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珍
(宜春市婦幼保健院,江西宜春336000)
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在宮頸CIN診斷及隨訪中的意義
李智珍
(宜春市婦幼保健院,江西宜春336000)
目的探討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在宮頸上皮內瘤變(CIN)診斷及隨訪中的意義。方法在2014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有臨床指征作陰道鏡活檢的宮頸病變患者中隨機抽取140例,所有患者均實施導流雜交基因芯片技術,篩查人乳頭瘤病毒。根據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結果,將其分為A組(慢性宮頸炎,n=62)、B組(CINⅠ級,n=46)、C組(CINⅡ級,n= 20)、D組(CINⅢ級,n=12),對比四組患者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陽性率。結果本組140例患者中,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陽性56例,陽性率為40.0%;陰性84例,陰性率為60.0%;病理活檢結果顯示,A組、B組、C組、D組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陽性率分別為6.5%(4/62)、54.3%(25/46)、75.0%(15/20)、100.0%(12/12)。A組陽性率明顯低于B組、C組、D組,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B組、C組、D組之間對比,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在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診斷和鑒別中,采用人乳頭瘤病毒檢測,不僅能對現行的宮頸疾病患者進行確診,還能及時發現存在高危風險的人群,可作為診斷宮頸上皮內瘤變的重要指標應用于臨床。
宮頸上皮內瘤變;人乳頭瘤病毒;診斷;隨訪
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及年輕化趨勢[1,2]。臨床上大量研究認為,在宮頸癌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3,4]。一旦患者出現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會引發宮頸上皮內瘤變,而一旦宮頸癌上皮內瘤變發展到Ⅱ級及Ⅲ級,便是宮頸癌的癌前病變[5]。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臨床上采取積極措施,尋找有效的方法,加強對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檢測、治療和預防,在宮頸病變的早期診斷及宮頸癌的預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組以140例有臨床指征作陰道鏡活檢的宮頸病變患者為觀察對象,探討人乳頭瘤病毒診斷及在隨訪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在2014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有臨床指征作陰道鏡活檢的宮頸病變患者中隨機抽取140例,所有患者均實施導流雜交基因芯片技術,篩查人乳頭瘤病毒。本組140例患者中,年齡最小為25歲,年齡最大為57歲,平均年齡(34.8±2.5)歲;平均孕次(3.6±1.2)次;平均產次(1.5±0.6)次。根據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結果,將其分為A組(慢性宮頸炎,n=62)、B組(CINⅠ級,n= 46)、C組(CINⅡ級,n=20)、D組(CINⅢ級,n= 12)。四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P>0.05,可對比。本調查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2 方法
1.2.1 人乳頭瘤病毒檢測方法采用凱普人乳頭瘤病毒專用宮頸刷,將其緊貼宮頸口黏膜,緩慢旋轉3~5圈,對宮頸分泌物或脫落的細胞進行收集,將取樣后宮頸刷置入備有0.5ml的無菌鹽水試管中,置于4℃冰箱內備用。本調查所用儀器為廣東凱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人乳頭瘤病毒低密度基因芯片檢測設備及人乳頭瘤病毒基因威針分型檢測試劑盒。對待檢樣本實施宮頸細胞總DNA抽提、基因擴增、導流雜交,在固定妥當的DNA探針低密度基因芯片膜上,對人乳頭瘤病毒進行檢測。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說明書進行操作和評定結果。
1.2.2 診斷標準人乳頭瘤病毒正常參考值為0~ 1.00pg/ml。
1.2.3 隨訪方案每隔3個月進行1次隨訪,持續隨訪24個月。隨訪時對患者實施宮頸細胞學檢查及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針對細胞學或人乳頭瘤病毒檢測結果出現異常的患者,對其實施陰道鏡檢查,必要時給予患者宮頸多點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
1.3 統計學分析將收集到的數據通過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χ2檢驗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以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陽性檢出結果本組140例患者中,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陽性56例,陽性率為40.0%;陰性84例,陰性率為60.0%。
2.2 四組患者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陽性率對比病理活檢結果顯示,A組、B組、C組、D組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陽性率分別為6.5%、54.3%、75.0%、100.0%。A組陽性率明顯低于B組、C組、D組,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B組、C組、D組之間對比,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四組患者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陽性率對比(n)
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婦科惡性腫瘤,宮頸癌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而死亡率為女性生殖器腫瘤之首[6]。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宮頸癌發生率逐年增長,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7]。宮頸癌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考慮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8]。
人乳頭瘤病毒是一種無外殼的雙鏈DNA型病毒,屬于乳頭瘤病毒系列[9]。人乳頭瘤病毒能對患者上皮組織造成感染,且能致使患者出現皮膚與黏膜良性、惡性病變[10]。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醫學界已發現200多種不同類型的人乳頭瘤病毒,且證實不同型別的人乳頭瘤病毒與體內特定感染部位及病變有著密切的關系[11]。事實上,按照人乳頭瘤病毒的不同型別,以及腫瘤發生的危險性,可以將人乳頭瘤病毒分為高危型、低危型兩種[12]。前者會致使患者出現全身很多部位的癌變,是引發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后者可能是與尖銳濕疣、性傳播疣等因素有關,不會導致患者出現癌變[13]。
