既安居又樂業的當初設想;可以提高移民搬遷之后的生活質量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可以提高移民的智力水平和現代社會素養,通過教育反貧困化,由外部輸血變為體內造血,有效實現智力扶貧,讓扶貧攻堅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從根本上拔除移民群眾的窮根子。及時有效跟進社區教育已經成為移民搬遷之后當下之急需。
當前背景下,不失時機抓緊抓好搬遷區移民的社區教育是利于國家、益于農村、惠及農民、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推進城鎮化、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力助推器,是讓移民搬遷戶遷入之后實現妥善安置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徑。
那么,如何讓他們盡快且持續地獲得生存本領,如何改變舊觀念舊習慣,如何讓搬遷移民盡快適應現代生活融入現代社會,如何把一個封閉保守的山民改變為開放進取的現代市民,如何把一個缺少生存手段的人變成一個可以自謀生路的能人,如何把一個過慣了悠閑自在、自給自足、懶散自足、不思進取生活的山里人改變成自立自強、自尊自愛、有手藝有門路、懂經營會掙錢的城里人,如何把一群世世代代地地道道的農村人轉變為既不屬于農民又沒有完全融入城鎮里的城里人,如何走出目前政府出力不討好、越扶越貧、不扶更貧的怪圈,如何改變目前政府被動扶貧的困局,如何根絕完全依賴政府救濟、不勞而獲隊伍的出現,如何改變外源性物質扶貧政策為內生性精神扶貧,形成變輸血為造血的良性機制——這才是移民搬遷之后今后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而要完成這一艱巨任務唯有通過教育,唯有及時適當有效的社區教育才能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宏偉目標。
三、對異地移民群眾開展社區教育之建議
移民搬遷之后的社區教育屬于移民搬遷之后的安置工程,應當在移民搬遷之初就應當統籌謀劃,早作安排,搬遷過程中要同步進行,搬遷之后更要大規模開展。教育工作只能超前而不能滯后,滯后的教育只會留下遺憾。搬遷之后的社區教育必須緊隨跟上,移民搬遷工程的責任主體應當早作安排全面部署。對移民搬遷戶的社區教育既不同于城市社區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農村社區教育,帶有過度的性質,因而有其自身的許多屬性、特性和訴求。
對搬遷移民開展社區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路徑選擇。路徑可能有無數條,但適合且有成效的并不多。路徑是達到效果的手段和保證,路徑不當不但達不到目的收不到成效,還有可能挫傷移民今后參加社區教育的積極性,影響政府形象,引發社會矛盾。走過場、流于形式、勞民傷財、得不償失的代價可能貽害無窮。路徑是否妥當沒有國家標準,也不是哪個人說了就能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否能夠收到成效即成為檢驗對陜南移民搬遷戶進行社區教育路徑選擇的重要標準。
移民搬遷戶成年人中的大多數都面臨再就業教育。對搬遷移民要個體差異有區別地進行職業教育、就業教育和創業教育。對搬遷移民開展的職業教育,既不同于對學生開展的職業教育,也不同于對城市下崗職工進行的再就業教育,而要以他們可以接受樂意接受的方式和內容,以提高生存能力獲得謀生手段增加經濟收益為主要的教育目的。
就業教育就是要幫助移民樹立正確擇業觀,拋棄傳統守舊的觀念,適應并接受現代勞動力市場分工越來越細、門類越來越多、行業五花八門的現狀,只要是社會上需要的正當營生,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能夠給社會做貢獻的就是一門好手藝,與其他職業一樣是光榮而有意義的。尤其是在當前社會發展和變革很快,新需求新行業新職業不斷涌現的背景下,就業觀必須要不斷適應現實的需要,不能抱殘守缺,不能守一而終。
創業教育就是要引導并鼓勵搬遷移民發掘自身潛能、尋求社會新需求、巧用自身手藝特長及社會政策性扶持性資源,拿出大膽嘗試、不斷調適、敢為天下先、敢于失敗、敢于趟出一條路子的勇氣和智慧,激發出他們的創業熱情、創業智慧和創業勇氣。這是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又是一個充滿誘惑和夢想的時代,憑著中國人潛藏在基因中的拼搏精神,社會已經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盡情釋放、盡情揮灑的廣闊舞臺,有理由相信他們中的佼佼者肯定能夠創造出一個個嶄新的充滿希望的新職業新崗位。
對移民搬遷戶開展社區教育,政府要一馬當先,在土地、資金、技術、場地、人才等方面應當出臺一系列優惠和扶持的政策措施,要鼓勵移民大膽嘗試勇于實踐,成果和效益全部歸移民,而風險由政府擔大頭。
搬遷移民戶的社區教育是全社會都要分擔的責任,要像扶貧攻堅精準扶貧一樣調動全社會的資源打殲滅戰。應當在政府宏觀指導和全面領導下,民政部門、勞動部門、教育部門、扶貧開發、科技管理、大專院校等社會資源統籌分工、相互協作,共同施力。組建現代農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漁業、城郊觀光設施農業、現代農業裝備、城郊加工業、勞動密集性手工業、鄉間規模化農家樂、農村休閑娛樂養老中心等涉農職業教育集團,推進農業領域的校企對接,創新教學研結合模式。
針對社區居民特殊的社會背景和個人特征,進行適當有效的就業知識、技能教育,以達到讓移民順利實現就業,解決他們搬遷之后長期困擾的生存問題。把社區教育當做提高農民的素質最有效途徑,把參加社區教育活動作為摒棄小農意識、樹立市場經濟意識、追求人格自立自強、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出路。
參考文獻
[1]趙曦.中國西部農村反貧困模式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李銳,趙茂林.中國西部農村“教育反貧困”戰略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余建弘.陜南移民搬遷兩點問題的探析[J].陜西國土資源,2015(4).
[4]何得桂.西部山區避災扶貧移民型社區管理創新研究——基于安康的實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3).
[5]李聰,柳瑋,馮偉林等.移民搬遷對農戶生計策略的影響——基于陜南安康地區的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13(6).
[6]魏珊.非自愿性移民可持續安置與發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7]渠章才,黃華艷.非自愿性移民社區的管理模式探究——以湛江經濟開發區東海島移民社區為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