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權
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客戶端聯合百度智能機器人“度秘”共同推出機器人智能問答,對兩會進行了權威而又新鮮的解讀。通過人機對話這種形式。對內容加以形象解讀,讓廣大網友耳目一新。
當寫稿機器人信息一發布到微信朋友圈里,不少人便調侃:機器人寫稿。記者已經哭暈在廁所。的確,不光各大網站的員工倍感壓力,連傳統媒體的記者也擔心,機器人真要上崗的話,自己是不是得下崗了?
別說“寫稿機器人”已經出現了,就算沒有“寫稿機器人”。很多軟件對新聞素材的抓取能力也夠強悍。在這種情況下,抄文件的記者有前途嗎?羅列素材的記者有前途嗎?不帶感情的記者有前途嗎?不會思考的記者有前途嗎?恐怕都沒有。
事實上,“勤快、悟性、創新”一直以來是記者這個行業不被取代的三大法寶,是記者體現自身價值的業務之魂。“勤快”是容易被取代的,因為機器的效率,遠比人高。有誰能夠“每天工作24小時不休息”?而“悟性”和“創新”卻是短時間內機器人無法做到。缺少了思考的“勤快”,是一種“偽勤快”。技術的進步。事實上養懶了不少記者,一些記者看上去確實寫了很多稿子,但這都是在做“機器人抓取”的工作,只不過這種“抓取”被傳統捌琳相對落后的流程掩差了,表面看不出太大問題。
所以,記者必須有行業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不僅僅來自媒體的融合與競爭,不僅僅來自于寫稿機器人,而且來自于整個社會變革的大趨勢、大潮流。從“寫稿”能力來看,機器人目前仍集中在搜集整理信息上。與人類思考、分析、挖掘故事的能力相比。還差得很遠。縱觀整個新聞發展史,那些受人們歡迎的好作品還是離不開“有料有趣有溫度”。
“有料”:機器人寫出的稿子畢竟會有機械化的痕跡,突出的是數據和信息采集,同時在數據分析上會比記者更有效率,因此,作為記者而言,需要的是用我們的思想和視角占領市場。
“有趣”:這也是我們制勝的法寶之一。調侃、輕松、幽默的語言。相信就目前來說,機器人還達不到吧。
“有溫度”:感情細膩有溫度的稿子,也是作為記者的優勢。文筆的成熟老練非一日之勸,且每個人的風格不同,如果你可以寫出感動讀者、讓讀者熱淚盈眶的稿子,還會擔心被取代嗎?
無論機器人如何發展,對于媒體,內容永遠是王道,深度永遠是王道,沒有深度的媒體人會被機器人記者淘汰。而能做出好內容的深度記者,絲毫不受影響。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七十億人的眼中有七十億個世界。人時世界的豐富性、多樣性、唯一性是不可能被取代的。而所生產出的深度文字內容只要是好,就會被受眾接受。所以,記者要想立足,要想找到出路,就必須有“悟性”,必須有“創新”。不會思考的記者。會被程序所取代;缺乏創新的記者,也會被程序所取代。(作者單位:吉安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