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李薇 朱浩 陸國紅
(1.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院藥劑科,上海 201100;2.上海市閔行區吳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241;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東院麻醉科,上海 201100)
?
·社區護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謝情況及社區護理對其療效的影響
朱敏1,2李薇2朱浩3陸國紅1
(1.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院藥劑科,上海 201100;2.上海市閔行區吳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241;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東院麻醉科,上海 201100)
目的 了解上海社區老年人群糖代謝異常的現狀以及社區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對上海某社區1 356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自制問卷調查,并檢測所有受試者血糖(空腹和餐后2 h)。并對本社區2014年3-12月門診接診的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社區護理干預,觀察社區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管理的影響。結果 參與調查的老年人空腹血糖水平平均為(5.7±0.9)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為(8.3±1.2)mmol/L;60歲以上老年人空腹葡萄糖受損(IFG)、糖耐量異常( IGT)、糖尿病(DM)患病率分別為0.37%、8.63%、23.01%;另外,實施護理干預6個月后,患者體質量指數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與干預前相比,都有明顯降低(P<0.05)。結論 上海市社區60歲以上老人空腹血糖水平正常,餐后2 h血糖卻高于正常水平;老年人糖代謝異常率高于一般人群。社區護理對糖尿病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糖代謝; 老年人; 社區護理
Glucose metabolism; The aged; Community nursing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的、以血糖升高為特征的代謝紊亂,是目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已成為21世紀全球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1]。由于糖尿病起病隱匿及慢病性特點,社區護理已是解決糖尿病患者慢性病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理想辦法[2]。本研究通過分析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影響,以便為上海老年人預防和控制血糖水平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2014年3月-2015年2月對上海市某社區60歲以上的共1 356例老年人進行整群抽樣調查血糖代謝情況,其中,男612例,女744例;年齡60~91歲,平均年齡(71.2±8.3)歲。同時選擇本社區2014年3-12月門診接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其中,男57例,女79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9.3±7.8)歲,患病時間3~22年,平均(9.6±3.4)年,對該部分老年人進行社區護理干預,觀察社區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影響。納入標準:本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排除標準:胰高血糖素瘤等致血糖升高的內分泌疾病;近期具有嚴重感染等疾病。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由社區醫師對所有受試者進行自制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民族、相關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病等)、家族史等情況。所有1 356例被檢測者均至少禁食8h,于早上7點至8點時空腹抽肘靜脈血,應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糖濃度;讓被檢測者行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對門診接診的136例糖尿病患者,檢測干預前和干預后6個月患者的糖尿病生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體質量指數(BMI)、血壓;糖代謝水平按1999年的WHO糖尿病診斷標準,見表1。

表1 糖代謝診斷標準
1.2.2 社區護理干預方法 (1)健康教育:每月3次進行上門訪視;每個月進行一次健康教育的講座,進行糖尿病知識的宣傳,努力讓他們掌握糖尿病的知識、使用藥物的注意事項以及體育鍛煉的要求,規范生活規律、講究衛生、預防感染。(2)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體重、勞動強度、血脂、血壓等情況制訂具體的飲食計劃,有規律的進食。要做到不吸煙不喝酒、少食多餐、食用低鹽、低熱能和低脂肪的食物,飲食應清淡,富含纖維素,同時隨身攜帶干糧、糖塊等防止低血糖的發生。(3)運動指導:根據ADA要求,指導老年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進行中等強度有氧運動。(4)并發癥觀察:重點觀察患者的食欲變化,有無惡心、嘔吐等情況發生;對于患者出現的各類并發癥現象,要及時采取治療。

2.1 血糖水平總體情況 本研究中檢測了1 356例60歲以上老人的血糖,已診斷糖尿病患者289例,新診斷糖尿病患者23例。另外,男性和女性的餐后2 h血糖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兩者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13,P=0.474)。見表2。

表2 老年人群血糖總體情況 mmol/L
2.2 糖代謝異常率 該社區男性老年人IFG、IGT和DM的患病率分別為0.33%、9.31%、23.37%;女性老年人IFG、IGT和DM的患病率分別為0.40%、8.06%、22.72%,見表3。

表3 各糖代謝組間臨床資料 例(%)
2.3 確診DM患者干預前后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mmol/L
糖尿病已成為老年人群的常見疾病,嚴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本研究顯示上海某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餐后2 h血糖高于正常水平,糖代謝異常率已達到32.0%,其中糖尿病患病率為23.01%,顯著高于其他人群,與潘長玉等[3]、徐炯等[4]報道的結果相近,這可能與老年人患有高脂血癥等基礎疾病或身體器官機能減退有關。老年人運動水平和運動量顯著減少,容易導致體內脂肪堆積,脂肪比例升高且具有肥胖的趨勢;而且老年人胰島素受體和糖感受器表達水平以及敏感性降低,胰島素反饋調節機制減弱,且胰島素的分泌出現障礙如早期和遲發分泌相均降低[5];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由于骨骼肌內線粒體功能減退,致使氧化應激的代謝產物增加[6]。另外,有很多老人對糖尿病的基本知識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如有關飲食控制的原則和目的、運動療法的實施及注意事項,也不能正確合理的使用降糖藥物[7]。而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血糖代謝的水平,影響糖尿病治療的療效。所以如何對糖尿病患者進行長期的教育指導等是當前一項重要的社會問題。
目前,社區護理已是解決糖尿病患者慢性病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理想辦法[2]。本研究表明,有效的社區護理干預措施,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與干預前比較均有明顯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可反應當前一段時間血糖的管理水平,該指標的降低,可表明經過6個月的社區護理干預后,患者一段時間內的血糖水平有了顯著改善。社區護理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發病及治療的認識,加強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8],增強了患者遵從醫囑的意識,從而有效地控制血糖和血脂代謝[9],以期早期預防各類并發癥。面對日益龐大的糖尿病人群,上海市己經建立起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礎,市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和區(縣)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具體負責的糖尿病患者管理模式。社區護理是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適應我國新醫改的一項重要舉措。
總之,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應定期檢測血糖,尤其餐后血糖;并加強社區護理的作用,長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及并發癥。
[1] Zimmet PZ,Magliano DJ,Herman WH,et al.Diabetes:A 21st century challenge[J].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14,2(1):56-64.
[2] 周佩如.糖尿病社區護理實踐現狀及對策[J].廣東醫學,2005,26(10):1442-1443.
[3] 潘長玉,田慧,徐向進,等.北京軍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發病率調查[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3,22(6):364-367.
[4] 徐炯,劉軍,查英,等.上海市閔行區江川社區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調查[J].中國臨床醫學,2011,18(2):198-200.
[5] Lorenzo C,Wagenknecht LE,D'Agostino RB Jr,et al.Insulin resistance,beta-cell dysfunction,and conversion to type 2 diabetes in a multiethnic population:the insulin resistance atherosclerosis study[J].Diabetes Care,2010,33(1):67-72.
[6] Karakelides H,Irving BA,Short KR,et al.Age,obesity,and sex effects on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skeletal muscle mitochondrial function[J].Diabetes,2010,59(1):89-97.
[7] 韓崇悅,楊麗.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開展藥學服務的研究[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1,14(1):47-49.
[8] 方蕾.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區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3):276-278.
[9] 歐陽間英,黃月嬋,楊蘭楠.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5, 31(2):179-18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81201505);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2ZR1446000)
朱敏(1982-),男,安徽,本科,藥師,從事藥物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陸國紅,E-mail:luguohong@renji.com
R473.2,R587.1
B
10.16821/j.cnki.hsjx.2016.16.024
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