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武熙童++++廖嫻
摘 要: 針對大學生創業熱潮,深入探討創業教育與勤工助學相結合的可行路徑。通過應用層次分析法找出創業視角下完善大學生勤工助學體系的創新功能準則和引導策略方案,并圍繞提出的創新人才供應鏈集成管理平臺對相關的四方主體分別給予建議,為高校勤工助學工作更好地服務于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 層次分析法 創新 創業 勤工助學
1.引言
近年來,高校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勤工助學是我國多元化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中唯一的一個非直接給予型的資助。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校學費逐年遞增,加之各地區(省、市)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各高校勤工助學工作中一些潛在問題逐漸凸顯。尤其在面對我國高等教育日趨大眾化、大學生就業嚴峻、創業已逐漸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種新趨勢的情形下,如何讓勤工助學成為第二課堂、怎樣引導大學生通過勤工助學經歷改變“眼高手低”的不良就業心態、如何能夠利用勤工助學來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技能等,這些均是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擬從創業視角探討高校勤工助學所應具備的新型功能及其引導策略。首先綜合考慮在校大學生心理特征因素,選定資助性、育人性、經濟性和維護性四個因素,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創業視角下勤工助學工作體系的結構分析框架;然后從整個人才輸送供應鏈所涉的高校、學生、政府和企業四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實施建議。研究結論不僅為完善高校資助管理體系提供參考建議,還有利于豐富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實踐。
2.勤工助學與創業教育相關研究
(1)國外研究
國外不少高等院校都注重發揮勤工助學在創業教育中的作用,如美國、加拿大、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勤工助學政策均值得借鑒。美國提倡“混合資助模式”,把對貧困學生的資助與國家人才需求相結合,采用科學的方法確定資助對象和資助額度,尤其重視加強社區和學校間的聯系,鼓勵各社區為學校提供豐富的勤工助學崗位[1]。英國將大學的收費標準劃分為依賴家長和獨立生活兩類,特別針對大學生創業熱情專設了大學生創業機構,并將助學貸款向大學生創業者給予一定傾斜[2]。德國則構建了較完備的創業教育組織管理機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及大學生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注重對大學生在就業創業方面進行資助和指導,使基于勤工助學的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活動高效進行。
從國外高校勤工助學的工作經驗中,可總結出一個成功的勤工助學體系具備三個特點:①資助形式多樣,資助政策靈活;②設立專門機構實施管理,完善資助信用體系,構建合理的獎罰機制;③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對學生創業的扶持。
(2)國內研究
關于高校勤工助學的理論探討,在國內也獲得眾多學者的青睞,楊紅波和林西平[3]認為大學生勤工助學具有經濟活動的內涵,即在使學生獲得或改善學習條件的基礎上,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以獲得長遠意義上的經濟效益。姚圣梅指出我國學生勤工助學的發展進入到濟困與成才相結合的社會實踐階段[4]。孫秀麗和夏春雨指出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創業者僅把創業看作一種嘗試是由于經驗不足或受環境因素阻礙導致缺乏長期規劃,并討論實現校園創業和社會創業的對接策略[5]。郝菲菲提出高校在幫助經濟困難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同時,還應進一步挖掘其育人性,尤其應拓展勤工助學在輔助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的新功能[6]。
從國內外相關研究結論,高校不應僅僅對貧困大學生進行物質上的資助,還需強調勤工助學對于大學生創業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面對當前創業熱潮,如何聯系當代大學生具體的創業需求和心理特征,尋找創業教育與勤工助學相結合的可行路徑需要深入思考。
3.創業視角下勤工助學功能及其引導策略的層次分析結構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新型大學生勤工助學體系的構建需要注意以下幾個關鍵點:(1)要完善勤工助學績效考核制度,健全勤工助學評價與反饋監督機制,以達到對高校勤工助學崗位設置、管理水平、助學育人等全方位檢查評價的目的。(2)要立足當下創業形勢,結合校內外市場需求,拓寬勤工助學的崗位來源及資助款項來源,多增加一些“技能型”或“管理型”勤工助學崗位來替代過去純體力型勞動,從而推動勤工助學載體平臺的創新。(3)要構建具有勤工助學功能的創業教育組織管理機構與課程體系,注重對具有不同需求特征的貧困大學生提供機動靈活的創業指導與心理教育,真正實現勤工助學與創業教育的相互融合和促進。
