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翔
毛澤東國防大戰略和中國“兩彈一星”事業(上)
■ 張 翔
毛澤東同志以非凡的勇氣和遠見卓識的智慧,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堅定發展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我國戰略力量,打造出了能夠有效維護我國安全環境的強大國防力量。從而,為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安全保障。在毛澤東同志決策與領導下建立起來的強大國防及其“兩彈一星”事業,是留給我們國家與民族的偉大戰略遺產。
毛澤東同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新中國國防事業的開拓者。從新中國誕生時的艱難歲月起,來自強敵的戰爭威脅一直擺在中國人民面前。毛澤東同志以非凡的勇氣和遠見卓識的智慧,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堅定發展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我國戰略力量,打造出了能夠有效維護我國安全環境的強大國防力量。從而,為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安全保障。在毛澤東同志決策與領導下建立起來的強大國防及其“兩彈一星”事業,是留給我們國家與民族的偉大戰略遺產。

以毛澤東同志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取得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中華民族百年來被世界列強侵略和奴役的悲慘歷史,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新紀元。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戰略格局和國際政治經濟的版圖。
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推翻了那些仰仗西方列強勢力騎在中國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舊中國統治者,并徹底剝奪了它們的外國主子攫取中國人民財富的一切特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對新中國十分仇視。它們依托在二戰中快速增長起來的軍事、經濟實力,伙同周邊敵對國家和臺灣反共勢力,在政治上孤立中國,阻撓各國與我國交往,經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包圍中國。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戰爭威脅嚴峻地擺在中國人民面前,國家安全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國應對來自美國的大規模侵略戰爭,是當時無法回避的國家使命。


