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相貴, 傅水根, 張科研, 劉浩宇, 王帥帥, 王海霞, 蔣慶華
(1.欽州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2.清華大學,北京 100062)
?
·實習與實訓·
基于金工實習教學改革的微課制作研究與實踐
韋相貴1, 傅水根2, 張科研1, 劉浩宇1, 王帥帥1, 王海霞1, 蔣慶華1
(1.欽州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2.清華大學,北京 100062)

根據目前金工實習教學“內容多,時間少”的現狀,結合“微”時代下金工實習教學改革實際,從知識點的選取、命題、教學設計、素材搜集與制作、編輯錄制等微課制作關鍵環節進行研究,提出將金工實習理論教學或實習、實訓教學中的知識點制作成微課進行輔助教學的方法,使高深的理論變簡單、簡單的問題變有趣,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為金工實習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參考。
微課; 金工實習; 微課制作; 教學改革
教學內容和體系的改革歷來被認為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人們往往要花較大的力量去解決,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則可能由于投入的不足而變得跟不上形勢。我們若能逐步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就可能做到既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又便于學生吸收掌握[1]。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社交媒體以及開放教育資源的蓬勃發展,“微”教學模式逐漸在全球范圍興起[2]。人們的閱讀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微課是現代社會下一種可移動的、以微視頻方式介紹某個知識點的片段化、碎片化的重要教學資源。微課以其易獲得、時間短、內容精、模塊化、情景化等特點滿足了廣大用戶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需求[3]。如何有效制作微課助推金工實習教學改革,很值得我們研究。本文將從知識點的選取、命題、教學設計、素材搜集、編輯錄制等各環節對金工實習微課的制作進行探討。
微課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內容的“點”狀、碎片化[4],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5],并對其進行講述或演示。如何選取知識點,是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就知識點而言,其內容是很廣泛的,可以是教學環節中的重點、難點、疑點,也可以是實踐教學中的安全知識、專題、實驗活動、實訓項目介紹;可以是知識解讀、問題探討、要點歸納,也可以是方法傳授、教學經驗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展示。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具體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分析,充分挖掘其中的重要知識點作為制作微課的知識點。
圍繞著機械制造的金工實習內容很多、很雜,常規的實習內容就有車工、銑工、刨工、磨工、鉆削、鏜削、鉗工、鑄造、鍛壓、焊接、鈑金等10多個工種,每個工種又有許多項目,僅焊接就有電弧焊、氬弧焊、氣焊、超聲波焊……等數十種不同的焊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還不斷有先進制造工程技術滲透進來,如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機器人、消失模鑄造、真空鑄造、快速成型、虛擬制造、虛擬仿真等,致使金工實習的內容越來越豐富。這就為金工實習微課制作提供了大量可選知識點素材。從這些內容不難看出,金工實習與其他課程最大的不同就是其雜、多、廣、邏輯性差的特點(當然,無論如何“雜、多、廣、邏輯性差”,金工實習都是以制造工藝為主線的。將這些涉及面很廣、看似零碎的工藝知識點關聯起來,這就是制造中的工藝規律。通過與制造工藝主線的聯系,最后形成生產中所需要的工藝能力。如果我們不抓住這條主線,如果我們在思想認識的深層次,真正認為這些知識點很零碎,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認為沒有意思。所謂提綱挈領,其中的“綱”和“領”就是制造工藝規律。諸多的知識點,正是建構制造工藝的基礎)。各章節之間缺乏必然的內在聯系、缺乏前后關系,可以先學前面的內容,也可以先學后面的章節。正好利用微課片段化、碎片化的特點制成各種微課。如“電弧焊”部分的內容就有很多可制作微課的知識點:電弧焊原理、焊接參數的選擇、橫焊(立焊、平焊、仰焊)技巧、管焊(管板焊、管管焊)焊接要領、法蘭盤的焊接、焊接缺陷分析、運條方法……
知識點的選取要注意應盡量“小而精”,并具備一定的獨立性、示范性、代表性,應針對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問題,應是某個具體知識的“點”,而不是抽象、寬泛的“面”。如“5分鐘看懂車床銘牌”就只是針對如何看懂“車床銘牌”這個“點”而制作的微課。
如何給微課命題是微課制作中的關鍵問題。一個好的微課首先要有一個好的題目,要遵循“重難點或關鍵點要突出、名字要響亮、要有吸引力”的原則進行命題。
第一,要避免選題太大、重點不突出、缺乏個性、沒有針對性。如“金工實習緒論”這樣的微課題目一般情況不用,因為顯得過大。但如果是作為金工實習微課系列中第一個介紹金工實習內容的微課,在這種特殊情況下還是可以的。
