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倩
(西北政法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3)
?
·文經管類實驗室·
全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
姚 倩
(西北政法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3)

人類的傳播活動進入到“全媒體”時代,在經過對國內外及香港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進行對比之后,出于傳媒實踐、新聞教育改革以及新聞傳播實驗室資源整合與開發利用的需要,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及實踐實驗在“全媒體”浪潮下急需進行改革。新聞傳播實驗室是改革的關鍵與依托,全媒體化實驗室應在技能、物理、方法與應用以及意識四個層面上進行,以滿足對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社會對傳媒人才的需求。
全媒體; 傳媒實踐; 新聞傳播實驗室; 教育改革
隨著我國傳媒業的不斷發展、傳播技術的不斷革新,傳播形式逐漸走向“全媒體”化,社會對傳媒人才的要求也同樣向“全媒體”化發展。與之相對應的,高校在培養新聞傳播人才時要轉變思路,突破單一媒體的教育模式。新聞傳播實驗室承擔著師生掌握“全媒體”傳播技能的重要責任,然而我國的多數高校在面對“全媒體”化時,新聞傳播實驗室的功能與作用并沒得到良好地發揮,實驗室的建設從管理、規劃到課程設置都存在片面、分散、單一等問題。
“全媒體”是一個目前被中國傳媒業界重點探索,但被學界較少關注的概念。全媒體的英文是Omni-media,該詞匯源自美國一間成立于1999年,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瑪莎斯圖爾特生活全媒體)的綜合性家政公司[1]。在當時,像這樣擁有包括雜志、書籍、報紙專欄、電視節目、廣播節目、網站在內的多種媒體,通過旗下的所謂“全媒體”傳播自己的家政服務和產品,便是“全媒體”的雛形。當然,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業界的不斷探索,“全媒體`”這一概念也得到不斷的擴充。
隨著人類的傳播活動進入到數字化媒體社會,現如今“全媒體”的“全”不僅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路、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也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2]。“全媒體”能夠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細分的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武漢大學新聞系的羅鑫指出,“全媒體”是信息、通訊及網絡技術條件下各種媒介實現深度融合的結果,是媒介形態大變革中最為嶄新的傳播形態[3]。“全媒體”這一概念是基于媒體實踐提出的,是“媒介融合”大時代下的產物,是一種動態、開放式、不斷更新與融合中的媒介形態,隨著媒介技術的提升與媒介融合的深化,會有更多的傳播方式與傳播途徑被融入到“全媒體”中。
“全媒體”這一概念在業界備受關注,而縱觀國內各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院的教學與實踐,與“全媒體”有關的課程與相關實驗卻寥寥無幾,很多高校的新聞教育仍停留在傳統媒體或新媒體的單一教學中。“全媒體”是在人類多種多樣的媒介實踐過程中衍生出的新的媒介形態,新聞教育如果一成不變、因循守舊,便無法為社會提供真正能夠了解新生媒介形態、能夠實操、能夠掌握前沿技術的專業性人才。因此,“全媒體”教育不僅是先進技術與媒體實踐前沿的代表,并且基于以下幾方面需要。
2.1 業界與媒體實踐的需要
在美國,“坦帕新聞中心”將傳統的報紙、電視臺和網站整合為一體,采用開放式辦公方式,所有媒體工作人員在一個圓桌上進行統一報道部署;在英國,BBC將電臺、電視臺及網站的編輯部整合成統一的新聞編輯部,探索全平臺360 度采編;在日本,以I -Mode 為代表的手機終端融合了多種媒體形態,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形成了多家共贏局面[4]。
在我國,就傳統紙媒來說,自2005年以來,國內報紙市場總量呈下滑趨勢,市場總量(包括各類報刊如財經報、都市報、晚報、服務類報刊等)降幅超過40%。以北京為例,2007年《華夏時報》由日報改版為財經類周報、《信報》由都市報轉型為地鐵報,2009年創辦了16年之久的《中華新聞報》因經營不善而停刊,《競報》由日報變周報,《勞動午報》重回機關報;《法制晚報》《北京晨報》等都市報也都面臨虧損的壓力。傳統媒體面臨“生存挑戰。”
在這樣嚴峻形勢下,面對全媒體時代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不得不做出轉變。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為例,在2010年全面改版時拓寬了直播時間,引進3G連線技術,使實時新聞第一時間切入演播廳,進行現場直播報道,從而即使電視媒體在迅速反應上爭取不輸網絡媒體,亦能保持電視媒體的畫面感和現場感的優勢[5]。像這樣通過技術更新與媒介融合而開辟出新的節目方式,是全媒體的一種表現形式,直接沖擊著新聞從臺后制作到臺前播報的傳統觀念。媒體行業在實踐中已經不可避免地進入全媒體化的浪潮中,為今后高校新聞傳播類人才的培養與專業實踐的改革指明了道路。
