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遙 孫光輝
[摘要]由于內因或外因失去唯一子女,且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養子女的老人稱為失獨老人。失獨老人在失去子女后呈現出的情緒、行為變化大致包括逃避現實,否定懷疑;承受痛苦,悲傷絕望;接受事實,緩解痛苦三個階段。失獨老人在第一階段最需要親人的陪伴;第二階段對精神和情感需求強烈;在第三階段物質需求凸顯。失獨老人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需要政府有效的政策支持、社會大眾的精神慰藉、社會力量的科學救助以及失獨老人的自我贍養共同構成養老對策,四位一體的打造失獨老人的生態環境,最終有效保障失獨老人的生活和養老。
[關鍵詞]失獨老人;救助建議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談失獨老人,首先要從“失獨家庭”開始說起。“失獨家庭”,是指由于內因或外因失去唯一子女,且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養子女的家庭,家中的老人即被稱為“失獨老人”。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與實施造就了一大批獨生子女家庭,使得唯一的孩子成了全家人的希望。獨生子女家庭可謂是一種高風險家庭,一旦獨生子女因為死亡、走失或其他種種原因而從家庭中離失,那么獨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便成為了失獨老人。因此,失獨老人作為特殊歷史時期下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特殊群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不該被忽視和遺忘。國家和社會應給予他們更多地關注,了解其真正的需求,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對他們進行幫扶和救助。
一、失獨老人的階段性表現
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在失去子女后,經歷的痛苦不言而喻。在這整個非常艱難的心路歷程中,每個階段他們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模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其心理狀態以及對痛苦的感知程度也是不同的。對失獨老人的救助不是一蹴而就,了解他們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才能對癥下藥,真正地幫助他們減少痛苦,解決生活困難。
在失去獨生子女后,失獨老人所呈現出的情緒、行為變化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逃避現實,否定懷疑
在失獨老人失去獨生子女的初始階段,大多數父母會表現出震驚、懷疑、麻木,由于一時間無法接受這樣巨大的打擊,從而心里產生不真實感,認為事情并沒有真實發生過,自我麻醉、逃避,甚至產生幻覺,認為子女依舊活在自己身邊。這一時期由于失獨老人并沒有完全接受子女離世的事實,產生的非真實感會讓他們看起來很“平靜”,并沒有很大的情緒反應。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通常不會太久,一般為數小時到數天。
(二)第二階段:承受痛苦,悲傷絕望
對于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失去唯一的孩子可謂是重大的打擊,不僅使家庭結構遭到破壞,支離破碎,而且也使父母對孩子的精心栽培付之一炬。這一階段,父母要承受失去唯一子女的巨大痛苦,感到無比的悲傷與絕望。大多數父母會出現抑郁、失眠、食欲不振等癥狀,精神上變得敏感和脆弱,情緒不穩定。在這一時期,失獨老人會產生自閉心理,逐漸遠離社會,與原來的社交圈疏離,帶著對子女的思念會對生活充滿絕望,甚至做出一些極端行為。這種痛苦會持續很久,時間也難以平復,因此這一階段也是失獨老人最難度過的時期。
(三)第三階段:接受事實,緩解痛苦
隨著時間的推移,子女的離去女對失獨老人的打擊會慢慢變淡,他們已經接受了失去子女的現實,恢復正常生活,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逐漸減少,但在周年忌日痛苦的癥狀又會暫時重現。即使在恢復期,失獨老人的社交圉依然很窄,他們不愿過多地與人交流,更怕談及有關子女的話題,因為這是他們永久的痛楚。失去獨生子女的影響對于父母來說將是終生的,任何方式都不能完全彌補這種痛苦,也沒有根治的方法。
二、失獨老人的需求分析及救助對策
(一)第一階段:陪伴的需求明顯
在剛剛失去獨生子女的階段,失獨老人最需要的應該是親人的陪伴。初期,過度的震驚會使失獨老人普遍處于一種麻木狀態,他們的潛意識里還不能完全接受子女逝去的信息,他們對現實的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否認事實和產生幻覺也都屬于正常現象。這一時期,親友的陪伴與支持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安慰。有了親人在身邊,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在失去子女后并不是一無所有,還是有人陪在身邊,自己并不是完全獨孤的,他們也不至于在痛苦來臨初期就一蹶不振。
(二)第二階段:精神和情感需求強烈