第二,可根據所要講述的知識點,結合學生們比較感興趣的、喜聞樂見的新聞事件及熱點問題擬定題目,能一下就抓住學生的眼球。如要講述鍛造的意義,因飛機70%的重要零部件都是鍛件,鍛造的質量對飛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學生大多對飛機都比較感興趣,用“馬航MH370引發的思考”作為微課題目引入話題,定會有很好的吸引力。
第三,可選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似懂非懂的、又很容易產生共鳴的問題作為微課的題目,如“如何區分熟鐵、生鐵和鋼”、“5 min看懂車床銘牌”、“焊條電弧焊的原理”。這樣的題目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想去看看的強烈欲望。
第四,大多情況下,微課是直接用知識點或重、難點作為題目,如“車刀的種類及其選擇”、“車削臺階軸”、“切削用量的選擇”、“鏨口榔頭的制作”、“法蘭盤的加工分析”、“回火的原因及其處理”。學生一看題目,就知道哪些是自己不懂的,哪些是必須要了解的,便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學習。
盡管微課的內容很少、時間很短,有的甚至只有幾分鐘時間。但微課仍然是結構完整、相對獨立的一個教學課例,也和傳統的課堂教學一樣具備一些基本教學要素,如教案、課件、習題、教學反思。所以,微課在選定題目后,就要對其進行講授、演算、分析、推理、答疑等教學環節的設計,明確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做好資源準備,確定教學過程和錄制方式,重在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并制定微課教學設計方案,如“車削用量的選擇”微課教學設計方案(表1)。微課要體現短小、精采、特色。
(1) 明確教學目標。在完成設定教學目標的同時,能夠有效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特別是實踐類課程,要起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如學生通過“車削用量的選擇”微課學習,就能較好掌握“選擇車削用量”這一實際問題。

表1 “車削用量的選擇”微課教學方案
(2) 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要盡可能做到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精彩有趣、啟發引導性強,要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案要圍繞所選主題進行設計,要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習題設計要有針對性,努力做到設計合理、難度適中;課件設計要形象直觀、層次分明、簡單明了,正確選擇使用各種教學媒體,力爭有較好的教學輔助效果。教學過程的設計要突破傳統的模式,實現由“一般性的教→學”到“技術支持的學→教”的轉變,推動學生向自主學習方式的轉變。如“車削用量的選擇”微課,學生不需走進教室,就能進行“車削用量”的自主學習,還可以相互間進行討論,有不明白的,再請教老師。
(3) 有教學特色。結合教學內容力爭教學形式新穎,兼顧趣味性和啟發性,如采用問題引導的教學方法。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材料,技術再高明的廚師也做不出美味佳肴。同樣,沒有素材,任何一位教師也不可能做出一個好微課。要制作一個好的微課,必須充分搜集或制作各種可能有用的微課素材。同時,要注意所選素材必須嚴謹充實,無科學性錯誤,能理論聯系實際,并盡可能與社會和學科發展同步,使學生在金工實習的過程中了解最新的制造技術[6]。
(1) 文字、圖片材料的搜集。要搜集大量諸如實習、實訓操作或設備等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字、圖片,供制作時選用。文字及圖片的搜集應緊扣主題,應能更準確、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
(2) 視頻的搜集或拍攝。視頻資料的合理運用,可以使內容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可展現無法實際操作的內容,如一些先進制造生產過程。特別是金工實習這樣的實踐、實訓類課程,采用教學視頻可增強現場氛圍和真實感,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5分鐘讀懂車床銘牌”,拍攝實際工件的分析及操作,銘牌上數字對應的車床掛輪及手柄調節操作進行特寫拍攝,能較好地說明他們之間的對應關系,讓人很快明白如何通過銘牌進行操作調節。
(3) 動畫的搜集或制作。微課中合理使用動畫效果,可使課件的觀賞性增加,并有助于對內容的理解。好的微課要結合教學內容制作一些必要的動畫。如“焊條電弧焊的原理”,要講清“氣體電離”、“氣體放電現象”、“什么叫電弧”等問題,僅靠文字、圖片或視頻都難以做到,最佳選擇便是動畫。但動畫必須與內容貼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微課與其他教學資源最大不同就是其“短、小、精、悍”的特點,即時間短、容量小、內容精、針對性強、有吸引力。要制作一個好的微課,就必須了解一些影響微課質量的重要因素,如:受眾是否明確、知識點是否詳細準確、語言是否通俗易懂、PPT是否有視覺美感、視頻畫質是否清晰、音樂是否配合好、時間是否太長……等等。否則,制作出來的微課就可能重點不突出、思路不清、雜亂無序、沒有個性、缺乏針對性、片頭或導入太長、學生不感興趣。只有對各種素材進行認真的、合理的、有效的編輯制作,才能制作出一個短小精悍的、學生喜愛的好微課。國外學者還指出了在微課程錄制時需要注意一些細節[7]。
(1) 要掌握必要的制作技巧。微課特點之一就是時間短,有的只有幾分鐘。因此,必須對搜集到的各種圖片、文字材料進行處理,反復斟酌,使文字、圖片、背景及背景音樂的使用相得益彰,突出主題。文字要注意字體、字號、顏色及字數,盡可能做到少而精,言簡意賅,準確無誤,并能突出重點和難點;圖片要與主題相符,注意統一性、整潔性,圖版率在50%~90%;背景應盡可能前后一致或基本一致,淡雅為主,多為純白底黑字或黑底白字,顏色不能太多,避免背景對主題的干擾,影響視覺效果;背景音樂應視內容選用歡快、緩慢或清新淡雅的,要注意與主題相符,不能濫用。
