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子斌
摘 要:實施評價,應該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評價相結合。個人的意見總帶有他的主觀色彩,教師的評價并非十分正確,應綜合其他評價,全方位考慮。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課標》;學生評價
《新課程標準》推行至今已有一段時間,在教學教改方面已取得初步的成績,然而對語文課程的評價,一直未得到廣泛的重視,這不得不讓人深思。每一次的中段或者期末檢測結束后,面對半個學期或半年的努力所對應的卷面成績,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表面看來,平時對語文學科的點點滴滴積累和掌握,都體現在了這語文試卷的答案上,這一切似乎很正常。但深深思考,卻痛在心頭。
《新課標》指出:對語文課程的評價,要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世界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這無疑給迷茫中的我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同時也給了我幾點啟示:
一、參考主觀能動性
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應如何來評價語文課程?《新課標》給出幾個方式以助參考。“關于學生平時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其中,興趣潛能這一點可行性極高。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對某樣事物很感興趣,在你還沒了解它之前,你已經很想知道,一旦有人向你講解,自然也就加倍認真去聽取。這樣學習的效果無疑要比逼著去學來得要有效果得多。但,如果他是對這方面沒興趣,一接觸就昏昏欲睡的,對他的學習評價就應特殊看待。
二、尊重客觀與事實
《新課標》中提到: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初讀這句時,覺得平淡無奇,兩次考試之后才發現它的內在意蘊。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尊重客觀事實。
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尊重學生平時的努力。學習是一種長期的行為,評價一個學生,不能僅僅以他的考試成績來作度量。其中的道理顯而易見,所謂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并不能因為一次的失誤而否定他長期的努力。二是尊重試卷本身。如果試卷出的內容比較簡單,絕大部分都能順利完成,成績普遍都很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就顯示不出來。如果內容比較復雜,只有少數勉強能完成的,中等生和差生也無從甄別。再加上有個別作弊現象,成績更是無法真實顯示。
三、聽、說、讀、寫、綜合,共同發展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為此,《新課標》提出,根據各學段目標達成的要求,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即從聽、說、讀、寫、綜合,五個方面著手考慮。
五個方面是否同時用力呢?不是的。《新課標》明確指出,首先要根據各學段目標達成的要求。不同的學段,側重點都不一樣,除了要全面兼顧以外,還要突出某一個重點。如一二年級學段,是一個打基礎的階段,這個時期重在積累漢字,為以后的閱讀、寫作能力的發展作準備,所以,對這個時期的評價,重點應放在漢字的識記上,而不能是其他。其次是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全面比較容易理解,就是五個方面的發展,綜合評價又應該怎樣呢?在“綜合性學習”部分有:“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察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是尊重和保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換而言之,就是從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知識的活用能力著眼去考慮。動手實踐,其實就是一種探究。是獲取直接經驗的有效途徑。人類知識的獲得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個是直接經驗,另一個是間接經驗。直接經驗要求人們動手去實踐,親身去感受,從實踐中得到知識,因此要比間接經驗來得深刻。而知識的活用,則是化間接經驗為直接經驗,從使用中進一步驗證、鞏固的過程。書上得來的畢竟是別人的東西,各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用在自己身上合適嗎,這就需要一個驗證,通過驗證轉化為直接經驗。因此,在考慮重點的同時,也要考慮一個綜合性。
此外,實施評價,應該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評價相結合。個人的意見總帶有他的主觀色彩,教師的評價并非十分正確,應綜合其他評價,全方位考慮。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總之,實施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考試只是其中一種,我們不能因為他的成績而忽視了他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