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宇哲 劉憲彤
?
針灸治療眼肌麻痹效果隨機雙盲對照研究
勾宇哲 劉憲彤
目的 探討分析針灸治療眼肌麻痹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將2014年2月—2016年2月來我院就診的46例眼肌麻痹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3例,對照組投放常規藥物進行治療,觀察組采取針灸結合電針G-6805A型治療儀方式進行治療,比較兩組間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愈率為73.91%,而對照組的治愈率則為34.78%(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8.26%(P<0.05)。 結論 在臨床治療中采用針灸方法治療眼肌麻痹既安全又能明顯提高其治愈率,且能大大減低患者的痛苦程度,值得在臨床應用中大力推廣。
針灸療法;眼肌麻痹;眼科學
眼肌麻痹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眼科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病急驟,眼位偏斜,能出現視混淆和復視的臨床現象,病情嚴重者可導致患者出現眩暈、惡心和嘔吐等臨床癥狀。在臨床中由于復視癥狀患者難以承受,部分患者遮蓋一側眼睛能使此癥減輕或消失,部分患者采用代償頭位使得此癥減輕或消失[1]。目前西醫在治療眼肌麻痹上除用神經營養藥物及血管擴張劑外,尚無其他特效藥物。在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多采用手術治療[2]。而中醫針刺治療則具有配穴精練合理,操作簡便,治療安全,療效確切,可重復性好的特點。現將我院康復科2014年2月—2016年2月采用針灸治療眼肌麻痹患者23例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雙盲對照方法,選擇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盤錦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進行治療的眼肌麻痹患者4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3例。
1.2 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此次研究標準。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②其他并發癥及合并癥者。③近期使用任何治療眼疾藥物及滴劑者。
1.2.3 診斷及分類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評定。①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②眼球活動障礙,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動受限;③第二斜視角大于第一斜視角(即麻痹肌注視時,健眼的歪斜角度大);④代償頭位,頭向麻痹肌方向偏斜;⑤復視,雙眼視一為二(復視像檢查確定麻痹肌);⑥頭暈目眩,或有惡心嘔吐。
1.2.4 退出標準 ①資料不全者。②嚴重不良反應、并發癥、特殊生理變化等,難以繼續治療者。③使用影響此次研究之藥物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投放常規藥物治療,維生素C5.0 g,胞二磷膽堿1.0 g,三磷酸腺苷40mg 、輔酶A100U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1次/d;肌肉注射維生素B1100mg 、維生素B12500μg ,1次/d,7日為一個療程。口服藥物給予肌苷200mg,3次/d。療程間隔3天。依據病情治療3~5個療程。1.3.2 觀察組 采用針灸方式進行治療。①取穴:主穴取球后、睛明、瞳子髎、攢竹、絲竹空、太陽、四白、風池、足三里、光明治療;配穴:風客胞絡者,配合翳風、外關,以疏風解表;外傷瘀血者,配合百會、昆侖、血海,以活血化瘀;中氣下陷者,配合百會、脾俞,以升陽健脾;腎虛者,配合太溪、關元、太沖,以滋陰潛陽。操作方法:針刺穴位時要嚴格無菌操作,針刺球后于眶下緣外側1/4處,即下瞼板下緣外下方與眶緣之間,用左手手指固定眼球稍向上方,使皮膚繃緊,右手直刺,快速進針破皮后,刺手握住針柄,將針體朝內上方即視神經孔方向緩慢刺入25~30mm。進針過程中注意詢問病人的針感,同時細心體會手下的感覺。睛明穴,用手指向外推開并固定眼球,沿近眼球側進針,至眼眶內有酸脹感后停止,進針 0.5~0.8 寸;其他穴位則分別采用直刺或斜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瞳子髎與絲竹空,太陽穴與球后、四白、血海、外關、百會、太溪、風池等任一穴為1對,共2對穴位,針刺得氣后接電針儀低頻連續波,頻率為60次/分,時間30分鐘。1次/d,7次為一個療程。休息2天后,繼續下一個療程,依據病情確定療程。
1.4 觀測指標 臨床癥狀及不良反應。
1.5 療效判定 治愈:斜視、復視消失,眼位居中,眼球運動正常,代償頭位消失;好轉:斜視、復視減輕,正前方及下方視野復視基本消失,眼位居中,眼球運動大致正常,代償頭位改善;未愈:治療2~3個療程后,復視及斜度無明顯變化,代償頭位[4,5]。
1.6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16.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有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間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愈率為73.91%,而對照組的治愈率則為34.78%(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則78.26%(P<0.05)。見表1。

表1 兩組間臨床療效對比 (例, %)
2.2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對比 見表2。

表2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對比
現代醫學認為,眼肌麻痹為支配眼肌的神經受損,導致眼肌張力降低所致,有中樞性及周圍性兩種。病因以糖尿病最多,其次為腦血管病變,病毒感染及腦外傷[4]。周圍性多有外傷和感染史[6]。
