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高
摘要:農村信用社作為地方性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民、農村、農業的經濟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農村信貸特殊風險、體制障礙、信貸管理落后等方面的因素使信用社信貸風險加大。本文通過對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剖析,提出了農村信用合作社在農村經濟中的準確定位,從而更好的防范和化解農村合作金融風險,加快改革步伐,理順各方面的關系,調整政策扶持,強化內部管理,實施綜合治理,營造農村合作金融安全、穩健的外部環境,賦予其在市場經濟競爭中應有的社會功能,真正發揮“三農”主力軍作用。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防范措施
一、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發展現狀分析
1.風險管理意識淡薄
部分農村信用社信貸發放未嚴格執行信貸發放操作程序,貸款發放把關不嚴,風險管理意識淡薄。當前有部分貸款操作程序采取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級貸款意向,再向下逐級辦理,致使基層信用社信貸人員錯誤認為既然上級已經有貸款意向,我們就遵照辦理。這種與商業銀行自下而上實行貸款營銷的逆程序操作使相當一部分信貸管理人員淡薄了風險意識,造成第一手調查材料就不深入,可能存在材料的虛報卻沒有被發現的事實,為以后的信貸風險埋下隱患。
2.信貸風險防范機制不健全
主要反映在:一是貸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貸前調查缺乏科學全面的調查論證,信貸人員有時憑貸款人口頭陳述就草率做出決定;貸時審查,有的其實就是領導一人說的算;貸后檢查則是走馬觀花,有的貸款放了以后,就再無人問津。二是貸款擔保抵押徒有虛名,信用社為了降低貸款風險,對一些貸款實行擔保、抵押,但在貸款發放上,只注重對貸款方資信的審查,卻疏于對擔保方資格的審查,造成擔保不實,對抵押貸款,有些抵押品既不評估,也不登記,且變現能力差,造成多頭重復抵押,形成不應有的貸款風險。
3.貸款管理不嚴、內控制度乏力
一是貸時審查與貸款審批有待加強,不相容的貸款崗位相分離,有些信用社存在未嚴格執行審貸分離制度的現象。二是疏于貸后管理。農村信用社由于貸款筆數多,金額少,信貸員未實行客戶經理制,有些大額貸款發放后根本無人問津,對借款人的經營、資金使用情況不了解,一旦貸款形成風險,不能得到及時發現和預防。三是信用社各崗位之間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會計、稽核人員在行使監督職權上缺乏獨立性、權威性。
4.信貸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到位
一方面,信貸管理人員力量薄弱,大部分基層信用社人員缺少,業務量大,信貸管理失控,致使信貸資產質量不高。另一方面,從事信貸工作的人員文化業務素質偏低,主觀隨意性強,貸款違規問題較多。
5.信貸資產質量反映不夠真實
未及時調整貸款占用形態,即使已經形成不良貸款卻仍舊在正常貸款科目反映;貸款到期轉據較多,貸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貸款利息,諸多信用社都采取辦理轉據方式,有的大額貸款多次轉貸,影響了信貸資金的流動性,掩蓋了潛在的信貸風險。
6.企業改制破產影響嚴重
由于企業認識和動機的偏離,加之地方政府保護主義的影響,企業改制和破產給信用社信貸資金造成了巨大風險,逃債、廢債現象時有發生,大量信貸資金被吞食、流失。
7.不良資產的處置滯后
對已經形成的不良資產由于平時預警信息掌握不及時不全面,待處理時比較棘手,收貸費用成本過高。由于對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未進行責任劃分和認定,致使對違規責任人的責任追究未嚴格執行處罰處理,有的只是進行簡單的經濟處罰,未采取行政或者法律手段進行治理,有的根本沒有實行責任追究,致使責任不清,加之信貸管理人員調動頻繁,責任追究形同虛設。
二、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形成的主要因素
⒈防范信貸風險的技術服務滯后
受多次體制改革反復更迭和員工隊伍素質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農村信用社的科技建設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與商業銀行相比之下更顯落后。在信貸管理的科技軟件開發上幾乎空白,風險管理的科技服務支撐建設議題尚未提上議事日程。使得農村信用社的信貸風險防范缺少必要的科技支持,精確識別風險、管理風險、控制風險的能力受到影響。
⒉借款人還款意識淡薄
人為因素是制約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主管因素,基于當前農村信用社信用環境、信用制度的不健全,部分信用社信貸發放未經過嚴格的信貸發放程序執行,信貸發放把關不嚴,再加上一些農戶信用意識淡薄、信用觀念低下、賴賬不換、一拖再拖,賴賬逃債現象十分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在農村執法難度大、執法成本高,第一首調查資料存在虛假、謊報、瞞報等不真實反映的瑕疵行為,造成信貸資產質量低下。
⒊信貸人員管理素質低下
農村信用社的信貸人員整體素質已經不能適應信貸業務發展的需要,受地域關系的影響,信用社職工大多文化水平較低,金融專業知識匱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信用社風險的規避和防范。此外由于信貸人員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平時不注重自身學習和思想品德改造,在發放貸款時又大開綠燈,把各項規章制度置于腦后不顧,對信貸政策、制度領會不透,把握不準,業務操作有據不依、有章不循、調查不嚴,為借款人的惡意行為蒙混過關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導致信貸風險不斷增加。
⒋信用社制度自身的缺陷
農村信用社作為合作金融組織,長期受到國家銀行的領導和管理,烙下了行政化、附屬化的印記,合作制的群眾基礎差,在自身管理上出現了較大的空檔。這其中包括:民主管理組織形同虛設,部分管理人員缺乏金融專業知識,不了解信用社內部管理的具體內容,既不能參與經營決策,又不能實行有效監督,民主管理有名無實;承擔較多的政策性支農業務,國家有關部門尚未較好的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加以受行政干預等因素的影響,也造成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增大、經營效率低下。
5.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
盡管當前幾乎所有的農村信用社都規定了貸款的程序,大部分實行貸款微機管理,但是許多信用社并沒有嚴格執行,嚴重阻礙內部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包括:因借款期間或保證期間及時準確錄入,形成空貸、虛保現象,導致貸款風險。
6.法律體系不健全
這其中包括政策方面因素,也包括法律體制方面因素:如國家對農村信用社沒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制,使農村信用社缺乏安全經營的法律保障;其次由于行業缺乏有效的規范體系和自律機制,農村信用社在自主經營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行業管理職能發揮不到位,從而造成一些貸款呆滯,形成了不良資產。
7.政府行政干預不當
很多地方政府運用行政命令手段使農村信用社違背市場規律,不僅使信用社經營自主權難以落實,更加劇了貸款頭像的誤差,使信用社存量風險積累和增量風險疊加。加上局部利益和政府目標的驅動,“企業立項找政府,政府拍板定項目”指令信用社出資金現象十分普遍。?