面對我國高校勤工助學體系中部分功能缺失及實施策略不健全的現狀,綜合考慮以上幾個關鍵要點,本文構建一個創業視角下勤工助學體系的層次分析結構,以討論為實現具有創新創業功能的勤工助學體系需要采取哪些引導策略。由于勤工助學體系中各影響因素和判斷準則大多難以量化,單純依靠決策者的邏輯判斷來評價體系方案的優劣又有失客觀性,故而選擇層次分析法實施輔助決策,能夠為準確定位創業視角下勤工助學所應具備的功能及其引導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對勤工助學體系特征屬性的分析,本文將創業視角下勤工助學體系所應具備的功能分為四類:資助性、育人性、經濟性和維護性。并且基于這些屬性提出五種引導策略方案:開設并完善創業教育課程;校企合作,增設創業類助學崗位;建立健全勤工助學考核機制;構建勤工助學反饋監督機制;設立專門創業教育組織管理機構。如此,便形成如圖1所示的創業視角下勤工助學體系的三層結構:Z為總目標層,建立一個順應創業需求的有效勤工助學體系;中間A■,A■,是方案層的五個引導策略。
最終計算出方案層對目標層的組合權重向量w[3]=(0.1801,0.3563,0.1346,0.1346,0.1943)。根據此例計算過程及結果分析顯示:(1)w[1]表明屬性層中資助性與育人性所占權重最大,其次是維護性,相對來說,經濟性在四種屬性中所占權重比較小。換句話說,此例數據說明在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的勤工助學體系構建中,資助性與育人性兩個屬性有較強的重要性,維護性占其次,經濟性屬性對整個體系的影響較小。(2)w[3]表明面對實施引導策略的方案層,校企合作以增設創業類助學崗位可作為重點考慮方案,其他策略選擇依次為健全創業教育組織管理機構、開設并完善創業教育課程、構建勤工助學反饋監督機制、建立健全勤工助學考核機制。
4.創業視角下勤工助學體系構建的建議
從上述運用層次分析法演繹如何構造具有創新功能的勤工助學體系及怎樣選擇引導策略可看出,創業視角下的勤工助學教育體系是復雜系統工程中的一個必要子系統,它并非游離于原有教育體系之外,而是與原有教育完美融合進而提升整個高等教育水平的創新型教育模式之一。在構建勤工助學體系過程中,基于四大功能屬性和五類引導策略方案,應倡導所涉主體——高校、學生、政府和企業協同合作,共同推動創新人才輸送供應鏈集成管理平臺的順利運轉(見圖2)。
(1)高校方面
高校在人才供應鏈中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僅因其身兼培養人才、輸送人才、共享市場需求信息等多方面職能,而且與學生、政府和企業均緊密關聯。①在培養人才方面,一則高校可嘗試聘請在人才教育和企業管理方面均有出色表現的“雙師型”人員充實教師隊伍,這些優秀教師的職責是搭建高校、學生和身為需求市場的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是開設并完善創業教育課程的主要師資力量;二則高校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機制,例如對學生可開辟創業實踐折抵少量學分的綠色通道,對教師可提出指導創新創業實踐折抵部分工作量等政策。②在面向市場輸送人才時,高校需關注學生的求職表現,以及學生進入人才需求市場、參與工作后所面臨的問題等,隨時進行教育成果的監督和反饋,以便在后續人才輸送循環中更好地自我改進和提高效率。③所謂共享信息,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和企業在人才需求過程中擔當信息和資金提供者的角色,高校需實時關注政府政策和企業市場需求,將搜集的多方動向匯總反饋給創新人才輸送供應鏈集成管理平臺,以做出正確且有前瞻性的決策。另一方面是高校與企業之間、各高校之間均要加強分工合作,根據學校自身特色及能力,各自明確在創新人才輸送供應鏈中的職能,量體裁衣式地共同進行創新教育研發,在實現勤工助學創業教育功能的各類實踐中形成校企之間、校校之間長期穩定的合作。
(2)學生方面
借鑒文獻[8]的觀點,筆者也贊成作為勤工助學資助的對象學生而言,可以通過三個循序漸進的階段因人而異地分為普遍勤工助學類、實踐行動類和創業發展類三類不同的群體[8]。學生自身可從提高自我認知的層面,通過積極參與創業教育課程、努力嘗試各創業類勤工助學崗位,全面激發自我創新能力和未來企業家潛能。具體來說,可以從心理素質、行為技能、社會活動能力等發面予以提升,充分體現勤工助學體系的育人性。①筆者設計問卷調查結合走訪反饋發現,70%以上因家庭貧困而參與勤工助學的學生,都有輕微的抑郁傾向和自卑心理,這是阻礙大學生走向創新創業的關鍵潛在因素。因此,學生通過選修創業心理指導課程來培養健康自信的心態很有必要。②學生通過勤工助學崗位的實踐,不僅要培養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約束和自我教育的良好行為規范,而且要注意積累相關職業和創新創業的技能。③學生在勤工助學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社會活動能力的鍛煉,包括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決策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和責任心等。
(3)政府方面
