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學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過超越以往分門別類的研究方式,實現對問題的整合性研究,跨學科交融的思想在撬動課堂變革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用跨學科交融推進學生的“整體性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探尋到知識的完整結構和面貌,解決現實復雜問題,并有利于形成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是幫助學生整體性學習的關鍵性力量。教師需要有跨學科交融的意識,需要對學生的整體性學習進行針對性指導,需要幫助學生搭建跨學科知識網絡。
【關鍵詞】跨學科交融;整體性學習;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54-0018-02
【作者簡介】趙媛,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南京,210024)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跨學科研究是近年來科學方法討論的熱點之一,目前國際上比較有前景的新興學科大多具有跨學科性質,絕大多數的創新人才都具有跨學科的綜合素質。跨學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過超越以往分門別類的研究方式,實現對問題的整合性研究。我國的高中教育長期以來實行文理分科,造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人才培養難于融合的狀況,中國要出現一流的創新人才,沒有學科相互融合的創新教育理念是不行的。跨學科交融的思想在撬動課堂變革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整體性學習”是學生能力形成的關鍵性學習方式,其基礎就是知識的關聯,其價值在于幫助學生完整理解知識、記憶知識和靈活應用知識,它有助于學生探尋到知識的完整結構和面貌,解決現實復雜問題,并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整體性學習與機械式學習相對。機械式學習把每個學科當作一個盒子,如數學盒子、語文盒子、地理盒子等,在數學盒子里又套了代數、幾何等幾個小盒子,下面還有更小的如函數等盒子。在函數盒子里不可能找到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的痕跡。整體性學習則是把學生放在一個整體性的學習環境中,學習不是整理大大小小的“盒子”,而是編織一張知識聯系的網絡,通過一個個節點,把各學科知識聯結起來。
關于整體性學習對學生解決復雜問題方面的作用,心理學家N.R.梅爾做過一個的著名實驗。被測試人員被領入一間屋子,要求把兩條從天花板懸下來的長繩索系在一起,他們可以應用房間書桌上的包括老虎鉗等各種工具。由于繩子相隔較遠,直接系在一起難于辦到。大部分測試者面對工具束手無策,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工具除了修理裝配外還有什么用途。但有一個測試者成功了。他把鉗子綁在繩索的端頭,把繩索當成單擺,在兩個單擺相向擺動到最近點時抓住兩條繩子并系在了一起。這名成功完成實驗的測試者就是整體性學習的受益者。在整體性學習下,繩子不僅僅是繩子,也可能是單擺;老虎鉗不僅僅是一種修理工具,它也是具有金屬材質的重物。整體性學習就是讓學生能從多元的視角去看待一個問題、研究一個問題。
教師是幫助學生整體性學習的關鍵性力量。沒有教師的幫助,學生的整體性學習只是朦朧的、無意識的,他們獲得的各學科的孤立的知識不大可能綜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綜合性的思維。教師要在學生整體性學習中發揮好關鍵性力量,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教師需要有跨學科交融的意識。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在學生知識面日益廣闊多樣的情況下,中學教師不能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關心自己的學科,對其他學科的信息作“自動屏蔽”。中學教師應有“大教育觀”,充分了解各學科的最新研究狀態,各學科新型的教學方法,各學科的核心知識,并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科教學,形成初步的學科交融與合作意識。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跨學科的教研。
其次,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整體性學習進行針對性指導。一是提供多學科探究的機會和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自主學習,通過學生的自主感悟和消化,讓學生的零星所得變成有系統的知識結構。二是尋找跨學科的“大問題”和“小切點”,集中開展跨學科“聯席”教學。這里的大問題是指原始的未經過加工刪減的復雜問題,不屬于單一學科的范圍,如世界的熱點話題、中國的大型工程等。“小切點”指學生日常生活所見卻沒有深入思考的小細節、小現象。這些小切點可能蘊含著豐富的多學科知識。例如,“花香撲鼻”這一現象,蘊含著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多學科的知識和原理,同時也有著文學的意義。跨學科聯席教學下,多學科教師從不同側面對學生進行引領,讓學生既登高遠眺,俯瞰全貌,又洞察細節、關注內里,從而對問題和現象有了完整的了解,對所學學科內容的意義和價值有了更深的感悟。這是學生進行整體性學習的有力支撐。
最后,幫助學生搭建跨學科知識網絡。傳統課堂教師只關注和負責本學科的知識梳理和網絡建構,跨學科視閾下教師更要明確自己所擔任學科在學生整體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跨學科知識網絡的建立對學生整體性學習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