失去子女對失獨老人不僅是日常生活的打亂、生活水平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心靈上難以彌補的傷痛。這一階段內,被苦痛所纏繞的他們最大的需求是精神和情感層面而非單單是物質層面。這時期的失獨老人更多的是悲傷、失落、抑郁以及對子女的思念,他們孤獨、絕望,并不會考慮到自己今后的生活,也不會為養老做打算。此時的物質補償和資金補助并不是他們最需要的,可能也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是有效的心理輔導更利于他們順利度過這難挨的痛苦期,逐漸恢復到正常生活。政府若是能夠建立專門的機構,或是組織相應的志愿者,對失獨老人進行心理疏導,使他們壓抑的情緒得以傾訴和宣泄,就不會讓他們對死者的情感寄托無處安放而完全陷入孤苦絕望的境地,也不會讓他們更加封閉自己、遠離人群而使社會交往功能完全喪失。這一時期對失獨老人的救助更多地要側重于心理和情感方面,防止他們陷入精神抑郁和自我封閉的惡性循環而導致社會邊緣化,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關愛,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三)第三階段:物質需求凸顯
隨著失獨老人精神狀態的恢復,他們對物質等基本生活的需求開始逐漸突出,由于年齡的增長,失獨老人在養老和醫療方面存在的問題便暴露出來。長期處于痛苦狀態使他們患病的幾率較高,而一旦被疾病纏繞,失獨老人面臨的經濟壓力就會大大增加。沒有了子女的贍養,缺乏子女資助這一關鍵性的外部經濟資源供給,“失獨家庭”的經濟狀況普遍下降,甚至出現部分家庭基本生活需要都難以保障的問題。所以當他們出現生活困難后,最直接的就是求助于政府部門。這一時期的失獨老人的需求主要集中于物質方面,政府應加大對失獨老人的幫扶力度,提高扶助標準,使他們能夠維持正常生活,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由于失獨老人生活照料體系十分脆弱,加上年事已高,日常生活能力逐漸喪失,等到有一天他們生活無法自理時,沒有了子女,誰能夠來照顧他們?誰又能對他們的晚年生活負責?即使有了物質上的補助,但也不能完全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沒有子女的簽字,他們無法像其他老人一樣入住養老院,得不到照料。大多數失獨老人不愿意與有子女的老人生活在同一個養老機構,因為他們無法回避子女的問題,每一次其他老人的子女的探望,對他們都是一種刺痛,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特殊的庇護場所,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贍養。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專門為失獨老人服務的養老機構,讓這些同病相憐的孤獨的人找到屬于自己的大家庭,能夠安度晚年。
三、針對失獨老人救助工作的建議
(一)完善社會救助政策
從某種程度上講,失獨老人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政府便成了他們最后的依靠。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失獨老人應被納入社會救助體系,由國家財政統一建立專項基金,實行對這一群體的救助。此外,政府還應加大財政投入,提高扶助標準,特別是建立扶助金和物價水平的聯動機制,保證扶助金標準隨物價水平的變化而進行調整,使失獨老人免受養老的后顧之憂。
(二)建立集中養老機構
由于失獨老人生活照料體系十分脆弱,加上年事已高,日常生活能力逐漸喪失,等到有一天他們生活無法自理時,沒有了子女,誰能夠來照顧他們?誰又能對他們的晚年生活負責?即使有了物質上的補助,但也不能完全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沒有子女的簽字,他們無法像其他老人一樣入住養老院,得不到照料。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大多數失獨老人不愿意與有子女的老人生活在同一個養老機構,因為他們無法回避子女的問題,每一次其他老人的子女的探望,對他們都是一種刺痛,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特殊的庇護場所,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贍養。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專門為失獨老人服務的養老機構,讓這些同病相憐的孤獨的人找到屬于自己的大家庭,能夠安度晚年。
(三)提高社會關注度
現階段,社會大眾對失獨老人的關注度并不高,所以社會輿論也是對失獨老人的幫扶媒介之一,它不僅可以增加失獨老人的曝光次數,同時也能讓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一特殊的群體。媒體的聚焦必然讓更多的企業和社會慈善團體等加入到救助失獨老人這一具體的活動當中,因此創建良好的失獨老人關注度也會給失獨老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建立領養政策
在保障了失獨老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對于有意愿的家庭,政府應該鼓勵并支持失獨家庭領養孤兒。計生部門要及時告知相關政策,提供各種優質的服務和高品質的幫扶。對于有意愿領養的失獨家庭,民政部門要優先提供收養機會,并提供相關的便捷服務。這樣,既能讓失獨家庭的老人享受到像正常老人一樣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又能使孤兒各得其所,更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四、結論
目前,社會上對失獨老人的關注度并不高,學術研究也不多,所以加強對這一群體的學術研究力度有利于更全面、更系統的分析失獨老人,以提供比較科學的治療方案。不僅如此,它也可以為政府的救助計劃給予建議,其他的相關部門也可以得到具體的數據以量體裁衣,對癥下藥,讓失獨老人早日從悲傷的生活氛圍中走出去。此外,通過社會大眾的力量,以科學分析的方法,能夠使失獨老人的心靈創傷得以緩解,逐漸走出失獨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