①政府方面的力量一方面體現在資助性和經濟性的功能上。可參考美國政府實行的策略,在全國范圍推行“聯邦勤工助學計劃”:由聯邦政府提供勤工助學基金用以支付學生的工資(其中70%~75%的薪水由美國聯邦政府提供,剩余酬勞由各用人企業單位支付),并授權納入該計劃的高校實施具體的基金管理運作[1]。可倡導我國政府在全國范圍設立統一的勤工助學基金,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基金進行調配并出臺相應管理辦法。根據各高校參加勤工助學學生人數、崗位數量、創業教育經費預算等因素,確定勤工助學基金調撥的金額,完善創業視角下勤工助學基金管理制度,避免不合理的浪費,降低成本,在完成資助性的同時實現經濟性指標。②政府在推動高校與企業加強合作方面應承擔主導力量,出臺科學合理的政策鼓勵高校尋找與適合自身特長的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形成企業為高校提供創業類勤工助學崗位、高校為企業提供就業人才服務的良性互動局面。③從健全考核和反饋監督機制層面來講,政府仍需發揮應有的作用。例如,可對受資助創業項目的經濟效益實施周期性檢查,可對勤工助學創業實踐成績突出的高校予以政策上的傾斜,加大扶持力度,以增強創業功能勤工助學體系的可實施性,使其進入良性循環。
(4)企業方面
企業力量主要體現在崗位、資助的供給和培訓等方面。①企業應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增設創業類勤工助學崗位,推動產學研一體化進程。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共同建立模擬創業園,即為學生提供虛擬智能化的創業園,選擇學生擔任園區管理員,通過智能模擬平臺,進行創業前期準備及模擬運營;再如協作研發網上店鋪的運營模式,即企業負責網店的開設和維護,由參與勤工助學的大學生從事網店經營管理,盈利按一定比例返給學生,以形成積極的反饋激勵機制,讓學生在實踐中收獲創新創業的相關知識和能力。②針對勤工助學崗位提供部分資助,比如選擇高校建立企業創業實踐平臺,即劃撥一定數量資金,以企業實際運營中的問題作為命題,面對勤工助學的學生開放項目申報,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索研究,充分發揮其能動性進行創新和創造。③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過程也需企業的鼎力相助,尤其在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中,企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崗位培訓使學生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形成很好對接,利用崗位培訓與高校共同搭建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平臺,憑借崗位培訓讓勤工助學這一原本特殊的校內實踐方式成為高校創業教育的一種重要實施手段。
5.研究結論及展望
本文立足于大學生勤工助學與創業教育的相互融合,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出創業視角下勤工助學體系的功能屬性層與引導策略層,為實現這些功能和方案提出構建人才輸送供應鏈集成管理平臺,并依托此平臺分別對高校、學生、政府和企業四方主體給出相應建議。
需要指出的是,勤工助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堅持濟困育人與創新創業有機結合的同時,人才輸送供應鏈集成管理平臺可能還會需要其他主體的輔助力量,這將在今后的研究實踐中予以完善。另外,如何由過去單純將高校視為教育培訓主體轉變為學生從事創業運營的載體,逐步將高校發展成為人才實驗工廠,為有創新思想的學生提供創業實踐的平臺,同時使新型勤工助學體系更加完善化、多元化和系統化地實施,這些均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莊麗君.美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4):91-95.
[2]鄒樹梁,黃建美.中英大學生資助體系比較與借鑒[J].湖南社會科學,2010(1):164-166.
[3]楊紅波,林西平.從輸血到造血關于高校勤工助學市場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211(1):131-132.
[4]姚圣梅,肖莉.創業型勤工助學資助模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青年探索,2010,159(4):93-96.
[5]孫秀麗,夏春雨.解析大學生校園創業與社會創業的錯位與對接[J].高教探索,2011(4):134-137.
[6]郝菲菲.高校勤工助學的發展及功能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33):12-14.
[7]王蓮芬,許樹柏.層次分析法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8]胡庭勝,秦聰立,黃建平.創業導向下高校勤工助學市場化的模型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182(7):93-9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57110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201610300075);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