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林貴 王悅
內容提要 本文是新華社駐哈拉雷分社記者,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基礎上。結合新華社對非傳播工作。提出“與西媒‘錯位競爭,在非洲大陸打破國際輿論格局”新觀念的思考與分析。
關鍵詞 西方媒體 國際輿論 非洲 國際傳播
一、在非洲,“西強我也不弱”輿論態勢逐步顯現
300萬年前人類從非洲發源,非洲是人類以及人類文明的搖籃。但是今天,非洲從發展程度、文明程度、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媒體關注度上都還處于世界舞臺的邊緣。
非洲近50個國家,歐美媒體往往僅在三四個國家有內派記者,新華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有22個分社,其中18個有內派記者。一方面是我國外交重視發展中國家所需,另一方面也是看準了這片生機勃勃的大陸的發展趨勢,為爭取國際輿論陣地提前布點做出的不懈努力。在一代代非洲新華人努力下,“西強我也不弱”輿論態勢逐步顯現。
以新華社營銷平臺2015年12月份的境外英文媒體采用數據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有15家媒體曾全文采用新華社報道??芍^占據半壁江山。在境外法文媒體采用上,非洲媒體嫗是采用新華社稿件的大戶。
同樣是采用,歐美媒體諸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只是“引用”新華社稿件內容,但在意識形態、報道觀點上有可能完全南轅北轍;然而非洲媒體采用新華社稿件則是全文轉載。將我方意識形態導向原汁原味、全封不動地呈現。
津巴布韋黨報,發行量第一大日報《先驅報》,每月穩定轉載新華社稿件大概30-40條,如不計算體育新聞,已遠超轉載路透、法新、美聯等西方傳統通訊社稿件的數量。分析新華社被轉載稿件的類型,大致有四類:一是“非洲其他國家新聞”,二是“涉華新聞”。三是“俄羅斯伊朗朝鮮古巴等不認同西方價值觀國家新聞”,以及第四類“中東戰亂地區新聞”。
從這個分類可以看到,新華社在非洲趕超西方傳統通訊社靠的就是“錯位競爭”的優勢。可以看到非洲國家媒體渴望聽到西方價值觀以外的聲音。希望看到用中國視角、中國觀點、中國理念來報道世界新聞,更希望看到像新華社這樣的國際媒體關注發生在非洲小國。西方媒體根本不屑一顧的政治經濟社會新聞。
中國媒體爭奪國際話語權的競爭對手主要在歐美,但輿論斗爭的戰場卻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如果說歐洲和美國是西方媒體思想意識固若金湯的最后碉堡,那么包括津巴布韋等一些非洲國家就是防守薄弱的機會地帶。當年毛主席有“農村包圍城市”的重要斗爭經驗,新中國成立后也有非洲兄弟把中國“抬”進聯合國的佳語。在國際輿滄斗爭中。如果中國媒體能在亞非拉戰場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取得廣泛的聯盟。為中國觀點、中國視角、中國價值觀培養出堅定支持者。那么即便我們還沒有攻進歐美最后碉堡,“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也會不攻自破。
二、非洲媒體有實際需要,中國媒體對非報道應更自信、更科學
把非洲作為打破“西強我弱”格局的突破口,并不是一廂情愿,而是因為這里的媒體希望聽見不同的聲音。舉例來說,奧巴馬訪問古巴是近期國際上最大事件之一。在歐美媒體一片高奏凱歌的報道中,津巴布韋《先驅報》選擇將路透社與新華社稿件混編刊登的模式,特別注意采用了新華社國際部策劃的評論內容,強凋盡管美國總統訪古有歷史性意義,但尚沒有跡象表明,美國會放棄對拉美事務的干頂,《先驅報》國際版主編騰岱告訴筆者,她等待的就是新華社報道國際重大新聞的這個獨特視角。即使不是采訪,用評論的方式把這個中國視角體現出來,效果也很好。
2015年12月1日,習近平主席到訪津巴布韋首日,津第四大報紙《紀事報》在二版評論中,就采用新華社撰寫的英文評論,可以說,非洲媒體對新華社輿論導向性報道的接受度還是很大的。放在歐洲國家。如果我們的稿子要上評淪版、頭版,而不是刊登在廣告版或者專版插頁上,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說,既然非洲媒體對新華社的導向性報道很開放,中國影響國際輿淪可以把這里作為一個突破口。
有人要問,非洲彈丸小圍,當地媒體全文采用新華社稿件影響力能何多大?如果放在2000年之前的“前互聯網時代”,影響確實不大。但是,在各類終端蓬勃發展的今天,非洲媒體也有自己的渠道,通過各類平臺播發推送,加上互聯網的“杠桿”作用,即便影響不到國際大輿論,影響歐美研究世界政治、非洲問題的專家和智庫還是綽綽有余的:
當然“錯位”也要“到位”:西方媒體不報的選題很多,抓準用戶的興趣點,才能精準落地,提高影響力。將采用統計再仔細研究,發現在四類受歡迎新聞中,非洲新聞所占比例最大,能占到25%-90%的比例。在《先驅報》轉載新華社稿件最少的月份(2015年4月-5月),90%都是非洲新聞。與歐美三大通訊社涉非報道側重反恐議題、民主進程議題、以及侵犯人權、侵犯言論自由、打壓異見分子等西方價值觀議題相比,新華社的涉非報道更多元、客觀、平衡,而且大小國家兼顧,因此新華社報道通過這種“錯位”,在市場上站住了腳。
從采用統計上來看,涉華題材比例不過4%-10%之間。雖然分社一直做工作,報紙編輯也會在重大事件、大是大非的涉華議題報道上用新華社稿件。但日常報道中,非洲媒體對涉華稿件遠不如對周邊國家或涉及非洲整體的稿件興趣度大。因此怎樣不刻意生硬突出“中國”,也能把中國價值與中國視角融入對非洲新聞的報道中,值得研究。
還有人問,為什么中國視角的稿件第三世界有采用,但在國際輿論場上依舊泛不起漣漪。那么可以反問。難道第三世界的市場我們已經完全做好了嗎?新華社的評論第三世界媒體有三四家、七八家采用,這就是全部了嗎,如果有三四十家,七八十家采用,在國際輿論上還掀不起波瀾嗎?
有趣的是,像津巴布韋等非洲國家的新聞,如果僅是西方三大通訊社的一家報道了,其他兩家按兵不動,事實上也掀不起太大的漣漪。往往是兩家以上通訊社報了的新聞,才真正產生國際影響。所以這就說到第三點,形成合力,形成陣勢很重要。對于打造對外傳播航母、整合力量。筆者認為,如果把幾家央媒的外宣力量都合并了反而會導致國際傳播力的下降,真正的“航母力量”應當是各有各的戰艦,但在同一事件報道上,一起發聲形成聲勢,與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媒體形威廣泛的意識形態聯盟,才能發出互聯網時代影響國際輿論的“最強音”。
(作者單位:新華社哈拉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