1.建立國際戰略同盟,拓展國家安全與發展空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戰略格局和人類社會的未來走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整體上得到削弱,被奴役國家和地區紛紛獨立。國際戰略格局在戰勝國的主導下,形成以美蘇為中心的兩大陣營對抗新態勢。
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在抗日戰爭的洗禮中迅速成長,并在戰后不久取得了中國的新政權。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自開始起即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得到社會主義蘇聯的有力支持。無論是意識形態的歷史淵源,還是從國際形勢和現實國家利益出發,中蘇建立緊密的國家關系,彼此都有著客觀的需求。毛澤東同志不失時機地抓住戰后兩大陣營對抗這一機遇,清醒并堅定地排除來自國內外的各種干擾,力主中蘇結成戰略同盟,并親力親為。新中國建立僅兩個月,國內、國際事務異常繁忙,毛澤東同志便親赴蘇聯談判,經兩個多月的努力,力促斯大林達成了兩國的戰略同盟。
中蘇戰略同盟的建立,明顯地增強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蘇聯的國家利益得到了大步的拓展。同時,該同盟的建立,對新中國亦帶來重大益處。它不僅較好地穩定了我建國初期的國家安全環境,也為國家建設(包括國防建設)拓寬了急需的國際援助和對外交流渠道。
與社會主義蘇聯建立牢固的國家同盟,這是毛澤東同志在建國初期成功采取的國家戰略。當時,毛澤東同志形象地將該戰略稱之為“一邊倒”。《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締結,增強了維護亞洲和平的力量。1950年4月10日,毛澤東在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第3次會議上講到此條約時說:“條約定下來比不定好。定下來,就有了依靠,可以放手做別的事。不然人家干我們,給我們增加困難?,F在把兩國的友誼在條約上固定下來,我們可以放手搞經濟建設。外交上也有利。為建設,也為外交,而外交也是為建設。我們是新起的國家,困難多,萬一有事,有個幫手,這樣可以減少戰爭的可能性。”
1956年9月毛澤東在接見阿爾巴尼亞代表團時非常坦率地說:“蘇聯給我國的援助是非常大的。蘇聯革命成功后遭十幾國干涉,而我國革命勝利的時候,帝國主義并未干涉我們,并不是怕我國人民,主要是有蘇聯存在,這對我們鼓勵很大。當時若無蘇聯存在,美國一定要來的。它不僅在臺灣,還要到大陸來。”
歷史證明,與蘇聯結盟,使我國一個時期的外部安全環境得以緩解。中蘇同盟的強大威懾力,以及我國強大的反侵略戰爭潛力,加之蘇聯繼美國之后掌握了核武器,使得“二戰”后不可一世的美國,在與中國發生大規模軍事對抗時,不敢入侵我本土,也未敢在朝鮮、越南等戰場上輕易使用核武器。從五十年代的國際核戰略格局上來看,是蘇聯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各國提供了核保護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國對我的核優勢。
2.抗美援朝戰爭與我國的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
共和國誕生僅一年,震驚世界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眾多優秀的中華兒女,在這場延續三年的艱苦戰爭中,以他們的浴血奮斗和犧牲,保衛了兄弟鄰邦的安全,捍衛了神州大地上剛剛誕生的人民共和國。
抗美援朝的勝利,是中國在近百年被凌辱的歷史上反抗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次偉大勝利,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保衛了中朝兩國的獨立和安全,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顯著地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對國家發展和維護世界和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言而喻,中蘇戰略同盟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供有力的支撐。同時,中國人民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堅定的社會主義盟友和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無疑大大增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緊密合作,贏得了社會主義國家以至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從此刻開始,新中國,一個曾遭受百年屈辱的東方大國,在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下,以不畏強敵的嶄新形象,昂首闊步地登上了國際斗爭的大舞臺!
3.抗美援朝戰爭與我軍的現代化
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發展史上一次重大的歷史跨越,對我軍的現代化進步及后續的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美援朝戰爭以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為對手,是我軍經歷的一場嚴酷的現代化戰爭。戰爭期間,我軍武器裝備由初期使用的抗日和解放戰爭中繳獲的“萬國牌”舊式裝備,到后期成建制地更新為蘇式新裝備,陸、海、空武器裝備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部隊的現代戰爭觀念和現代作戰方法有了重大改觀,體制編制發生重大改進,軍隊戰斗力得到了整體性的飛躍。這一切既為戰爭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又為五十年代中后期我軍的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戰爭的實踐大大加速了我軍現代化的轉型和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人民解放軍陸軍已成為舉世公認的最強大的陸軍之一,人民解放軍的空軍也成為僅次于美、蘇的世界第三大空軍。抗美援朝結束后,我軍在東南沿海地區與國民黨軍的幾次較量,我陸、海、空軍戰斗力和裝備所展現的全面優勢,就是明證。
4.國際戰略同盟與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
抗美援朝戰爭進一步鞏固了中蘇戰略同盟。戰爭期間及隨后的五十年代,蘇聯加大了對我國重工業和以其為依托的軍事工業的援助規模,派遣大批專家來華工作并積極培養中國的技術人員。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建設項目中,即有41個是國防工業項目。到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建成了包括兵器工業、航空工業、船舶工業、電子工業等一大批軍工骨干企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先后仿制飛機、坦克成功。并啟動導彈、原子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武器的研制,制定了國防科學技術工作的規劃綱要,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全面起步。
應該說,正是由于毛澤東同志在建國初期確立的國際戰略同盟,以及堅定的抗美援朝舉措,為拓展國家安全與國家發展空間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上,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得以在短短時間內建立起國家的工業化基礎,國防實力及工業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與國際上多數國家不得不先依托農業、輕工業的財富積累,再發展重工業,進而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傳統道路相比,這種迅猛的跨越發展模式,在世界經濟史和國家發展史中也是少見的。
——獨立自主大國的國防戰略之一
新中國初期,來自西方敵對勢力的戰爭威脅十分嚴峻,毛澤東同志極度關注國家的安全和國防建設。即使建立了國際戰略同盟,他仍將國家安全的基點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礎上。作為一位親歷長期大規模戰爭并取得勝利的統帥,毛澤東同志深諳“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的真諦。他將中國革命戰爭長期實踐中創立的“人民戰爭”思想,運用到了新中國的國防大戰略之中。
1.大辦民兵師、全民皆兵

為了應對帝國主義的威脅,毛澤東同志主張極積防御的戰略方針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指導原則。他強調,國防建設要動員、依靠全國人民。他深知,作為一個經濟落后的大國,抗擊和制止外敵侵略的“法寶”,是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依托我國疆土遼闊等大國優勢,開展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 他指示:“我們不但要有強大的正規軍,我們還要大辦民兵師。這樣,在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時候,就會使他寸步難行?!保ā督▏詠砻珴蓶|文稿》第7冊,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頁)依據毛澤東軍民一體的國防戰略方針,1958年,中央軍委提出,在全國大辦民兵師,實行全民皆兵。1962年6月,毛澤東要求民兵工作要做到“組織落實、政治落實、軍事落實”。這些重大決策和舉措極大地增強了國家的反侵略戰爭能力。
正如二戰名將蒙哥馬利元帥訪華后所說:“我要告誡我的同行,誰打中國,進得去出不來!”他的這一切身感受,正體現了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威懾力。即讓對手明白,對中國的戰爭是“打不起”的。由此有效地抑制強敵對我的軍事冒險,推遲以至制止戰爭。繼而,為進一步建設強國爭得寶貴的時間。