中醫學則認為眼肌麻痹屬于中醫的“風牽偏視”“視一為二”“瞼廢”的范疇[7]。其病因病機多為脾虛氣陷或氣血不足,風邪襲絡,風痰入絡,肝風內動及外傷瘀滯等所致眼部經脈失養,筋肉失攝[8],治則以祛風散邪、益氣固表、健脾化痰、平肝熄風、活血通絡為主。針刺治療能提高神經興奮性,使肌肉收縮加強,功能恢復[9]。故按照眼肌的解剖位置結合經絡理論,“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治療以局部取穴為主,針刺球后、睛明、瞳子髎、攢竹、絲竹空、太陽、四白等眼周穴位可直接興奮受損眼神經,提高麻痹眼肌的肌張力,使受損的眼神經和麻痹的眼肌恢復到正常功能,從而使患側眼球運動較迅速地恢復正常[10],復視、斜視也隨之消失。同時針刺刺激相應神經及其分支或刺激相應肌肉的肌梭、肌腱等組織,促進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 改善了眼眶及眼球周圍血液供應,促進其功能恢復[11]。尤其球后穴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只要操作得法,就能有效地刺激到麻痹眼肌,調節眼肌的神經,加速恢復眼肌的運動功能[1]。睛明為手足太陽、足陽明胃經、陰蹺脈、陽蹺脈之所會,司眼瞼開合,具有疏風清熱,活血通絡明目的功用;風池為手足少陽、陽維、陽蹺之所會,祛風要穴[12]。中醫理論認為眼與五臟均有廣泛聯系,正如《蘭室秘藏》所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上貫于目。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又“肝開竅于目,”肝主宗筋,腎主藏精。精能生髓腦為髓海。目系置于腦;“治痿獨取陽明”,故在取穴中除局部諸穴可祛風通絡,調暢氣血以外,更取血海、足三里、太溪、太沖、四白等穴, 濡潤筋肉,補益脾胃之氣、滋腎精、養肝血,使肝受血而能視。腎精充足而目明。從而達到祛風除邪,疏通經絡,標本兼治。通過補脾胃以達到補五臟的目的[1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為73.91%,而對照組的治愈率則為34.78%(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8.26%(P<0.05)。這就足以說明臨床治療眼肌麻痹采用針灸之方法,具有明顯的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臨床治療中采用針灸方法治療眼肌麻痹既安全又能明顯提高其治愈率,且能大大減低患者的痛苦程度,值得在臨床應用中大力推廣。
[1] 吳風華.針灸治療后天性眼肌麻痹8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0,18(5):12.
[2] 李雪瑩,孫河,葛煜,等.針灸結合藥物治療眼肌麻痹39例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11):11-12.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管理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4-115.
[4] 張杰,劉雅靜.針刺治療眼肌麻痹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 (3):435-436.
[5] 宋京英,閆晉萍.近瀉遠補針刺法治療眼肌麻痹56例[J].中醫雜志,2003,44(10):766.
[6] 劉媛媛.動眼神經麻痹的病因及中醫治療[J].中國中醫急癥, 2010,19 ( 6 ):977-985.
[7] 張紅,張蓮英.針刺治療眼肌麻痹33例體會[J].浙江中醫雜志,2001,36(1):16-17.
[8] 許軍峰,呂建明,牟蛟,等.石學敏院士針藥結合治療痛性眼肌麻痹1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7):1167-1168.
[9] 毛華,侯艷杰,韓紹華,等. 針刺及中藥并用治療眼肌麻痹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4,22(6):474.
[10] 崔揚,王偉志.針刺配合注射恩經復治愈動眼神經麻痹[J].中國中醫急癥,2012, 21(9):1533-1534.
[11] 李海蕭,趙建國.針刺治療動眼神經麻痹驗案[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6):930.
[12] 郭富彬,張玉蓮.針灸治療痛性眼肌麻痹驗案[J].河南中醫,2013,33(8):1357.
[13] 梁海英.崔金海主任中醫師應用益氣健脾法治療動眼神經麻痹驗案[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2): 212.
[14] 劉穎,陳建斌,鐘美娣,等.糖尿病性眼肌麻痹12例診治體會[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22):3694-3695.
[15] 江漢秋,張曉君,傅濤,等.487 例眼肌麻痹的病因分析[J].中華眼科雜志,2012,48(3):258-261.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Study on Effect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phthalmoplegia
GOU Yuzhe LIU Xianto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Panjin Central Hospital, Liaoning Province, Panjin 12401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phthalmoplegia. Methods 46 cases of ophthalmoplegia patients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observation group of 2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23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drug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G- 6805A-type instrument.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cur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3.91%, and the cur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34.78%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8.26% (P<0.05). Conclusions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phthalmoplegia is saf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ure rate, and can greatly reduce the extent of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 It is worth promoting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Ophthalmoplegia; ophthalmology
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盤錦 12401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3.045
1003-8914(2016)-23-3476-03
?術平
201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