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坤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qū)后革小學 遼寧大連 116035)
淺談小學六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
韓麗坤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qū)后革小學 遼寧大連 116035)
解決問題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最頭疼的題型,是保證數(shù)學學習是否成功的基礎,是學生學好更多數(shù)學知識的前提,是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鑰匙。通過對應用題的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數(shù)學概念,培養(yǎng)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學風。
教學 應用題 教學
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其實就是分析、推導、綜合數(shù)量關系,由已知求出未知的過程。應用題的解答不僅要綜合運用小學數(shù)學中的概念、性質、意義、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還要具有分析、判斷、推理、綜合等思維能力。所以,應用題教學不但可以鞏固知識,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如何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教學時必須遵循兒童的思維特點和規(guī)律,結合應用題本身的結構特點,改變教法,化難為易。針對應用題的不同結構特點和學生存在的問題,在教授6年級解決問題時我做了如下嘗試。
概念公式類的解決問題,主要是圓、圓柱、圓錐的相關應用題。教授這樣的應用題。我是這樣做的:
1.動手操作,理解概念、公式
不管是圓的教學,還是圓柱圓錐的教學,我都讓學生準備好實物,通過課堂上的動手操作:剪、拼、算等過程,先理解概念,了解公式。在教授圓柱表面積一課時,我讓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到什么是圓柱的表面積,用長方形紙圍成一個圓柱,再展開來,先觀察,再說一說。再讓學生弄清長方形紙板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圓柱的側面積=展開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底面周長×高。認識了側面積,再求表面積學生就容易了。在講授圓錐體積時先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計算圓錐的體積需要哪些條件?圓錐的體積與什么體積有關系?有什么樣的關系?接著由學生實驗,三種不同關系的圓錐、柱進行倒沙實驗,最后得出結論圓錐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圓錐體積=底面積*高*1/3,V錐=1/3Sh。
2.細讀題目,明確已知、問題
細讀題目,是應用題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自己感知信息數(shù)據(jù)的過程。讀,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事,其實,要把應用題讀通、讀透,還是比較困難的。有的學生之所以做錯,其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讀題時走馬觀花,沒有讀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應用題也不例外。甚至可以這么說:“與其讓學生抄題目,不如讓學生多讀題目。”這當中的道理,就像讓學生抄不認識的字一樣,不論抄多少遍,學生還是同樣不認識、不理解,讀的時候一定要全面、仔細,既不加字也不減字,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意識,而且也使學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捕捉信息數(shù)據(jù)的能力,為學生理解題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讀明白后,找出已知、問題。
3.回顧公式,列式計算
弄清題意后,回顧解答本題所要用的公式,列式計算。例如:一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是9.42厘米。高是3厘米,則側面積?表面積?解答此題,要知道側面積、表面積公式,還要知道已知圓周長怎樣求面積,了解了這些才能做出本題。利用好知識的遷移,做題會更容易,這也是數(shù)學的魅力所在。利用學過的不同知識解答出一道題,會讓學生有成就感,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4.檢驗,自我評價
解答完畢后,把結果帶到原題中檢驗,一定是帶到原題,而不是算式中。這樣能檢驗出自己算的對不對;也可以從后往前算一算,就是把問題當成已知,把已知當成問題,這樣來檢驗算的對不對,如果正確由問題就可以求出已知。檢驗正確,自己給自己一個評價,在本上畫一個小紅花,也可以老對評價,小組評價,全班評價,老師評價等。要知道六年級的學生也是很喜歡小紅花的喲。
1.找單位“1”,明確數(shù)量關系