當前,臨床上尚未具體明確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導致癌變的具體機制,考慮與細胞周期及細胞凋亡等因素有關。有研究認為,一旦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對患者宮頸造成感染,可以將自身的DNA進一步整合到宿主基因組。而人乳頭瘤病毒的E6和E7癌型蛋白能激活原癌基因,且能致使抑癌基因失活,從而對機體內正常細胞周期調控產生影響,導致宮頸上皮細胞出現相應的惡性轉變。這被認為是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引發宮頸癌的可能機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乳頭瘤病毒DNA的分型檢測,在宮頸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中就有著重要意義。
本組所用導流雜交基因芯片技術為全新的檢測技術,可以集PCR、核酸雜交、基因芯片等多項技術于一身,能同時檢測人乳頭瘤病毒的18種常見基因分型,且能對中國人常見的66、53、CP 8304三種基因型進行檢測[15]。該方法操作簡單,診斷準確,不易受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可作為篩查宮頸癌的重要手段應用于臨床。
結果顯示,本組140例患者中,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陽性56例,陽性率為40.0%;陰性84例,陰性率為60.0%。表明在宮頸癌前病變的篩查中,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有著較高的敏感性,與國內宮頸癌高發區篩查資料結果相符[16]。此外,病理活檢結果顯示,A組、B組、C組、D組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陽性率分別為6.5%、54.3%、75.0%、100.0%。A組陽性率明顯低于B組、C組、D組(P< 0.05),但B組、C組、D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 0.05)。結果表明,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是致使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持續和進展的重要條件。
綜上所述,在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診斷和鑒別中,采用人乳頭瘤病毒檢測,不僅能對現行的宮頸疾病患者進行確診,還能及時發現存在高危風險的人群,可作為診斷宮頸上皮內瘤變的重要參考指標應用于臨床。
[1]楊俐,鄧少君.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在宮頸上皮內瘤變診斷及隨訪中的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4,9(35):7-8.
[2]許雪,張杰,武景波,等.宮頸上皮內瘤變與人類乳頭瘤病毒不同亞型感染的關系[J].腫瘤,2011,31(4):364-368.
[3]文傳芳.人乳頭瘤病毒16型與18型聯合檢測在宮頸癌早期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醫藥科學,2015,5(7):149-151.
[4]楊燁,謝毅,孫廷慰,等.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載量與宮頸上皮內瘤變病變程度相關性[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1,20(2):131-133.
[5]S.Kim,Kang W,Choi H.Efficacy of 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 in women aged 20-45 years with 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treated by 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J].Gynecologic Oncology,2013,130(1):e15-e16.
[6]凌俠,高霞,李健,等.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在宮頸疾病診斷中的意義[J].臨床軍醫雜志,2012,40(5):1148-1150.
[7]梁華,余藝萍,藍毓紅,等.南昌地區女性宮頸細胞中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基因型的回顧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5,7(5):549-552.
[8]Philipp Soergel MD,Dahl GF,Mathias Onsrud MD PhD,et al.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1-3 and human papilloma virus(HPV)infection with methylaminolevulinate and hexaminolevulinate-A double-blind,dose-finding study[J]. Lasers in Surgery and Medicine,2012,44(6):468-74.
[9]黃秀珍,姚心韻,陳文學,等.人乳頭瘤病毒基因型與宮頸病變的相關性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5,9(1):34-36.
[10]Allameh T,Moghim S,Asadi-Zeidabadi M.A survey on the prevalence of high-risk subtypes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among women with cervical neoplasia in Isfah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J].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1,284(6):1509-13.
[11]Ling YL,Hui DU,Wang C,et al.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subtype distribution and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Shenzhen[J].Beijing da xue xue bao.Yi xue ban=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2013,45(1):114-8.
[12]梁凌云,杜輝,王純,等.深圳人群人乳頭瘤病毒感染亞型分布與宮頸上皮內瘤變現況橫斷面調查[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5(1):114-118.
[13]劉繼秀,莫云,白華,等.廣西4874例婦女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現狀及其與宮頸上皮內瘤變的關系[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8):596-599.
[14]李鶴.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在宮頸CIN診斷及隨訪中的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27-28.
[15]杜蓉,陳志芳,丁巖.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在宮頸未明確診斷意義的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中的價值[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8):603-606.
[16]楊海坤,吳成勇.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在宮頸病變診斷及隨訪中的意義[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28(7):1092-1093.
R711.74,R737.33,R446.8
A
1674-1129(2016)06-0764-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6.06.022
2016-07-08;
20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