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羲
?
【學術論著】
腦醒通脈湯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效果分析
王 羲
目的 探討腦中風后遺癥采用腦醒通脈湯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顱腦CT、MRI檢查,確診為腦中風后遺癥,并知情同意。將94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常規基礎治療+腦醒通脈湯)與對照組(常規基礎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臨床有效率為97.9%(46/4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6%(36/47),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明顯改善,但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觀察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結論 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采用腦醒通脈湯治療,能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提升其生活質量,且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偏風;腦中風;后遺癥;腦醒通脈湯
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危急重癥,腦中風主要是因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造成的,致殘率及死亡率高。多數腦中風患者臨床表現出偏癱、失語、昏迷不醒、智力障礙等癥狀,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1]。而且,部分腦中風患者接受針對性治療后,會出現不同程度后遺癥,包括語言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降低其生活質量[2]。本研究以94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腦醒通脈湯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顱腦CT、MRI檢查,確診為腦中風后遺癥,并知情同意。將94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47例患者中,男27例,女20例;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55.5±2.3)歲;29例為腦梗死,18例為腦出血;后遺癥類型:16例為語言障礙,12例為認知障礙,10例為吞咽障礙,9例為偏癱。對照組47例患者中,男26例,女21例;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55.6±2.2)歲;30例為腦梗死,17例為腦出血;后遺癥類型:15例為語言障礙,14例為認知障礙,11例為吞咽障礙,7例為偏癱。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對比。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本研究排除含明顯意識障礙、病情不穩定及含癌癥的患者。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本研究所用診斷標準為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規定的腦中風標準[3]:腦出血:①疾病多在情緒激動或中重度體力勞動時發作;②伴有高血壓病史;③病情發作過程中會出現惡心、嘔吐、頭痛、血壓升高等臨床癥狀及體征;④實施腰穿腦脊液檢查,結果顯示壓力及血性明顯提升。腦梗死:①疾病多在安靜狀態下發作;②發作過程中未表現出明顯嘔吐、頭痛等癥狀;③病情進展較為緩慢,多呈現出階段性進展,且腦動脈粥樣硬化與病情進展有一定相關性;④病情發作1~2d內,意識清楚,或者伴有輕度意識功能障礙;⑤含椎基底動脈系統癥狀或頸內動脈系統癥狀。
1.2.2 中醫診斷標準 本研究所用中醫診斷標準為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制定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中規定的腦中風標準[3]:以口舌歪斜、偏癱、言語不清、神志昏蒙、偏身感覺異常為主癥;以眩暈、目偏不瞬、飲水嗆咳、頭痛、瞳神變化為次癥;起病急,病情發作前伴有誘因,會出現不同程度先兆癥狀,發病年齡多>40歲。臨床確診為患者含2個以上主癥,或含1個主癥2個次癥,并符合發病年齡、發病先兆及誘因。針對不符合上述標準的患者,可輔以影像學檢查,進行確診。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基礎治療,包括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改善腦循環、保護腦細胞、控制體溫、應用脫水劑等。治療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腦醒通脈湯治療,組方:人工牛黃0.5 g,水蛭粉2 g,地龍粉3 g,三七粉4 g,川芎10 g,紅花11 g,郁金12 g,當歸12 g,九節石菖蒲12 g。上述藥方以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所有患者均以10d為一個療程,持續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定標準 ①以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估,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4]。②療效評定標準:基本恢復:患者治療后病殘等級為0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減少90%以上(包括90%);顯效:患者治療后病殘等級為Ⅰ-Ⅱ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減少46%~89%;有效: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減少20%~45%;無效:患者治療后上述指標無變化[5]。③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組臨床有效率為97.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6%,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明顯改善,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的對比 (例,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觀察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臨床上將腦中風患者發病1年后仍存在半身不遂或語言障礙等癥狀,且恢復速度及程度較恢復期患者慢的現象稱為腦中風后遺癥。腦中風后遺癥的發病率、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現階段,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腦中風后遺癥患者致殘率及死亡率得到不同程度下降。但是,腦中風后遺癥仍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影響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臨床上采取積極措施,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提升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臨床效果,從而改善患者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提升其生活質量,就顯得至關重要。
中醫認為,腦中風后遺癥屬于“偏風”“偏枯”“喑痱”范疇,最早的記錄見于《黃帝內經》,但并未明確提出該病的病名。張綱在《中醫百病名源考》中提出,腦中風后遺癥的發病機制為筋脈失養、氣血虧虛、肢體癱軟。而《金匱要略》認為該病機制為絡脈空虛、浮者血虛、正氣引邪、歪僻不遂。唐宋以后多提出“內風”論,認為其論治原則為“內傷積損”。腦中風后遺癥多為本虛標實,其發病機制為經脈瘀阻,氣虛,肌肉有失氣血,血脈不暢導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癥,且會伴有多種變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以醒腦通脈、調理氣血為主。
本研究所用腦醒通脈湯包括多種中藥,具有消融血栓、調理臟腑、活血通絡等功效。藥方中,人工牛黃具有清熱解毒、化痰定驚的作用,在治療神昏不語中效果顯著;水蛭粉是治療中風的常用中藥,能活血通絡;地龍粉則能調理臟腑、活血通絡;三七粉具有止血、散瘀之功效,能擴張血管,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環,且能調理臟腑,保護肝臟;川芎能活血通絡;紅花具有活血通經、去瘀止痛之功效,為活血通經藥;郁金能行氣解郁、涼血破瘀,在治療失心癲狂、熱病神昏中療效佳;當歸具有補血和血之功效;九節石菖蒲則能開竅化痰、醒脾安神。眾藥聯用,共奏消融血栓、調理臟腑、活血通絡之功效,且能有效改善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腦部組織及細胞新陳代謝功能,真正促使患者受損腦神經再生。此外,腦醒通脈湯在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中風、血管性癡呆、高血壓腦病中均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對照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97.9%(46/47)、76.6%(36/47),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知,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采用腦醒通脈湯治療,能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此外,本研究對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估,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明顯改善,但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表明,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采用腦醒通脈湯治療,能有效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提升生活質量。而且,兩組患者觀察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結果表明,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采用腦醒通脈湯治療的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采用腦醒通脈湯治療,能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提升其生活質量,且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1] 連建平,喬繞英. 醒腦開竅針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中風后遺癥臨床研究[J]. 亞太傳統醫藥,2015,11(14):82-83.
[2] 湯建文.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中風后遺癥88例[J]. 中國醫藥導刊,2013,15(8):1461,1463.
[3] 呂寅生.補陽還五湯聯合針灸治療腦中風后遺癥50例臨床觀察[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7):55-56.
[4] 孟慶偉.針灸聯合康復訓練在治療腦中風后遺癥方面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9):178.
[5] 田新民.腦醒通脈湯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效果觀察[J]. 內蒙古中醫藥,2014,10(11):6-7.
遼寧省本溪市中醫院腦病科(本溪 117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3.001
1003-8914(2016)-23-3379-03
?柏蘭
201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