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 錟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
【文史論苑】
劉邦易太子緣由及失敗原因
達 錟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劉邦晚年曾堅定地想易太子,這不僅是寵幸戚姬的表現,更是對未來國家發展規劃的布局和規劃。劉邦易太子是漢初政局最大的事件之一,影響頗深。筆者基于漢初的歷史文獻,整理和分析史料,解構漢初政局的各方勢力,從而就劉邦易太子的動力,以及最終失敗的原因給出合理性的解釋。
劉邦;易太子;呂氏集團
漢高祖一生有八個兒子:長庶子齊悼惠王劉肥,惠帝劉盈,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恒(即文帝),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厲王劉長和燕王劉建。高祖時期的立儲風波是在惠帝和趙王如意之間進行的。
惠帝是高祖正妻呂后之子。漢二年,初登漢王寶座的劉邦立劉盈為漢王太子。趙王如意是寵姬戚夫人的孩子,深受劉邦寵愛。劉邦建立漢朝后,并不希望原來的太子劉盈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屬意如意成為漢帝國的儲君。據《留侯世家》記載,漢帝國成立后,劉邦就有三次明確換太子的想法:第一次是在漢立國后不久“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第二次是在黥布造反時,希望太子去剿滅;第三次則是在漢十二年,高祖病重時期。從這個時間跨度看,劉邦易太子不是沖動的想法,而是經過長期的、深遠思考后得出的結果。
分析各位候選人客觀的條件,就會發現如意的各項條件并不是最優的。從年齡看,《史記》記載:“是后如意為趙王,年十歲。”[1]這是公元前198年以后的事情。戚夫人是在公元前206年左右得寵,推算趙王如意在劉邦死最多不過11歲。漢惠帝在被立為太子是5歲,《漢紀》記載惠帝五月丙寅即位,年十六。16歲即位,雖然年幼,但至少已是一個相對成熟的青年人;而如意的年齡則較為偏低。用一個11歲的少年,取代16歲的青年執掌國家大權,并不合適。對于這個情況,劉邦是清楚的:無論是哪一位皇子即位,最終都將是一個青年人登基。劉邦晚年剿滅諸侯,也有接班人過于年輕的擔憂。
從嫡庶的角度看,劉盈早就是太子,而如意則否。在庶子中,趙王如意也不是合適人選。相對來看:齊王劉肥更加合適。“高祖六年,立肥為齊王,食七十城,諸民能齊言者皆予齊王。”如此分封,足見劉肥在高祖心目中的位置。從其后的事跡看,可知劉肥確實也不是一位昏庸無能的人。根據其子朱虛侯的年紀推算,劉肥在高祖死時已近30歲,具備了獨立執政的能力。從劉肥的各項條件分析,劉肥是此時庶子中最合適接替皇位的人選。
歷史記載的劉邦易太子原因有兩個。其一,“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有學者認為這暗藏著惠帝并非劉邦親生的意思;如果假設成立,清算呂氏集團時候完全可以點出,何必著眼于少帝。孝惠也確實仁弱,《漢紀》記載:“本紀稱孝惠內修親親。外禮傅相。優寵齊悼趙隱。恩愛篤矣。可謂寬仁之主。”[2]但如果僅憑這一點就易太子,未免草率。其二,戚夫人“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由于劉邦對戚夫人的寵愛而欲易太子。劉邦不是不明事理的人,這個因素也不是決定因素。如上文所析,如意自身也存在問題。在這種現實下,劉邦易太子另有其他原因。
劉邦對國家形勢的認識很清楚,對兩位候選人的情況也認識甚深。劉邦的“不類我”只是問題的一部分,不是其下決心易太子的決定因素。
筆者認為:易太子根源并不在兩個孩子,而在于他們的母親。
呂后,是高祖亭長時期的妻子。史記記載她“為人剛毅”,這是呂后政治生涯的最佳寫照。隨著劉邦的發跡,她與劉邦的關系,逐漸從夫妻關系變成了政治同盟者:“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呂后)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呂后兄二人,皆為將。長兄周呂侯死事,封其子呂臺為酈侯,子產為交侯;次兄呂釋之為建成侯。”[3]
