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昇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關于加強小學生對學科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已逐步在各小學得到實施。新課程改革針對小學教育,更多的提出了建立快樂課堂的目標導向。通過營造出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實現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激發。最終,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并且,建立在快樂課堂基礎上的數學教學,則是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上進行重構。
關鍵詞:數學;能力;培養
新課程把能力培養分散到各個知識點和練習中,寓問題于生活。下面結合本人的數學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學有疑,才會學有所思、學有所得,才會產生興趣,形成動力。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創新教育的起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步驟,而且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活動情境和參與的機會。從現實生活中選取觀察的素材,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的真正存在,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學生只有在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中,才能真正表現自己,創造性地發揮潛能。如果教師冷漠生硬,過多指責,課堂氣氛必然會趨向緊張、嚴肅,學生產生的是壓抑感,小學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創造性的思維也就無從產生。因此,教師要時時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愛護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應用能力培養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在要求
在培養學生數學實際應用能力時,首先則須營造出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這種教學氛圍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主動性的發揮。主體性教育理念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引致出他們的主動性與能動性,教師則主要通過引導、啟發等環節來完成教學。由此可見,上述課堂氛圍的營造,本身就是主體性教育所要求的。另外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并不簡單的體現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問答”關系,而是建立在課堂平等地位的基礎上,通過數學問題的相互商討所形成的互動過程。由師生互動關系的建構,將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知識的習得中,有效激發出他們積極思考的意愿。探究式教學方法,是針對小學數學教學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三、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實踐
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來思考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尋求自己對知識和方法的理解,以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識活動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主動參與、探索、發現,新知識才能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因此,當學生已積極投入問題解決活動中時,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造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探索的空間。只有給學生提供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途徑,才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問題的由來、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數學知識的應用以及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以及良好的數學情感體驗。
四、教學途徑的實際應用
以“重量單位”的教學內容為例:在導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有多重嗎?這個問題直接與學生自己有關,因此,課堂氛圍就活躍起來了。然后,教師隨機抽一位學生回答自己的體重,學生可能會回答。最后,當知識學習完后,便可以將問題引向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如,利用家里的彈簧秤,稱出家中某一類蔬菜的總重量。再根據該類蔬菜的總價格,求出每千克的價格。這樣一來,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還加深了他們對身邊事物的關切度。有助于,自身科學精神與探究意識的養成。
五、引導學生概括、領悟常見的數學思想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抽象邏輯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他們有一定歸類和上升為數學思想的能力。數學思想較之數學基礎知識,有更高的層次和地位。它蘊涵在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它是一種數學意識,屬于思維的范疇,用以對數學問題的認識、處理和解決。數學方法是數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具有模式化與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為解題的具體手段。只有對數學思想與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得心應手;只有領悟了數學思想與方法,書本的、別人的知識技巧才會變成自己的能力。像小學數學經常會出現的行程問題,學生如果掌握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的時候就會得心應手。
總之,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能注意到以上幾點,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還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數量關系,掌握解決類似問題的一般方法。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及能根據需要篩選和處理信息、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特別是這種教學策略的運用促進了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反思等學習品質的養成,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離不開數學,較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