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劉元元 馮莉霞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天津 300060)
?
NRS 2002在結直腸癌患者化療期間營養風險篩查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李艷 劉元元 馮莉霞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天津 300060)
目的 探討營養風險篩查(NRS 2002)在結直腸癌化療期間營養風險篩查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應用NRS 2002對100例結直腸癌化療患者進行營養篩查,測定存在營養不良風險者化療3、6、9期后的體質量指數(BMI)、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等營養指標的變化,與無營養不良風險者比較。并以前白蛋白和白蛋白作為標準,評價其敏感性和特異性。結果 100例患者分為存在營養風險組(≥3分)16例,無營養風險組(<3分)84例,營養風險發生率為16% 。NRS 2002評分≥3分患者經過3、6、9周期化療之后,BMI、PA、ALB等營養指標是逐漸下降的(P<0.05);而評分<3分患者經過3、6、9周期化療之后,BMI、PA、ALB等營養指標的變化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前白蛋白為標準,NRS 2002的敏感性為96.6%,特異性為83.3%,準確性為95%;以白蛋白為標準,NRS 2002的敏感性為95.2%,特異性為56.2%,準確性為89%。結論 NRS 2002在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營養風險篩查中,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準確性以及敏感性,在化療期間患者存在著較高的營養風險,應及時進行營養風險篩查,發現存在營養不良或潛在營養不良患者,積極給予正確的護理和營養支持。
結直腸癌; 營養篩查; NRS 2002; 化療
Colonrectal cancer;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NRS 2002; Chemotherapy
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連續居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第3位和第5位,嚴重威脅居民健康[1]。由于結直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一旦確診,大部分已是中晚期,甚至失去手術機會,對于不能手術的結直腸癌患者主要治療手段為化療[2],化療藥物干擾機體細胞代謝、產生毒素以及惡心、嘔吐、味覺改變,可導致患者的營養不良風險增加[3],營養狀況不佳使得患者更易發生化療不良反應,嚴重的化療不良反應則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化療期間給予營養支持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而且營養評估是營養支持的重要參數。 NRS 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是基于住院患者推出的營養風險篩查工具,是中國腸外腸內營養協會推薦用表,已廣泛用于住院腫瘤患者的營養風險篩查和營養評估。筆者運用此量表對我院結直腸癌化療患者進行營養風險篩查,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9月我院消化腫瘤內科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5人,女45人,年齡29~78歲,平均年齡(58.60±8.89)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54人,高中22人,高中以上24人。納入標準:(1)病理診斷明確的結直腸癌患者。(2)≥18歲。(3)KPS評分>60分,經臨床評估擬行化療的患者。(4)意識清楚,具有語言交流的能力且自愿參與本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1)術后輔助化療的結直腸癌患者。(2)精神疾患,有認知障礙的患者。(3)患有消耗性疾病如肺結核、甲亢等的患者。
1.2 方法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問卷并調查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診斷、文化程度、居住地、KPS評分等。在患者進行第3、6、9周期化療第1天,由一名經過專業培訓并通過考核的護士連續對患者進行測量與記錄,要求患者晨起空腹,排空大小便,著病號服在同一體重秤上測量身高體質量,并計算BMI。中華醫學會BMI的評定標準為:BMI<18.5為營養不良[5]。
1.3 評價指標 (1)實驗室指標:在化療前1天,遵醫囑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血測定患者的前白蛋白(PA)、總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紅蛋白(HB)及淋巴細胞計數(TLC),以PA<180 mg/L為營養不良,ALB<35 g/L為營養不良。(2)營養篩查工具:患者入院時采用NRS 2002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其內容包括人體學測量、近期體質量變化、膳食攝入情況和疾病的嚴重程度4個方面。NRS 2002總評分=營養狀況評分+疾病嚴重程度評分(年齡>70歲者加1分),總分0~7分。總評分≥3分者說明存在營養風險,需給予營養支持。NRS 2002已廣泛用于外科手術、血液透析、門診和住院腫瘤患者的營養風險篩查和營養評估。

2.1 NRS 2002評分結果 按NRS 2002評分結果將患者分為:存在營養風險組,NRS 2002評分≥3分,共16例;不存在營養風險組,NRS 2002評分<3分,共84例。營養風險的發生率為16%。
2.2 存在營養風險組和不存在營養風險組在化療3、6、9周期后營養指標的變化 見表1和表2。

表1 存在營養風險組在化療后營養指標的變化±s)