2.2 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需要
如今大部分高校的新聞傳播業務課都是在二級學科的框架內設置的,課程分類依據媒介屬性,如報紙編輯、平面媒體寫作、電視新聞、網絡傳播等。這樣的課程設置可以培養對某一媒體感興趣的學生,特點是“專精”,但其缺點是需要較多的專門性師資資源,而且學生雖有一技之長,但不能適應當前的“全媒體”形勢[6]。媒介融合使得各個學科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傳統媒體從內容到終端都在不斷進行跨界傳播,局限于某一媒體、某一專業的研究與實踐必將被淘汰。
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全媒體”化的新聞傳播學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例如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從 2005 年開始開設了媒體融合的新的專業。中國新聞傳播教育改革比較突出的有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人大新聞學院新增了 “數字新聞傳播”專業方向;對基礎專業課程進行了改造,為全體學生新開設了“音頻視頻內容制作”“數字傳播技術應用”兩門專業課程;此外,學院還新設了一門“跨媒體傳播實驗”的專業課程,將課堂教學與學生媒體建設相結合,探索一種新的實驗教學模式[7]。這些都是對于“全媒體”這一概念的不斷實踐與擴充。
2.3 新聞傳播實驗室資源整合與進一步開發
1999年,我國有111家高校設有新聞傳播學專業、210個教學點、5萬多名在校生,截至2011年底,在教育部備案的新聞傳播學專業本科教學單位達到975個,在校生人數近20萬人[8]。隨著規模的擴張,新聞傳播類學科的師資投入也在不斷加大,各個高校都在興建實驗室,早些年媒介融合仍未興起,那時建立的實驗室功能比較單一,局限于傳統媒體,例如報刊采編、廣播電視、出版編輯、大洋軟件等實驗室;近些年來部分院校有向全媒體轉型的趨勢,如廈門大學建立的智能多媒體實驗室、中國人民大學的跨媒體實驗室,中國傳媒大學的全媒體實驗室也在籌備之中。將原先功能單一的傳統實驗室進行資源整合,引入新技術與新設備進行升級改造,高校實驗室才能讓學生掌握將前沿的媒介技術。媒介融合的趨勢下,高校實驗室的功能與作用也將進行融合。湛江師范學院對實驗室資源整合提出了“將傳統、 分散的校園媒體與各類新聞實驗室打造成一個整合性的網絡平臺,并將這一平臺與原有的媒介形式進行深度融合,改造原有媒介,建設成為一個包括了日常教學平臺在內、具備多種專業功能、對應不同服務目標的融合性新聞實踐教學平臺”[9]。
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是新聞傳播教育改革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與“全媒體”實踐密不可分,只有將實驗室建設全媒體化,才能進一步滿足社會對新聞傳播人才培育的需要。
3.1 國內高校現狀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新傳媒系在國內開設“媒體融合”專業方向,并建成了全真媒體融合環境下的教學實驗室,這是我國較早實現了媒體行業全媒體資源生產、管理、發布平臺的高校實驗室,實驗室開發了基于全媒體資源庫的多種媒介業態融合與學生作業實習管理系統,使網站、音視頻、掌上媒體及傳統紙媒通過一體化的管理采集、編輯之后,實現多媒介、多時段發布,同時跟蹤學生參與實驗的全過程[10]。但是,國內高校的“全媒體”實踐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很多高校建立起多媒體實驗室,至今,只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明確提出了“學院旨在培養新時代下的全媒體人才”。本科生在大一學習完基礎課程之后,每學期都要修跨媒體課程,例如將平面媒體與網絡媒體相結合的跨媒體傳播課程,課程的考查以上機操作或實踐報告的形式。在跨媒體課程中,學生制作flash、報紙、視頻等作品,刊物“接力新觀察”在校園內發行,制作的視頻則上傳至國內各大網視頻站。
當然,僅僅是理論課程“跨媒體”是遠遠不夠的,中國人大的全媒體人才培養主要體現在實驗方面。實驗中心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總值達3 927萬元,實驗教學場地使用面積1 600 m2,覆蓋了全媒體時代所要求的各項主流新聞傳播技術。實驗中心平均每學年要接收800多名學生進行各種不同項目的實驗,此外,教師、實驗員還為學生媒體的實踐以及學生的研究提供相應的指導。
3.2 香港及美國高校“全媒體”教學與實踐經驗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認為,國際與香港的傳媒業界都要求雇員做“多面手”,因此,學院的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應為“媒體融合服務”,以求學生能夠“在多媒體平臺講故事”[11]。香港大學通過新聞通識教育、不同專業課程融合、單門課程融合多類知識、以及實踐及技術層面的媒體融合來達到“全媒體”教育的目的。
2007年,美國西北大學梅迪爾新聞學院就著手開始課程改革,新的課程體系更突融會多學科以及多媒體技術,以適應媒介融合形勢下新聞人才的需求。眼下在美國各高校新聞學院中,“媒介融合”的概念早已廣泛深入,美國各大電臺、報社都呈現出一種“全媒體形態”的模式,“全媒體”教育亦隨之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除了專業及綜合課程的改革,美國高校對實踐及技術的重視程度亦很高。
