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切經音義》源于對佛典專著的訓詁釋義,分別有兩種,一類是唐僧玄應所著,一類是唐僧慧琳所著,而慧琳所著《一切經音義》是在玄應的基礎上而成,為一百卷,繼慧琳后的遼僧希麟則又是在慧琳的基礎上作《續一切經音義》,增為十卷。《續一切經音義》引用了很多古文,兼容并包,囊括萬象,很有研究的價值。本文以《續一切經音義》為底本,力圖找出其引用《詩經》的例子,對這些例子進行訓詁研究。《續一切經音義》含有的《詩經》(毛詩)中的詞語主要有以下幾類:自然景觀(旭日)、農作產物(稻粱)、飛禽走獸(螟蛉)等,無一不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民俗風情。通過訓詁,更理解了這些詞語在當時當地的意義,以及其的意義和現在意義的相同和差別之處。
【關鍵詞】《續一切經音義》;《詩經》;訓詁
一、引《詩經》概況
1、旭日
《續一切經音義·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上(旭)兇玉反,《切韻》云:日初出也;《說文》云:日旦出也;《考聲》云:旭,明也,從日九,九亦聲也。下(日)仁一反,《說文》曰:實也,太陽精不虧也,從口一聲也,口音;雨非反,像口匝之形也。
詩經:《國風·召南·匏有苦葉》: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
有瀰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須我友。
據《續一切經音義》中注解,“旭”意為太陽剛剛出來,(日初出也,日旦出也),日意為“太陽精不虧也”。在《詩經》中,“旭日始旦”采用了后世稱之為“互文”的方式解釋了“旭日”的意義,“始”意為開始,與《切韻》“日初出也”同義,“旦”則應《說文》“日旦出也”。希麟考“旭”用了形訓的方式,以“明”訓“旭”。而下文訓“日”之音出現了矛盾,在現代漢語中“仁一反”和“口音”相悖。有兩種可能,一是當時的讀音即是這樣,二是流傳出現的抄寫錯誤。
2、明星
《續一切經音義·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蔡邕從目作明,古文從日作明,三體皆通,《經典》(《經典釋文》)多用古文,明字,音鬼永反;下星字,古文作“星”,《爾雅》曰“明星,謂之啟明。”郭璞注云:太白星也。晨見東方為啟明,昏見西方為太白。”
《詩經》:《國風·鄭風·女曰雞鳴》: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詩經》:《國風·秦風·東門之楊》:
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為期,明星煌煌。
東門之楊,其葉肺肺。昏以為期,明星晢晢。
根據《續一切經音義》所言,郭璞著“晨見東方為啟明,昏見東方為太白。”在《詩經》兩首詩中,第一首“子興視夜”,可與郭璞注相符合,此處“明星”指“昏見西方”的“太白星”;第二首“昏以為期”,也明示其是“昏見西方”的“太白星”。
3、熊羆
《續一切經音義·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一》:上羽弓反,《毛詩》云:“惟熊惟羆”,《說文》云:“獸也,似豕,山居,冬蟄,舐足掌,其掌蹯;音煩下,音悲;《爾雅》云:“羆如熊,黃白文。”郭璞曰:“似熊,長頭,高腳,猛多力,熊拔樹也。”
《詩經·小雅·大東》:
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羆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試。
《詩經·小雅·殷武》:
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羆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試。
據《續一切經音義》所言,“熊羆”是獸類的一種,像豬像熊,在山野居住,有黃白的紋路,長長的頭,高高的腳,兇猛力大。在《詩經》中,“熊羆是裘”指用熊羆做成的衣服。(推測應該是用熊羆的皮做出的衣服。但《續一切經音義》所引書與《詩經》都未提到,暫不做妄斷。)
4、螟蛉
《續一切經音義·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三》:
