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莎
【摘要】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凸顯,依靠傳統家庭養老和薄弱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已不能保障老人正常的生活質量,養老問題變成了擺在政府和老百姓面前的一個難題。本文中的以房養老保險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的一種補充模式,一方面可以促進老人退休后的自我獨立養老,減輕子女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豐富養老保險產品的種類,為保險公司拓寬投資渠道。
【關鍵詞】以房養老保險;老齡化;生命周期
一個家庭從產生到結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貸款購房階段,在貸款期限終了時,獲得房屋的全部產權,然后房主將其自有房屋再反向抵押,進入倒按揭階段,房主獲得養老金直至終老。貸款購房階段,人們按期還本付息,大部分的收入都投入到房屋不動產上,成為“房產富人”,在退休后進入倒按揭階段,收入降低,為維持理想的老年生活,將凝結在房產中的財富釋放出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由此可見,以房養老保險模式中,將住房和養老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最大化的釋放出了房屋的價值。
一、以房養老保險的概念
以房養老保險也可以稱作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是指老人將自有房屋的產權向保險機構作抵押,以獲取按期給付的或一次性給付的養老保險金,在老人去世、意欲出售饋贈或永久搬離其房屋時,保險機構以獲得此房屋產權的形式收回保險費。換言之,以房養老保險就是被保險人先接受保險公司支付的保險金,合同到期時再以遠期的抵押房產作為繳納給保險公司的保險費的一種特殊的保險產品。因此,以房養老保險能夠將房產剩余價值提前變現,使得老人在有生之年可以享受到自己房屋在整個住宅周期的價值。
二、以房養老保險的基本理論
(一)生命周期理論
生命周期理論(Life Cycle Hypothesis)又被稱為消費與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說,是以房養老的重要理論基礎。美國的經濟學家F·莫迪利安尼和R·布倫貝格在《效用分析與消費函數—對橫斷面資料的一個解釋》這篇論文中對生命周期理論進行了描述。該理論首先假設消費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分配自已的收入來進行消費,并且消費者追求的目標是效用最大化,因此消費者會以此目標規劃一生的收入,合理安排消費與儲蓄,達到效用最大化的效果。
生命周期理論強調當前消費支出與家庭整個一生的全部預期收入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家庭按照其一生的全部收入來決定每個生命時段包括退休后養老階段的最優消費水平,從而使一生的消費效用達到最大。生命周期理論的消費函數為:
C=α·WR+β·YL
其中C為消費函數,WR為財產收入,YL為勞動收入,α為財產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β為勞動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
生命周期理論將人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年輕階段、中年階段和老年階段。在年輕時期,家庭收入很低,但考慮到未來的收入會增加,因此,在這一階段,往往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會用于消費,甚至有時會借款消費,導致消費大于收入。進入中年階段后,家庭的收入逐漸增加,消費在收入中占有的比例逐漸降低,收入會大于消費,一方面是因為需要償還年輕時期可能發生的負債,另一方面是需要考慮把一部分的收入儲蓄起來用于養老。退休以后,收入下降,同時進入老年后醫療等養老方面的開支變大,消費又會超過收入。綜上所言,在生命周期的三個不同階段,收入與消費的關系,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
生命周期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將一生的收入在滿足個人效用最大化的條件下合理分配消費和儲蓄。每個人一生的收入形式既包括貨幣資產,還包括實物資產,房產就是一個家庭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項實物資產。因此,生命周期理論為進行以房養老保險奠定了理論基礎,將房產這種不動產中所富含的價值變現,和金融資產整合在一起也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將養老和住房有機地結合,滿足退休之后的養老需求,實現效用最大化的目標。
(二)代際財富傳遞理論
代際財富傳遞理論(Intergenerational Wealth Transfer Theory),是闡述家庭財富代代傳承的理論。家庭財富要達到效用最大化的目標,不僅需要考慮當代人的資源優化配置,還要思考財富在子孫傳遞、繼承中進行合理有效的資源配置。
代際財富傳遞理論主要包含三種:第一種是利他主義理論。利他理論由加里·貝克爾和保羅在1974年最先提出,這種理論認為父母讓子女繼承財產完全是由于利他的動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更好的生活,在能力范圍內最大限度的為后代留下盡可能多的遺產,通過物質上繼承關心子女。第二種是代際交換理論,它是由Bemheim在1985年對加里·貝克爾理論的進一步深化。這種理論認為代際之間的財產繼承不只是單單的父母關心子女的物質生活水平,它還包含著這種遺產繼承方式要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第三種是代際交疊模式。這種理論建立的基礎點是任何時候都有不同代際的人共同在一起生活。每一代人在其生命周期內,都會和不同代人發生“交易”。在年幼時期接受父母的教養,中年賺錢教育子女、贍養父母,父母百年后繼承遺產,這些都發生在日常生活中。這是一種特殊的交易行為,其基本形式是一個跨期的一般均衡模型。
我國傳統的代價財富傳遞方式一般為“養兒防老,遺產繼承”,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效果逐步顯現,以及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攀升,四二一或者四二二家庭結構比重加大,養兒防老的功能變得越來越小。推出以房養老保險模式,就是將占傳統遺產中很大比例的房產在老人有生之年變現流動,老人用自己積累下的房產財富自我養老,這就將大大的減輕了子女贍養老人的壓力。這種代際財富的傳遞方式增加了代際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改變了傳統養老的固化思想,適應了與時俱進地發展觀。
參考文獻:
[1]傅鴻源,孔利娟.“以房養老”模式的現狀及分析[J].城市問題,2008(9):6872
[2]朱勁松.中國開展“以房養老”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1(2):7882
[3]房睿.住房反向抵押貸款需求的經濟學分析[J].當代論壇,2009(5):67
[4]張樂川.以房養老何時而立[J].赤峰學院學報,2010(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