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英 郝澤啟
實施選課走班后,傳統的教師辦公室不見了,學科教室成為教師的工作坊。集體教研活動如何開展?濰坊廣文中學的文華校區,自2015年9月全面實施選課走班以來,探索出一條全新的集體教研之路,實現了教師集體教研的全面轉型,有效助力了課程改革。
一、教研形式轉型—從單一到多元
首先是教研空間的轉型。選課走班后,教師在學科教室辦公,1~2人共用一間學科教室,成熟教師與年輕教師搭檔成為常態。年輕教師向成熟教師學習經驗,成熟教師及時指點年輕教師成長,也向年輕教師學習新技術和新思想,學科教室成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棲息地。教研空間由教研活動室轉為學科教室,教師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研究課堂,“青藍工程”有了很好的落腳點,涌現出一批“黃金搭檔”。
其次是教研時間的轉型。多年來,我們一直為每個學科設置每周半天的集體教研活動時間。實施選課走班后,同一學科教室的兩位教師可隨時開展教研。數學分層課程、英語分級課程的實施,使得同學科教師同時不上課的時間大大增加,用數學首席教師周洪濤的話說,“原來一周一次教研,現在是每天都在
教研。”
再次是教研方式的轉型。選課走班改變了傳統的教師齊聚辦公室辦公的局面,一開始教師們感覺“找不到組織”了,有不少教學問題沒時間、沒地點交流了。但很快,教師們就學會并適應了“在線教研”。微信群、QQ群等,都成為教師教研的新工具,大大提高了教研的時效性。“在線教研”還留下了教研的痕跡,可以隨時回看教研內容。
二、教研內容轉型—從研教到研學
集體教研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從我國整體的教研發展趨勢來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研教”到“研學”的轉變。但相比傳統的行政班教學,選課走班是教育教學的一個系統改變,因而也催生了“研學”系統的形成。任課教師成了“學科班主任”,相比作為“任課教師”的集體教研,對學生的研究成為更加迫切的內容。對學生課堂表現的過程性評價,也促使教師實實在在地研究每一個學生。數學教研組長劉曉老師說,“現在我們研究最多的是,四個層次的學生在學習路徑上究竟有何不同,具體到一些教學內容上,每一層的學生如何進行教學效果更好”。各學科教師研發的校本教材,我們稱之為“學材”,包含的學習資源特別豐富,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師生們在特別珍愛的同時,總想讓它更完善。“我們每天都在研討,還可以怎樣調整,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們課堂上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反應,課下及時研究,當研究成果在下一年級的“學材”修改上得到落實時,教師們的教研成就感更強了。
選課走班之前,教研活動有兩種:一種是全校三個年級的學科集體教研,由學科主任組織協調,每學期2~3次;一種是同年級同學科的集體教研,由教研組長組織協調,每周一次。數學分層、英語分級、語文分類之后,集體教研活動的組合更加多樣,任教同一層、級、類的教學班主任教師開展集體教研,由備課組長組織協調。
學校也要善于創造“教研內容”,激發教師們的教研需求。學校實施的學科組捆綁評價、入職教師匯報課、期中期末考試試題模板研究和組卷活動、考試診斷分析等,都讓教師們感到了集體教研的收獲和價值。
三、教研情態轉型—從被動到主動
當集體教研確實可以幫助教師們解決教學問題時,教師們會期待教研、積極參加教研。“以前大家在一個辦公室,確實可以隨時交流。但正是因為隨時,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比較隨意”,語文教研組長王芳華老師說。“現在我們有問題,一般先在學科教室內兩人探討,小范圍解決;對于較復雜的問題,我們集體教研解決。當大家都投入進來后,許多問題便得到了深入討論,成為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如何建設學科教室、組卷命題等,都是集體教研的重要內容。自主研發的“學材”不配備傳統意義上的“教參”,在為教師課堂教學留有余地的同時,也給教師帶來了挑戰。“一次不參加,感覺落后了很多,好長時間補不回來”,成了老師們的普遍感受。
以前教師們有固定辦公室,有問題隨時交流,在及時解決問題的同時,也造成了問題碎片化、研究不深入的弊端。每周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進行的集體教研活動,反而有走形式的感覺。選課走班后,盡管仍然配備了專門的教研活動室,但教師們更喜歡在學科教室里教研,“在這里研究學科教室建設、研究課堂、研究學生,更有感覺,更有
靈感。”
四、教研效果轉型—從低效到高效
選課走班,激發了教師發展的原動力;學生的發展,也在倒逼教師的轉變。正因為改革帶來大量的新問題,教師的集體教研也就成為一種工作必需。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常規管理逐漸淡化,而通過課程內涵來引領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成為大家的共識。選課走班打破了傳統行政班的教學,教學班主任的職責改變了,“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地盤我負責”,對學生的關注越來越多。基于以上種種,選課走班下的集體教研成為教師們的一種自覺行為,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更高了,教研隨時隨地都在進行,一切服從于效果。
任何一所對學生成長負責任的學校,無不高度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而集體教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教研轉型是選課走班教學組織形式下的必然要求,也在推動和保障著這場改革的深化實施。改革,催生改變;改變,助力改革。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廣文中學)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