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早在2005年開始設置媒介融合課程,目標是培養“技能融合的全面式人才”,媒體融合要求學生對攝像技術、錄音技術、拍攝技術以及網絡技術需全面掌握。每一屆學生在修實踐學分時都要進電視臺和記者一樣去進行采訪、攝像、以及節目的后期制作,掌握電視臺從前期采集到后期制作的新技術與新方法。參與電視臺的新聞采編,參加電視臺早間、傍晚和晚間的新聞主播,這種“實踐出真知”的做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更快提高專業技能[12]。
4.1 技能層面
技能層面主要指教師全媒體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從而帶動學生了解與掌握在全媒體領域數字技術支持下的傳播技術與技巧。高校教師常年擔任教學、科研等任務,與業界交流較少,在授課中缺少現代傳播技術的支撐。近30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校企合作,企業、高校、政府等都積極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加快推進我國校企合作進程,提升校企在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學研用融合,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13]。2015年4月,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北京威爾帝影視集團共建起西北地區首個“3D與新媒體實驗室”,實現了西北地區首次高校新聞傳播學院與影視傳媒企業共建實驗室。校企合作對實驗室全媒體化技能層面上的意義在于,影視傳媒企業不但能夠參與到高校新聞傳播實驗室的設備投入中,還能夠為高校教師、學生提供專業設備、器材的培訓與講解。企業中專業的技術人員參與到學生實驗中,能夠彌補教師在專業技術方面的欠缺,輔助實現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4.2 物理層面
物理層面包括實驗室資源整合與開發利用、全媒體實踐專項基金的建立、全媒體教學實踐用儀器設備的合理購置以及全媒體綜合性實驗室的建立等。由于實驗室設備在管理中涉及報廢、淘汰、更新換代等程序,而學院又非盈利機構,設備更新換代速度跟不上保修、報廢速度。因此實驗室資源整合與專項基金的建立就迫在眉睫。
資源整合與開發利用要依托于一個能夠獨立運行的實驗中心網絡平臺, 該平臺“涵蓋實驗中心管理平臺、國資處國有資產管理平臺、教務處教學資源管理平臺和任課教師管理平臺, 集實驗室管理、實驗課程教學和開放實驗教學管理于一身, 為國資處、教務處、實驗中心管理員、任課教師、學生以及其他用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管理與統計服務”[14]。
此外,要充分整合實驗室空間與設備,建立規章制度,提高新聞傳播實驗室的利用率。演播廳、多媒體等實驗室對外開放,有償使用,其盈利可用于實驗室建設、設備更新與維護。其次,學院依托實驗室建立學生全媒體實踐創新基地,為學生實踐創新設立專項基金。再次,在全媒體的大背景下,實驗室也應該相互融合,多管齊下進行教學實踐。實驗室不應再僅僅依據媒介屬性進行劃分,跨媒體、全媒體等綜合性實驗室已成為大趨勢,訓練學生多方位的媒體實踐。
4.3 方法與應用層面
在全媒體環境下,在實驗室進行實踐教學,要合理設計開放實驗項目,讓學生進行跨學科、跨專業的創新型、研究型、綜合型實驗項目和作品創作;建立信息化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在線服務;并且要配套健全和完善實驗室在新形勢下的規章制度。
學生實驗要多元化、開放化,不再局限于單一媒體。如編輯出版專業也要學習網絡新媒體的應用方法,需掌握數字出版物的制作技能;廣播電視專業的學生也需掌握多媒體互動技術等。這不僅需要拓展實驗室功能,也需要在實踐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融合。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為例,針對目前在新聞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兩個難題學校教育要如何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以及如何與新的傳播技術有機結合的問題上,人大新聞學院的本科生不但要研修通識基礎課,還要跨媒體進行課程學習。選課規則改為“課程包”制,同學可以自由選擇若干課程包完成學分,課程包則由相關的課程組合而成。在現有的課程包中,不少老師已經將不同的媒體形態進行組合,在同一課程包中有不同媒體的課程。同時,同一班級的任課教師在作業層面上進行聯動,盡量實現同一作業選題的多媒體形態展現。人大特此成立了跨媒體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委員會的20位委員均是各個媒體行業的主管負責人,委員們負責對學生的跨媒體作品進行指導,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此外,應用層面還需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建立全媒體實驗室的使用制度、設備借還制度、實驗室開放制度。打造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將實驗室管理透明化,實現網上預約使用實驗室及設備,打造出能夠與學生進行及時性溝通的信息化全媒體多功能實驗室。
4.4 意識層面
意識層面指對于全媒體實踐的認知,學院要有意識建設,教師要有意識培養、學生要有意識去養成。