學生根據(jù)已知條件和問題,找出題目的突破口和單位“1”等,進而找出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等量關系),屬于分析的過程。突破口一般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句子,是學生理解題的攔路虎,通常是帶比、是、占、分數(shù)或幾倍等的語句。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找出這種句子進行理解。單位“1”是用來衡量的量,一般是緊接分數(shù)或幾倍前的那個量;有比時,通常是相比的幾個合起來的總量;或者就是題目中的總路程、總工作量等。總的說來,和誰進行比較,誰就是單位“1”。單位“1”是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基礎之一。學生是否找準單位“1”,常常影響解題的對錯。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用來比較的量,教給學生識別比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單位“1”的量。數(shù)量關系是應用題的靈魂,是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學生解答應用題最大的困難。數(shù)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了解人類關于數(shù)學方面的文化遺產,學到一定的數(shù)學知識,還要使學生學會用知識來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不僅要使學生能獲取數(shù)學基礎知識,而且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意識和從具體題目中找數(shù)量關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確無誤的數(shù)量關系,才能根據(jù)數(shù)量關系進行正確的解答。
找數(shù)量關系的方法有三種:
①對已知條件和問題逐一找;
②對已知條件和問題綜合找;
③明確單位“1”,畫線段圖找。畫線段圖時,一般是先任意畫一條線段來表示單位“1”的量,然后確定應該分的段數(shù)……單位“1”的量畫好了,再畫其他的量。
例如:“一條褲子的價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75%。一件上衣多少元?”在這道題中,“是一件上衣的75%”是一個缺省條件,是題目的突破口,應注意理解;應該把“上衣”看作單位“1”。學生這樣理解后,自然能找出“褲子單價=上衣單價×75%”這一數(shù)量關系,或者畫出線段圖,找出數(shù)量關系。
2.教給解題方法,準確列式
教材給出了四種類型。我把它分成兩個類型,單位“1”已知和單位“1”未知兩種情況。若單位“1”已知,用乘法解答;若單位“1”未知,要求之,用除法或列方程用乘法解。若單位“1”已知,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就用“(多-少)/比后面的量”如:一個鄉(xiāng)去年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就列式為(14-12)÷12。為什么不除以14,因為比的是原計劃12,這樣學生易于理解。若單位“1”已知,求“比一個數(shù)增加百分之幾的數(shù)”或“比一個數(shù)減少百分之幾的數(shù)”的實際問題,就(1+-百分之幾)×單位“1”的量。如:2000年某地在教水稻的種植面積為20萬公頃,2001年的種植面積比2000年增加25%,2001年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是多少公頃?教師提出要求: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2000年和2001年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嗎?線段圖25% = 1/4
若未知列方程或用除法,儲蓄的問題較簡單,記住公式,看清問題即可。
3. 檢驗、評價同上。
1. 參與分配,理解比的含義
這一過程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體驗時間,在實際操作中,學生會不斷調整一次分配的數(shù)量,不斷的產生新的解題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來分配的意義。有上面小組合作的經驗與發(fā)現(xiàn),這次可以操作、畫圖、列式等不同的方法來分,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理解部分量與總量的關系。如:幼兒園大班30 人,小班20 人,把這些橘子分給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認為怎么分合理?說一說你的分法。
方法一:
大班 小班30個 20個30個 20個…… ……
方法二:畫圖
方法三:列式
2.用好公式,解決問題
這一條主要用在比例尺的問題上。因為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時,經常要用到“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所以就給它起了個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師在“圖上距離∶實際距離”的后面板書:=比例尺)有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也可以寫成分數(shù)形式。教師強調:(1)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個比,不應帶有計量單位。(2)求比例尺時,前、后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3)比例尺的前項,一般應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分子也應化簡成“1”。在了解了比例尺后,要讓學生知道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怎樣求,這樣解決問題時套用公式就可以了。
總之,對于每一種類型的解決問題都有不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但有一條是解決每一道應用題都必須做的,那就是:讀題、審題、找出已知和問題、寫出數(shù)量關系、列式計算、檢驗、答題。解決應用題其實并不難,難的是怎樣改變六年級學生解決應用題時的恐懼心理,我想有了好的方法,再就是及時的評價,這樣能讓學生樹立起自信,喜歡上解決問題,體會解題過程中的樂趣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