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蕾
歐陽老師是人社部高級私人心理顧問,并兼任珠海心理咨詢師協會理事長。在其多年為不少家庭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大部分人的心理問題,都和童年成長經歷有關。他因此決心致力推動父母學習成長,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不要讓父母在無知無畏中,給孩子造成傷害,留下終生的遺憾。 歐陽老師強調:“在安全的范圍內,讓孩子充分體驗這個世界。”
孩子的行為問題不要僅僅看表象
歐陽老師認為,孩子呈現出很多行為問題如拖拉,叛逆,注意力不集中,暴力,自我等等,不要僅僅從行為方面去解讀,甚至去解決。就像一顆樹的葉子黃了,把葉子剪掉,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要解決孩子的問題,也是要從根本去解決。
父母應從心理營養層面去深層次補充,孩子們通過充分地吸收足夠的心理營養,一段時間以后,許多孩子都開始健康茁壯地成長。“更有甚者,我們會發現,孩子身上許多的問題,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都是父母問題的呈現。當父母開始有意識地去修正自己的一些行為習慣的時候,非常驚奇地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也消失了!所以,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父母前進1%,孩子前進99%!”歐陽老師說。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什么是原生家庭呢?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第一個家就是原生家庭。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讓我們形成價值觀,讓我們形成認知,讓我們有一些固定的行為習慣,甚至一些傳承。這當中,父母脾氣暴躁,孩子通常也會跟著脾氣暴躁,父母善良勤勞,孩子通常也不會差到哪去。這個我們稱之為家族氣場。
而作為父母請你一定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你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家庭幸福。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不愿意改變的借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來自于小時候充分的體驗,對事物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數,特別是小時候和母親的安全分離,從共生到獨立的過程,能夠平穩地渡過,來自重要家人對孩子的肯定。安全感缺失的人,第一會導致情緒不穩定(易怒,易笑,愛發脾氣,給人不可行,難以被委以重任,甚至有反社會特質),第二喜歡控制,導致人際關系不好,因為內心深深的恐懼,難以信任他人,身邊留不住比自己更加優秀的人才,對于伴侶或孩子,喜歡控制,要知道一切方可放心,第三會導致許多的偏差行為,偏離正常軌道的行為,比如離家出走,網癮,自暴自棄等。所以,如果這些行為層面的問題,僅僅從行為層面去解決,往往會帶來行為與行為的沖突,甚至引發新的問題。要解決安全感帶來的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先獲得安全感。
父母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孩子
筆者在活動現場了解到,當天的來賓不僅有社會的各界人士,當中更有一位未婚女士。帶著好奇,筆者邀請了從事教育行業的郝女士談談未婚的她為何也會選擇來聽此類親子課堂。
原來,郝女士認為,和自己的學生相處的過程猶如父母和兒女的相處,而且她意識到親子教育并不是僅僅停留在和孩子之間的表面關系,而是涉及到更深層次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我的教學過程中,遇到不少成績優異,但是性格有缺陷的學生。這一類學生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孩子是原生家庭的復印件,父母關系如何,會直接投射到孩子和身邊人的關系上,畢竟孩子的教育其實是學校教育加上家庭教育。當孩子成長在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中,他的性格相應地會更全面發展。”郝老師希望通過類似的親子課程,做到知己知彼,對于各方面的人際關系有更深入的了解,再逐漸改善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父母要學習如何和孩子更好相處
家有16歲女兒的李女士直言:“課程對我幫助很大。”在女兒剛踏入青春期的時候,出現了不少的問題,直接影響到母女之間的感情,成績更是落后不少。“當時她住校,但回到家后就把自己關在房間,想讓她出來說幾句,結果都是吵架收場,我以為是孩子到了叛逆期,也毫無應對方法。機緣巧合之下,我接觸到了兒童心理課程,經過學習后我才意識到,原來和女兒關系惡化的主因在我身上。”說到這里,李女士也是深有感觸,“一開始我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他,后來我聽取老師的意見,以互動的形式,用朋友的語氣和她交流,漸漸地她也愿意和我打開心扉。看著她每天都有笑容,成績也慢慢提升了,心里別提多高興。”
同時,李女士相信自己家庭的問題也是普遍存在于大眾的家庭當中,因此父母抽時間學習如何更好地經營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其重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所有關系的本質,從中關系到個人成長,性格形成,人生經營各方面。我不止一次慶幸自己學習了相關課程,讓我和孩子的關系進一步親密了,也讓我們的家庭更和諧了。”
(摘自《珠江晚報》2016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