對于新聞傳播學院來說,“全媒體”不能僅僅成為一個口號,付諸實踐需要多方努力,從教師隊伍到設施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明確教育理念,瞄準目標定位。實驗室從管理模式到運營模式都需要做出改革與創新。全媒體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其不斷地兼容并蓄新媒體,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電視、數字廣播、樓宇視頻、電子雜志、網絡廣播、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移動電視等新媒體層出不窮,數字娛樂、無線互聯網、廣電新媒體、數字出版等新媒體產業發展強勁[15]。為適應社會需求,實驗室在這些交互式媒體方面的拓展與建設將成為今后改革的重點。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到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并舉的軌道上,新聞院校可通過實驗室與企業共建,面向社會開放服務,達到產、學、研共同發展的目的。
教師要不斷深入業界學習鍛煉,不但要使自身熟悉掌握全媒體運營規律及技術特點,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課程設計到實踐教學,教師首先要有意識培養自身的傳媒技術能力,從而達到引導學生,改變新聞院校教師隊伍理論能力強而實踐能力薄弱現象。對于新進教師,在招聘時除理論知識外,更注重其媒介素養及傳媒技術的應用、側重其傳媒機構的從業經歷,而非單純以學歷取人。
學生要有意識地養成全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在本科學習時,具備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適應融合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以新聞專業為例,要有意識地使自己成為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于一身。學生通過在實驗室的自主實驗,不斷磨練自身技能。學院鼓勵學生們通過各種渠道和組織參加實踐性實驗,實驗多數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內容和實驗需求,教師則負責提供技術指導以及設備、場地支持。
通過校企合作建設實驗室的方式,將高校實踐教學基地掛靠在企業實踐部門,帶動一批青年教師向企業中的技術人員學習傳媒技術,再經過培訓以及媒體掛職鍛煉后,大部分青年教師能夠進入實驗室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實驗與傳媒實踐。
例如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師生以及威爾帝企業技術人員利用暑期,攜帶著北京威爾帝影視集團提供的大量器材設備,進入縣鎮拍攝微視頻作品,為鎮政府建立微信公眾平臺,利用新媒體輔助開展基層黨建和社會公共服務事業。
北京威爾帝影視集團向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提供了價值45萬元的影視器材設備及軟件,學校又向學院配套了98萬元的資金支持,進一步更新并完善了實驗室的器材設備以及應用軟件。新聞傳播學院將之前的編輯出版、新聞攝影以及廣播電視三大實驗室統一籌劃管理,建立新媒體實驗室,并依托實驗室平臺成功申請到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全媒體視域下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通曉新聞傳播基本理論,具備網絡與新媒體傳播技能和編輯出版學專業技能,具有新媒體專業素養和跨媒體傳播意識,兼具新媒體組織運營和管理能力并擁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能夠在網絡傳播領域、信息產業、新媒體行業、企事業單位、各種傳播媒體機構、政府宣傳部門等從事與網絡和新媒體相關工作的創新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綜上所述,新聞傳播實驗室經過技能、物理、方法與應用以及意識層面的建設,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全媒體”化的趨勢下走出一條開放發展之路,為高校新聞傳媒人才培養奠定實踐基礎。在今后的發展中,新聞傳播實驗室的建設與改革要繼續依循著開放、融
合、服務社會的目標與宗旨,以形成包容、有序、多樣化的管理與運行模式。
[1] 姚君喜,劉春娟. “全媒體”概念辨析[J].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0(6):13-18.
[2] 趙乃政. 談全媒體時代下的“全能型記者”[J]. 管理觀察, 2012(10)(中):134-136.
[3] 羅 鑫. 什么是“全媒體”?[J]. 中國記者, 2010(3): 44-46.
[4]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課題組. 中國傳媒全媒體發展研究報告[J]. 科技傳播, 2010(2)(下):81-85.
[5] 陳麗君. 全媒體形態的探索——美國傳統媒體應對新媒體的對策及啟示[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2013(1):56-58..