雖然夫妻關系越來越遠,但呂后與劉邦的政治聯盟越來越緊密,“佐高祖定天下”,兩人愈發發展成為以利益為紐帶的關系。同時,呂后也存在心狠手辣的一面。呂后為人嫉妒刻薄,這從高祖死后呂后對完全沒有政治威脅的戚夫人的所作所為中即可看出:“及高祖崩,呂后夷戚氏,誅趙王,而高祖后宮唯獨無寵疏遠者得無恙。”“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4]劉邦也心知肚明,他對自己死后如意的情況十分憂慮:“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趙堯進請問曰:‘陛下所為不樂,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卻邪?備萬歲之后而趙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憂之,不知所出。’”[5]可見當時劉邦不僅對呂后的殘忍手段忌諱甚深,更擔憂身后如意和戚夫人的命運。如殺韓信一事,呂后作為最大受益者,可謂心狠手辣,這也會引起劉邦的猜忌。
此外,呂后具有政治實力。除了剛才所言的諸呂功臣外,還有手握兵權的淮泗功臣集團大將樊噲,他是呂后妹夫,對于他們的聯合,劉邦十分忌憚,甚至在死前曾欲除掉樊噲:“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于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6]這也反映了呂后陣營的勢力。
相比較而言,戚夫人的情況則簡單很多。“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劉邦和戚夫人關系很單純,只是出于感情。據《西京雜記》記載:高帝、戚夫人善鼓瑟擊筑……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西京雜記》是漢初的小說,存在虛構的成分,但戚夫人與劉邦這種親密的關系是無疑的。
從易太子的過程看,戚夫人并不存在屬于自己的勢力。在易太子的問題上,戚夫人雖然有心,但不存在自身實力,只能依靠劉邦。《史記》記載:“后五歲,高后聞御史大夫江邑侯趙堯在高祖時定趙王如意之畫,乃抵堯罪,以廣阿侯任敖為御史大夫。”
在史料記載中,完全站在戚夫人陣營的只有趙堯一人,為趙王如意謀劃的還有一個周昌。這兩位都僅僅是出于對劉邦的忠誠,為保護趙王免除呂后的迫害。周昌甚至明確反對立如意。足以看出,戚夫人的地位完全是依靠劉邦的寵信,其與朝政和官僚集團的關系也相對疏遠,并不存在為兒子奪太子位的實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惠帝和趙王如意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外戚勢力。劉邦力主外戚勢力弱小的趙王如意替代背景實力盤根錯節的惠帝劉盈,其實就出于對可能出現危害劉姓政權的勢力進行打壓和抑制。劉邦即位后,大肆殲滅功臣,就是消除威脅漢朝政權的力量,從而保證年幼的即位者擁有穩固的江山。從劉邦對樊噲的處理和對趙王如意的謀劃部署,劉邦已認識到了呂氏集團威脅漢家王朝的可能。易太子是想從根本上斷絕這一可能。他選擇幾無背景的戚夫人之子,企圖避免外戚做大、影響劉家天下的穩定。
史籍往往將易太子的原因歸于商山四皓:“及上置酒,見留侯所招客從太子入見,上乃遂無易太子志矣。”張良決定幫助太子,向太子集團介紹了四位隱居世外的老者。對于這個說法,早有人提出疑問,司馬光在《通鑒考異》中評論:“按髙祖罡猛伉厲,非畏搢紳譏議者也。……若決意欲廢太子立如意,不顧義理,以留侯之久故親信,猶云非口舌所能爭,豈山林四叟片言遽能柅其事哉?借使四叟實能柅其事,不過污髙祖數寸之刃耳?何至悲歌云羽翮已成矰繳安施乎?若四叟實能制髙祖,使不敢廢太子,是留侯為子立黨以制其父也。留侯豈為此哉?此特辯士欲夸大四叟之事?。”司馬光的分析很明白,商山四皓并不存在讓劉邦改變易太子策略的實力。他們出現在劉邦最后一次廢太子的關鍵時刻,不過是成為打消劉邦易太子想法的一個因素。
