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考點(表1)
二、知能構建(表2)
三、圖表剖析
1.自然地理環境的構成要素及相互聯系
自然地理環境由氣候、水文、土壤、地貌、生物(植被)五大要素構成。各組成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不斷地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如圖1)。
2.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體現
(1)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協調一致(協調性)。以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為例,該區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使得河流徑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大;地表受到流水侵蝕作用,呈現山、丘、盆、谷交錯分布狀態;南方緯度較低、氣溫較高,有機質分解多、積累少,南方雨水較多,淋溶作用強,發育了酸性貧瘠的紅壤;紅壤適合茶樹生長,以上自然地理特征反映了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的協調一致(如圖2)。
(2)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之間相互制約,即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牽動性)。以自然界中的碳循環與全球變暖為例,人類大量開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使地殼中的碳元素減少,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多,大氣保溫效應增強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引起兩極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即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這是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體現(如圖3)。
(3)一個區域自然環境的變化會對另一個區域產生影響(區域性)。以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對華北地區沙塵暴天氣的影響為例,在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變異條件下,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過程相對緩慢,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則激發和加速了荒漠化進程,成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哪觿?,為沙塵暴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沙塵源,導致我國華北地區沙塵天氣和沙塵暴災害頻發(如圖4)。
四、技巧點撥
1.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問題的分析思路
(1)分析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協調一致的關系。如結合地理位置判斷該區域的氣溫、降水特征及相對應的自然景觀。
(2)分析自然地理環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它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如結合區域圖、景觀圖,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3)分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變化對其它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如結合某一區域地理環境變化,分析該區域環境問題的成因、危害進而對其它地區產生的影響。
(4)分析如何協調人類活動與區域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如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是哪一要素,進而逐步分析這“一發”引起的其它要素發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2.運用綜合思維方法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需要運用綜合思維方法,首先要落實到一定的區域,其次要注意區域現狀和變化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方面,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協調一致,并與總體特征相統一;另一方面,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為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以至整體環境的變化,即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應。典型案例(如表3)。
五、典題精練
(2016年江蘇卷)圖5為某流域森林火災后第1年、第6年兩次相同降雨條件下河流流量過程線圖。讀圖回答(1)~(2)題。
(1)關于兩次徑流過程,說法正確的是: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徑流量大
(2)導致圖示徑流差異的關鍵環節是:
A.蒸發 B.下滲 C.蒸騰 D.地下徑流
解析:本組題主要考查植被變化對河流徑流量的影響,以及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森林火災使森林面積減少,植被涵養水源的能力降低,降水下滲減少,轉化為地表徑流增多,所以第1年的河流徑流量大;第6 年植被增加,流量峰值變小,河流含沙量變小,故第(1)題選擇D。火災后第1年和第6年兩次相同降雨量條件下,圖中徑流差異主要是因為森林減少,植被涵養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滲減弱所致,故第(2)題選擇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