8.抗風險能力弱?
農村地區農業基礎薄弱,產業化發展進程緩慢,以家庭連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經營模式,具有規模小、分散廣、技術含量低、自然災害和市場因素影響大等特點。而農村信用社信貸主要集中在種植業、養殖業、小型加工業等,這些行業一旦遇到自然災害便會收成產生影響,再加上我國農產業結構正在調整,受市場波動影響,農產品價格不穩定,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信用社信貸資產的收回,造成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加劇。
三、完善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途徑及建議
1.以人為本,扼制信貸風險
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農村信用社防范化解信貸風險也是如此,必須強調人的因素,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強化培訓,迅速提高信貸管理人員的政策水平、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造就一支懂業務、懂法律、善經營、求實效的信貸管理隊伍。要防范三種風險和強化四種意識,即:防范職業風險,道德風險和法紀風險;強化發展意識、經營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全面提高信貸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有效的扼制信貸風險。
2.轉變經營理念,把握市場定位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日新月異,農村信用社要在深化改革中把握機遇,切實轉變經營理念,端正經營方向,超脫陳舊的經營模式,堅持立足農村,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利用點多,面廣,線長的優勢來拓展業務空間,信貸投向要在滿足小額農貸合理需求的基礎上,大力支持前景好、有經濟效益、有發展前途的農村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合理的優化信貸結構,達到經營利潤的最大化和信貸風險的最小化。
3.科學決策,注重貸款的營銷效果
近年來,農村信用社引入了貸款營銷理念,然而,在實踐中,這一機制的運作尚未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觀性、盲目性和欺詐性。如對貸款營銷的對象調查失誤,打著營銷的旗號盲目放貸,或被一些精明的貸款營銷對象鉆空子,趁機騙貸等等,很容易導致信貸決策失誤而帶來人為風險。因此,貸款營銷必須堅持原則,循序漸進.審慎操作,科學決策,注重效果,決不可一哄而上,重量輕質,重放輕管,更要杜絕過去壘大戶的現象再度重演,要以科學的尺度來衡量貸款營銷對象的誠信度和債務承受力,從中發現優良客戶,培養黃金客戶,進一步防范信貸風險;另外,要大膽創新,引入貸款營銷承包責任制,強化信貸員的管貸責任心,把信貸風險防范轉化為工作動力,從而提高資產質量。
4.營造誠信環境,切斷不良資產的根源
如何改善社會信用觀念,是一個多系統的長期工程,要從農村信用社自身做起,找準信貸調整的切入點,把信用意識滲透于各項業務的全過程。一方面要加強小額農貸的管理,把資信評定和貸款授信工作做深、做細、做活,引導廣大農民樹立誠信意識,把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思想內涵植根于農;另一方面,要潛移默化農村經濟中最活躍的中小企業主和個私企業主,在社會上下積極營造誠信氛圍,把不良資產遏制于萌芽狀態。
5.靈活處置歷史遺留的不良資產
目前,農村信用社對歷史遺留的不良資產處置束手無策,其中,較突出的難題是處置村集體貸款、鄉鎮企業、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及其干部職工的不良貸款。這些貸款沉淀時間長,擔保抵押形同虛設,有的甚至丟失了訴訟時效,而且,這些貸款與當地政府往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對這些貸款的處置,農村信用社必須依靠當地人民銀行、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門的有效支持,形成合力,在三個有利于的原則指導下靈活處置,采取一戶一策的辦法進行清收或債務重組,并重點落實已懸空的債務,必要時應特事特辦,把資產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6.完善擔保抵押機制和保險機制
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信貸資金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額貸款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農村信用社完善擔保抵押機制和保險機制刻不容緩,務必安置好這道信貸資產安全保障防火墻,才能更好的規避信貸風險。一是辦理手續要規范,嚴密。二是對抵押物的評估論證要從實際出發,既要考慮其現實價值,又要顧忌處置變現的可行性.評估機構提供的評估結果,信用社只能參考,切莫絕對引用,同時,基于資產的安全性,貸款額度應控制在抵押物評估價值的50%以內。三是推行抵押物保險和借款人家庭財產保險制度,不應因過多的為客戶負擔著想而忽略了可能給農村信用社帶來的不可預見的種種信貸風險。
參考文獻:
[1]謝承恒: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探析[J].當代經濟.2010年(3)
[2]徐宏偉:如何加強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J].今日科苑.2010年(8)
[3]沈小袷、王加燦.我國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防范系統探討[J].科技創業月刊.2010年(1)
[4]路勇.基層人民銀行風險評估模型探析[J].山東經濟.2011年(4)
[5]劉超.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模型的性質及啟示[J].上海金融.2011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