(2) 要掌握一定的動畫、視頻編輯技術。動畫和視頻的合理使用,會起到很好的教學輔助效果。但微課時間有限,視頻的使用不能過多,否則會沖淡主題。如微課“金工實習緒論”的制作,就要有豐富的視頻素材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如飛機、汽車生產制造裝配視頻,鑄造、鍛造加工、先進制造視頻,學生參加相關大賽或實習的視頻,使學生通過這些視頻很快了解到金工實習的基本內容,并激起想馬上實習的沖動。如果不對大量的視頻資料進行合理的編輯處理,是不可能做好微課的。
(3) 要注意錄制中的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教師的語言表達要規范、清晰、富有感染力,要注意抑、揚、頓、挫,切忌從頭到尾都一個聲調、沒有高低聲、沒有快慢。如教師出鏡,則需注意自己的儀表儀態、行為舉止,有時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有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儀表得當,教態自然,能展現良好的教學風貌和個人魅力。
(4) 要結合實際選擇恰當的“微課”制作方法。可以用手機、數碼相機、DV攝像機、視頻攝像等一切具有攝錄功能的設備,以“白板、黑板、白紙、課堂、游戲活動、表演”等各種展現微課教學過程形式中的一種或幾種形式進行拍攝;也可以用安裝在計算機中的Camtasia Studio、Snagit錄屏軟件或屏幕錄像專家,以PPT、word、畫圖工具軟件、手寫板輸入軟件等呈現教學過程形式中的一種或幾種方式進行錄制。
(5) 錄制完畢,要對錄制視頻進行簡單的后期制作和必要的編輯、美化。金工實習微課的制作,在色調和背景方面應考慮這門課的特點,盡可能使其具有“金屬味”。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微課片頭的在設計上要考慮能引人入勝。如錄制時所用的格式不是flv格式,錄制后盡可能用“格式工廠”將文件轉換成flv格式,以減小容量,便于在線或下載觀看或閱讀。
傳統的教學資源大多是以課時(包括單元和章節)為單位開發,資源過大過長,資源主題和特色不夠突出,使用不方便。教師與學生使用頻率最高、需求程度最大的是能直接解決教與學實際問題的資源類型[8]。微課以其“短、小、精、悍”及移動性、碎片化的特點,越來越受到學生們的喜愛,可以自由靈活地學習,可以充分利用零星的時間。我們2014年制作提交的兩個微課參賽作品“金工實習緒論”和“如何區分熟鐵、生鐵和鋼”,在第十四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微課組比賽中均獲得了三等獎,點擊率均超過2萬人次,獲得組委會頒發的“最佳人氣獎”(獲此將項的僅為參賽作品的5%)。這也說明學生對“如何區分熟鐵、生鐵和鋼”這樣一些話題的喜歡和關注。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的靈活運用,可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9]。微課程已得到教育界的廣泛重視[10]。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資源形式,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輔助環境[11]。要制作一個好的微課,教師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為了能做出更多好的微課作品,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學校應出臺相關政策,從物質和精神上給予更多的支持,支持教師制作微課,鼓勵教師參加各種比賽。目前,關于微課的比賽有全國范圍的比賽,也有省級范圍的比賽,各高校也在校內開展相關比賽,如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微課組)、廣西高校教育教學軟件應用大賽(微課組)。制作微課當然不是為了參加比賽,最主要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優勢及網絡功能開展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但是,比賽卻能給教師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和學習的平臺,有利于提高微課的制作質量,有利于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要求,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
在我國工程實踐教學基地的規模和教學內涵大為拓展的同時,實習時間卻在不斷緊縮,在實踐教學時間緊縮而工業實踐難以到位的情況下,要實現各種實踐教學改革,難度非常之大[12]。隨著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微浪潮的興起,人們的閱讀以及學習生活的習慣逐漸在微化[13]。金工實習內容很多,但時間卻很有限。用現代教育技術將金工實習理論教學或實習、實訓教學中的知識點、工件加工、加工方法和注意事項制作成微課進行輔助教學,將高深的理論變簡單、將簡單的問題變有趣,可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14],可大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如今,“互聯網+”戰略上升至國家層面[15]。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讓學生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對實習內容進行自學,便可減少教師用于講課的時間,從而相對增加學生動手實習的機會,必將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提高金工實習的教學質量,有利于技能人才的培養。
[1] 傅水根,張學政.金工課程改革應處理好五個關系[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8(3):25-27.