表2 不存在營養風險組在化療后營養指標的變化±s)
2.3 以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為標準評價NRS 2002評分結果 (1)前白蛋白<180 mg/L時,NRS≥3分85例,NRS<3分3例。前白蛋白≥180 mg/L時,NRS≥3分2例,NRS<3分10例。以前白蛋白為標準,NRS 2002的敏感性為96.6%,特異性為83.3%,準確性為95%。(2)白蛋白<35 g/L時,NRS≥3分80例,NRS<3分4例。白蛋白≥35 g/L時,NRS≥3分7例,NRS<3分9例。以白蛋白為標準,NRS 2002的敏感性為95.2%,特異性為56.2%,準確性為89%。
據文獻[6]報道,40%~80%的消化道腫瘤患者存在營養不良及營養風險。約30%的結直腸腫瘤患者存在營養不良[7]。而患者的營養狀況與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化療不良反應、生活質量等密切相關[8-10]。化療期間給予營養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減少并發癥,減輕化療反應,從而提高生活質量。NRS 2002是一個動態的營養評估工具[11],在2006年,中華醫學會腸內腸外營養學分會將“目前推薦使用的NRS 2002”作為A 證據推薦[12]。本研究使用NRS 2002對100例結直腸癌化療患者進行研究,營養不良風險的發生率為16%,需立刻進行營養支持,潛在營養不良風險的發生率為84%,應該給予健康教育,予以重視,并每周復查。與張菊平[13]的研究結果有著相似之處。
本研究還采用了以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為標準評價NRS 2002的適用性,結果顯示NRS 2002具有較高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適合用于晚期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營養風險篩查。且以前白蛋白為標準評價NRS 2002的準確度和靈敏度要高于以白蛋白為標準。這可能是因為血清前白蛋白具有短半衰期和高色氨酸含量的特點[14]。營養不良早期,血清白蛋白在血清中濃度即明顯下降,而且血清前白蛋白在人體內含量少,主要由肝細胞合成,其血清含量的改變比血白蛋白更能敏感快速地反映肝功能受損、營養不良、惡性腫瘤、急性炎癥等[15]。
NRS 2002操作簡單,患者易于配合,具有較高的臨床可操作性。在臨床工作中,應加強對護士的培訓,使每一名護士掌握這項操作,可以及時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營養不良風險,并通過個體化的營養支持及護理干預,及早糾正患者的營養不良,進而減少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及化療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陳萬青,張思維,鄭榮壽,等.中國2009年惡性腫瘤的發病和死亡分析[J].中國腫瘤,2013,22(1):2-12.
[2] 岳亞麗,鄭堅,朱瑩杰.晚期結直腸癌全身治療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5):1701-1703.
[3] 焦薇,楊麗華,沈玉美.惡性腫瘤患者營養狀況分析[J].解放軍護理志,2004,21(3):39-40.
[4] Tong H,Isenring E,Yates P.The prevalence of nutrition impact sympto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quality of life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medical oncology patients[J].Supp Care Cancer,2009,12(1):83-90.
[5] 楊霞,曹為,翁晨曦,等.四種臥位局部壓力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1,19(26):7.
[6] 李卡,黃明君,吳凡的,等.結直腸癌患者營養風險篩查評估及護理對策[J].護理研究,2009,23(11):2035-3036.
[7] 嚴仲瑜,萬遠廉.消化道腫瘤外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16.
[8] 路潛,趙明.消化道腫瘤化療病人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狀況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4C):1067-1069.
[9] Capuano G,Gentile PC,Bianciardi F,et al.Prevalence and influence of malnutrition on quality of life and performance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head and neck cancer before treatment[J].Supp Care Cancer,2009,18(4):433-437.
[10] Isenring E,Loeliger J,Hodgson B.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improves nutritional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J].Canc Foru,2011,35(2):88-91.
[11] 魏娜,王春梅.老年膽囊炎病人營養風險篩查研究[J].護理研究,2010,24(5):1240.
[12] 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腸內腸外營養學臨床指南系列—住院患者腸外營養支持適應癥[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6,18(10):591-594.
[13] 張菊平,吳桂真.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營養風險評估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9):491-492.
[14] 牛俊奇,王玉英,郭艷秋,等.血清PA在肝病檢測中臨床意義的再評價[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2011,23(3):274-275.
[15] 桑俊軍,劉景香.血清前白蛋白檢測在不同系統疾病的變化研究[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1,9(4):61-62.
天津醫科大學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014KYRM03)
李艷(1975-),女,天津,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從事臨床護理及管理工作
馮莉霞,E-mail:mon13920578535@126.com
R473.73
B
10.16821/j.cnki.hsjx.2016.16.018
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