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民+李禾文

畫如其人,卻又不盡然。當與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員、上海交通大學東方藝術交流中心暨世界遺產學研究交流中心顧問畫師劉超促膝相談,為他的畫擊節贊嘆時,真有些不相信這些充滿激情和張力,靚麗而又潛伏著深邃情感的國畫、水粉出自于同一個畫家之手……
畫為心聲
劉超的家是美術之家。乃父劉侃生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劉侃生是多面手,人物、山水、花鳥與走獸都畫得十分精到。劉超兄弟姐妹共11人,其中有8個從事美術工作。擅長瓷畫的弟弟還享受國務院津貼呢。
由于父親的緣故,劉超從小就受到大師藝術的熏陶。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傅抱石的筆致放逸,氣勢豪放;程十發的縱橫揮灑,渾厚、古樸;王個簃的色彩奇麗,氣韻流動都給了他許多啟示。而父親的“師法自然,行萬里路;摹古追源,臨萬冊卷”的教誨和母親“做人要簡單,不要揣摩別人”的囑咐,使他至今都顯得有些天真爛漫,童心不眠。
畫畫是開心的事。尤其是1959年,他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后又直升上海戲劇學院專修舞臺美術的經歷,使他涉獵了國畫、油畫、水粉各種畫種。長期搞舞美,則使劉超對光的理解和運用如火純青。他對造型構圖也甚有研究。因而他的畫表現形式多為中西結合,色彩艷而不俗,畫面生動,內涵深刻,耐人尋味。程十發大師對他的作品評價是:“秉承家學,富于傳統;融匯中西,求新求變。”并認為劉超的山水畫有章法有靈氣宜專攻。
上世紀90年代,劉超開始鉆研山水畫。在“傳承古風”的同時,他“師法自然”,“圓融海派文化”,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他認為,國畫不應該單純玩弄筆墨情趣,而要將內容、筆墨、色彩等完美結合。尤其要在創新上下功夫。他將創新視為自己的藝術生命,在題材上首先進行突破。在它看來自然界無處不可入畫,關鍵是要有審美眼光和審美情趣。在表現手法上,他是拿來主義,油畫的光影,水粉的厚實、國畫的空靈在他看來都可以為作品創作服務。他畫的山水別具一格,蒼渾雄健中含秀麗、壯麗華美中藏質樸,氣勢磅礴中見雄奇險峻。《飛瀑萬泉圖》就是一例。這幅畫的畫面綠藍紅黃青赭相融,構圖層巒迭峙相交,風卷云涌際會。尤其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生機盎然的山崖之中,一兩棵長滿紅葉的樹長得精神,紅得可愛。使得層層疊嶂的群山之中,盡管霧靄裊裊,清冷襲來,卻仍感到有一股股暖意洋溢心中。
深水靜流
劉超的山水畫在行家看來不似傳統畫法,又不像西洋作派。這就是劉超追求的風格。劉超說明代書畫家徐渭晚年感悟:“莫把丹青等閑看,無聲詩里頌千秋”。對自己很有啟示。確實美術應該既是歷史和自然的記載,又是人類情感轉移的載物。讓世界文化的精華都融合在一起,正是他目前擔任的“東方藝術交流中心暨世界遺產學研究交流中心顧問”的追求和身體力行。你看他的另一幅作品《點染朱墨寫秋山》,大塊的赭石錯落有致地染在一塊塊巨石上,顯示出金秋山嵐的秀美,豐富的肌理則顯示出歷史的積淀和滄桑的變遷。在這空谷之中,似有銀鈴的韻律,叮咚作響;有交響的氣勢,震撼心靈。一些國外同行看到劉超的畫,都覺得能夠產生共鳴。劉超的畫從某種程度說是他對生活、對命運的抗爭。在欣賞他的作品時不能提到他的抽象畫《無題》。這幅畫由一抹綠色和隱約的點線構成。初看這幅畫很恬靜。實際在點線面的布局中深藏著他對生活的理解。生活中的不幸和與命運的抗爭。這一切自然從他的畫中看不出。但是確確實實劉超這位慈祥、似乎還有些天真的老人受到過生活的欺騙,有過勞燕分飛的苦痛。只是劉超漸漸地將困厄作為對自己得考驗和激勵,更是財富。于是用善良的心對待這些,潛心地在他藝術的長河里漫漫地跋涉……
高山仰止,深水靜流,隨著歲月的流逝,劉超的畫風也逐漸平和溫潤。他的《山江晨曲》、《夕染大澤聽我語》等作品使人感到恬靜悠遠,波瀾不驚。他的書法也顯得脫俗靈秀,與畫相得益彰。這位七旬老人始終將前輩大師和當代美術翹楚作為追尋目標。
成績斐然
厚德載物,天道酬勤。早在1995年,劉超就被中國人才研究院藝術家學部委員會聘為一級國畫藝術委員。1996年,他參加和平杯國際書畫藝校交流大賽,榮獲金獎。之后,他的美術作品相繼獲得“香港回歸中國書畫大賽”銀獎、他的作品被刊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2周年書畫集》及《中國書畫名家精品》等畫冊上。他還多次應邀出國訪問。
丹青溢彩,碩果飄香。劉超雖然有成功的喜悅,但是他覺得作為一個畫家,作品再好也只能說明過去,需要的是不斷沖破思維定勢,在創新中獲得收獲。于是他又在開始創作有民族特色、中國元素的抽象畫,又開始研究繪畫理論,試圖將國畫技藝、抽象化構思結合形成新的畫種。
于是,“保持初心,永遠走在路上”,劉超常常勉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