上(螟)覓瓶反,下(蛉)歷丁反,《爾雅》曰“螟蛉,桑蟲。”《毛詩》:“蟲魚。”疏云:”桑,小青蟲也,似步屈,今蜾所負為之者是也;蜾蜂也,一名‘蠮螉,許慎云:“細腰蜂也。”郭璞云:“俗謂螟蛉為桑蟃,蜾音,果音,魯果反,蠮音,煙繼反,螉音,烏公反,蟃音萬。
《詩經·小雅·小宛》: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谷似之。
據《續一切經音義》所言,螟蛉是一種蟲類,“桑蟲”,“小青蟲”,在注解中,先釋“螟蛉”,以“蜾所負為之者”解釋,再釋“蜾蜂”,是為遞訓。而郭璞也采用遞訓的方法,對其加以解釋。而《詩經》中,“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是一種蟲事現象,即蜾蠃產卵在螟蛉體內,卵長大后吃掉螟蛉,后音義書,注疏等大多都將其一起解釋,如《續一切經音義》、《爾雅》等。
5、鰥寡
《續一切經音義·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三》:
上(鰥)寡頑反,《禮記》云:“老而無妻,曰‘鰥”。《尚書》云:“有鰥在下曰‘舜,年過而無室也。”下(寡)寡音,關瓦反,考聲,云獨也,謂婦人夫也,寡字,音必遙反。
《詩經·小雅·鴻雁之什》: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劇《續一切經音義》所言,“鰥寡”鰥是老而無妻,寡是婦人無夫。《詩經》要根據上下文釋義,“之子于征,劬勞于野。”是家中的男子都征戰去了,所以后文“鰥寡”即可推測得義。
6、菡萏
《續一切經音義·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十》:
上(菡)含感反,下(覃感反)毛詩注云:“花未開者曰‘芙蓉,已開者曰‘菡萏”。《爾雅》曰:“荷,芙蕖,其花作‘菡萏,字經文作‘菡萏,二字皆不成字也。”
《詩經·國風·陳風》: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
劇《續一切經音義》所言,“菡萏”是已經開放的荷花,《毛詩注》運用了反訓的訓詁手法,已開為“菡萏”,未開誒“芙蓉”。在《詩經》中,“彼澤之陂”后的“有蒲與荷”、“有蒲與蕳”、“有蒲菡萏”、這三者指同一事物,指俗稱的“荷花”。《爾雅》中“二字皆不成字也”的后一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即為“詞”,如在《馬氏文通》中的名字、代字、動字。若按照現代說法,“菡萏”應為連綿詞,如玻璃、葡萄等。《詩經》采用了興、比的手法,以美好的景物起興,比美好的人物,若不知蒲荷、蒲蕑、菡萏的意義,也可從“有美一人”、“碩大”、“卷”、“儼”中推斷出“菡萏”的詞匯意義。
7、鴛鴦
《續一切經音義·新花嚴經卷第七》:
上(鴛)于袁反,下(鴦)于姜反,《毛詩》曰:“鴛鴦干飛。”傳曰:“鴛鴦,疋鳥也,言其止為疋,偶飛則雙飛。”《說文》從夗央,皆形聲字也。
《詩經·小雅·鴛鴦》:
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
據《續一切經音義》所言,“鴛鴦”是一種飛行的鳥類,其文字上來說是形聲字。《詩經·小雅·鴛鴦》兩句采用“鴛鴦”起興,“在飛”、“在梁”都明示“鴛鴦”為飛鳥。
二、結語
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引《詩經》的詞匯主要集中在動物、植物、農事、祭祀等方面,這與《詩經》產生的年代以及其主要內容有關。而在引用《詩經》的同時,《續一切經音義》還引用了很多訓詁專書,如《字林》、《說文解字》等,所以我們在找出《續一切經音義》中引用《詩經》的內容后,即可藉助其他字書進行勘誤,這是大有裨益的。《續一切經音義》內容廣泛,涵蓋了太多知識,我們作為文字學的學生要多加學習,在訓詁、音韻、文字方面多多注意。
【參考文獻】
[1] 希 ?麟. 續一切經音義[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2] 李 ?青, 編. 詩經[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5.
[3] 朱杰人, 李慧玲. 毛詩注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作者簡介】
劉雨荷(1993—),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文新學院學生,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