[6] 王君超. 融合新聞傳播教育的理念、實施與對策——香港公立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經驗 [J]. 國際新聞界, 2011(11):32-35.
[7] 蔡 雯. 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 今傳媒, 2009(1):85-88.
[8] 吳廷俊,王大麗. 從內容調正到制度創新:中國新聞教育改革出路[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7):13-18.
[9] 陳愷思. 全媒體環境下的校園內一體化新聞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研究[J].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4):89-92.
[10] 楊曉燕. 媒介融合下的甘肅省高校新聞實驗室建設[J].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11):34-38.
[12] 王 楊. 媒介融合時代高校新聞教育面臨的二元選擇——美國密蘇里新聞教育模式的啟示和思考[J]. 中國報業, 2013(5)(下):77-82.
[13]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 中國政府網.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014-06-22.
[14] 杜明輝,葉朝良,劉 鵬.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7):130-137.
[15] 李文冰. 全媒體視角下傳媒教育的問題與轉型[J].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2011,8(4).25-28.
·名人名言·
如果你問一個善于溜冰的人怎樣獲得成功時,他會告訴你:“跌倒了,爬起來。”這就是成功。
——牛頓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Labora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mni-media
YAOQia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 Law, Xi’an 710063, China )
In recent years, human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have already gone into “omni-media” era.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s well as China Hong Kong, and in the demand for media practice,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laboratory resources, the author notes that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in China need to reform urgently. Th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laboratory is the key to reform. The author made conclusion that “omni-media” laboratory should change the way. It should work in four aspects: skill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physical of lab,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in lab operating as well as consciousnes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fore, the needs of education reform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needs toward media talents can be fulfilled. In the final part, the author reveals some achievements that “omni-media” lab construction has made.
omni-media; media practic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laboratory; education reform
2015-05-25
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SGH140607)
姚 倩(1988-),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助理工程師 ,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Tel.:13659264990;E-mail:87941575@qq.com
G 642.0
A
1006-7167(2016)04-02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