[2]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3] 黃建軍,郭紹青.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3(5):31-35.
[4] 王 琦,余勝泉.從學習元看微課評價的設計[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22-25.
[5] 易蘭英. 微課制作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 軟件導刊,2014(8):191-192.
[6] 孔曉玲,尹成龍,王 睿,等. 多媒體技術在金工實習中的應用[J]. 高等農業教育, 2007(12): 62-64.
[7] Liu X, Wang L.The analysis on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college microlecture[J].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2013,3(6): 65-70.
[8]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9] 侯艷君,張太萍,郝用興. “大工程觀”下《金屬工藝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 教育研究,2011(7):527-528.
[10] 張 生,王麗麗,蘇 梅,等.微課程設計要素探討[J]. 中國電化教育,2014(9):72-77.
[11] 何曉萍,蔣 鑫. 微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探討[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9):43-46527-528.
[12] 傅水根.我國高等工程實踐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1-4.
[13] 張志宏.微 課,一種新型的學習資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7):50-51.
[14] 袁 玥.關于微型課題研究的實踐與思考[J]. 江蘇教育,2007(21):124-126.
[15] 管吳澄.“互聯網+”時代來了![EB/OL].http://biz.zjol.com.cn/ system/2015/03/05/020537436.shtml.2015-3-5.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Micro-class mMaking in Metalworking Internship Teaching Reform
WEIXiang-gui1,FUShui-gen2,ZHANGKe-yan1,LIUHao-yu1,WANGShuai-shuai1,WANGHai-xia1,JIANGQing-hua1
(1. Qinzhou University, Qinzhou 535000, China; 2.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2,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more contents and less time” in metalworking internship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of metalworking internship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micro” era,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key of micro-class production from selection of knowledge, proposition, teaching design, material collection, making, editing and recording. It proposes a supplementary teaching method that makes micro-classes for the key points in metalwork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e micro-classes make the esoteric theory simple, simple questions interesting. 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n metalworking internship.
micro-classes; metalworking internship; micro-class making; teaching reform
2015-03-12
教育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工程訓練教學指導委員會2014教育科學研究立項項目(JJ-GX-jy201436、JJ-GX-jy201402);廣西自治區教改項目(2015JGA363);欽州學院教改項目(2014XJJG-C16、QZXYKJ2014-A03、QZXYKJ2014-D11、QZXYKJ2014-D12)
韋相貴(1967-),男,廣西桂平人,學士,副教授,工程訓練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工程訓練和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Tel.: 15878943616;E-mail: wxg101@163.com
TG 45;G 642.4
A
1006-7167(2016)03-02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