在易太子過程中,張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張良和呂氏集團關系密切,從幾件大事可以看出,首先就是張良出謀劃策,雖然由于“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但到漢十一年(前192年),張良已自愿幫助劉盈,上曰:“子房雖病,強臥而傅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7]漢十一年的保舉是主動的,且張良已成為太子師傅,由被動轉為主動。此外,漢惠帝死后,張良之子點明太后心事,這也能從側面反映出留侯家族與呂氏的關系。以上三件事,或許是湊巧發生,或許存在因果聯系。總之,張良在后期主要是協助呂氏集團,這也無可厚非。但張良的作用也不是主要的,更不會使劉邦徹底回心轉意。
在之前,劉盈的勢力確實已擴大許多,除了外戚的勢力,漢十一年,張良已為劉盈爭取到了京畿地區的兵權:“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太子不僅免除了出征的風險,還獲得了監國的權力。許多跡象表明,此時劉盈的儲君地位已不可撼動。從很多歷史細節可以看到端倪:一是叔孫通的表現,叔孫通是個奸猾之人,數易其主。但在易太子問題表現是堅決反對。這與叔孫通擔任太子太傅相關,但叔孫通的行為卻顯得過激。史籍記載:“其言曰:臣愿先伏誅,以頸血污地。”《楚漢春秋》甚至記載,叔孫何云:“臣三諫不從,請以身當之。撫劍將自殺。”叔孫通用以死相逼的方式勸諫。以叔孫通的性格,這樣做絕不是出于感情,更不是意氣用事。除了與太子的利益同盟外,也是對劉盈登基的肯定。二是陳平的抗旨,在聽聞樊噲欲殺趙王如意的主意后: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從陳平的態度可以看出,此時呂后集團的威力已不亞于劉邦,劉盈登基也是十拿九穩之事。
易太子失敗是各方政治勢力平衡的結果。除了呂氏集團(太子)本身的力量不斷壯大外,官僚集團的支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這里的大臣是泛指,可見反對易太子的人太多。呂后于高祖亭長時期嫁出,與淮泗功臣集團交往過深。從后面呂后對蕭何、曹參等人尊敬態度和優渥待遇,可見功臣集團與呂氏的關系。由于樊噲的關系,呂后在軍隊方面也有一定的勢力。
至于商山四皓,李全華先生認為這些人是天下人的代表,與民間地下勢力有關。[8]這個說法存在爭議,但商山四皓來自民間,并且有一定的名聲,可以看作民意的代表。在易太子問題上,整個上層統治集團都反對,因為惠帝已經做大。在這個背景下,老邁多病的劉邦了解到惠帝已獲得民意支持,意識到了劉盈的儲君地位不可撼動。他只能放棄這個想法,從而保證政權的穩固。
劉邦產生易太子的念頭是在呂氏集團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出于抑制呂后集團而做出的政治選擇,但由于功臣集團和軍方對太子的支持,因此這件事愈發艱難。張良等臣子為太子出謀劃策,增加了太子集團的實力,最終一步一步讓劉邦認識到無法易太子,從而放棄。最終,劉盈登上太子位,呂后開始主宰年輕的漢帝國。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172.
[2]荀悅.漢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5.97.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197.
[4]劉歆.西京雜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6.
[5]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9.134.
[6]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37.
[7]梁玉繩.史記志疑[M]北京:中華書局,1981.88.
[8]李全華.史記疑案[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281-286.
【責任編輯:董麗娟】

漢 衛
K234.1
A
1673-7725(2016)06-0229-04
2016-05-05
達錟(1995-),男,江蘇南通人,主要從事歷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