2.大搞三線建設,“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后方不行”
三線建設,是在世界進入核時代之時,毛澤東同志將人民戰爭思想運用于國家戰略層面的重大舉措。其戰略意圖是,擴展國家戰略縱深,營造戰略大后方,增強反侵略戰爭的潛能,有效應對強敵對我的核武器優勢。三線建設是我國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葉的一場以戰備為中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歷時15年左右,國家共投入2052億資金和近千萬人力,在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各省腹地,建設起了近2000多家大中型企業,以及科研和基礎設施,其規??胺Q新中國成立以來空前的壯舉。(陳東林:《評價毛澤東三線建設決策的三個新視角》)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國際形勢出現了重大變化,斯大林逝世和蘇共內外政策的變化,使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矛盾升溫;新型核武器毀滅力的迅猛提升,將世界籠罩在恐怖的核戰爭陰影下,世界被帶進了以蘇美核軍備競爭為主導的冷戰時期。
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標志著核大國之間的熱戰受到相應制約,人類戰爭形態正發生著重大變化。在蘇聯領導人眼中,以人力、兵力為主要戰斗力的中國軍事力量已不值一提。(注《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兩條路線——五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 》:赫魯曉夫有一句著名的話:民兵,對于有現代化武器的我們來說,這不是軍隊,這是一堆肉。)由此促使蘇聯領導人更多地尋求更加符合本國利益的國際政治、軍事較量方式,在核軍備競賽、地區勢力范圍劃分等方面,同勁敵美國展開爭奪,以及公開或秘密的交易,而將原盟國的利益置于次要的位置。
我國的國家利益和安全環境由此受到嚴重損害,中蘇同盟逐步變得名存實亡。到六十年代后期,蘇聯的政策,由傳統的大國沙文主義發展到社會帝國主義,中蘇關系由兩黨分歧演變成兩國的軍事對抗。
中蘇矛盾的加劇,加之美國對越南的侵略戰爭不斷升級,中國安全環境急劇惡化。從現已解密的美國檔案證實,1964 年美國制定了對中國核武器基地實施突然襲擊的計劃和具體方案。針對當時嚴峻的安全形勢,毛澤東同志作出了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他指出,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后方不行。要在大西南和大西北搞三線工業基地的建設,這是全國的戰略后方。一、二線各省要有自己的小三線戰略后方。在這一指導思想下, 我國從上到下開展了全面備戰。建立鞏固的戰略后方成為當時的緊迫任務。
1969年3月,中蘇邊境發生嚴重武裝沖突,蘇聯隨后向中國發出了核戰爭威脅。在嚴峻的戰爭形勢面前,三線建設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經過大規模的三線建設,在中國的戰略后方建成了一大批機械、能源、原材料等重點企業和基地。建成了一批重要鐵路、公路,建成了比較完整配套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電子工業基地、戰略核武器科研生產基地、航空工業基地。這一切,成為了我國雄厚的戰略后方生產基礎。
與此同時,為鞏固持久的防御能力,全國掀起人防工程建設高潮,在重點城市和地區,構筑了大量打防結合的人民防空工程。1972年毛澤東同志關于“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國防戰略。
增強自己的反侵略戰爭潛力,讓侵略者“打不起”,從而抑制強敵對我國的軍事冒險。這是一個經濟落后的大國維持國家和平與自主發展,并爭得時間壯大實力的成功戰略。
近些年來,社會上出現一些否定六七十年代戰備建設的議論,他們從隨后戰爭并未爆發的事實認為,當時中央對戰爭形勢的估計過于嚴重了。因此,當時的舉國戰備及相關的國防、外交政策也是錯誤的。我們認為,如能認真、客觀地研究那個時期的真實歷史(包括當年的敵國現已披露的檔案),這些議論顯然是輕率和不負責任的。歷史的真相是,正是因為我們作了充分的戰爭準備,才使敵人不敢貿然入侵。如果再對照海灣戰爭以來,世界無核及核萌芽國被核大國肢解的慘痛教訓,就不難明白毛澤東國防大戰略及其一系列舉措,對捍衛我國主權、維護國家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嘆服毛澤東同志深邃的戰略眼光。


張翔,張愛萍之子,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第二炮兵部隊)原副司令員(中將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兩彈一星”歷史研究分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