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卓
[摘要]明代基本經濟制度之一的開中法,是仿照元代的鹽制建立起來的,其是為了適應了明初防患蒙元殘部的侵擾,而制定的經濟政策,逐漸成為了明朝基本的經濟政策之一,它對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保衛邊防的上發揮了積極地作用。后來逐漸成為了明代基本的經濟制度之一。有了立法的保障,開中法能夠更好地實施,幾乎貫穿了整個明王朝,也促進了明中期商品貨幣經濟的發達與地域性商業集團的崛起。
[關鍵詞]明初;鹽制;開中法;實施及影響
[中圖分類號]F091 [文獻標識碼]B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為防范北方蒙古,常年在邊防駐軍,而巨大的軍需成了棘手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曾命令衛所督兵屯種,來補給軍需。但是邊關的土地荒蕪,加上戰爭時有爆發,軍事屯種效果甚微。在這種情況下,明朝決定效法宋元時期的“入粟中鹽法”,開中法由此產生。
一、開中法實施的歷史基礎
開中法是明朝讓商販運送糧食為主的軍需物品到國家指定倉儲,換得鹽引,再將鹽販賣到其他地區。起初對解決國家邊防所需的軍餉做出了積極貢獻。再后來演變為賑災、救濟等用途,對明朝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這一制度源于北宋的“折中”法。北宋初年由于北方邊境軍需不足,太宗令商人往邊關入納糧草,稱為“入中”。官府按路途遠近及物資性質,給商人“交引”,商人憑此到指定場所換成現金,也購買食鹽贏利。宋代的折中法是指國家的鹽由“入中”的商人承辦,強調國家專有販賣食鹽的權力,是宋初經濟的主要形式之一。
明朝建立之初,與宋有著大致相同的境遇,明代的邊防受到了來自蒙元殘部的侵擾。于是洪武三年,山西行省首倡開中法,并逐漸蔓延到全國。洪武之后,開中法的內容更為豐富,逐漸由納米中鹽、納鈔中鹽演變為納鐵中鹽、納金中鹽、納銀中鹽、納麥中鹽、納豆中鹽、納馬中鹽、納茶中鹽、納絹中鹽、納棉布中鹽、納谷草中鹽十二種方式,鹽在社會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開中法最先在山西實施,山西商人迅速成為商界佼佼者,并且對明代前期的農業和商業以及邊防的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山西能成為第一個實行開中法的地區,究其的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山西的地理位置。山西本身臨近塞北,明朝建立后,蒙元的殘部退回了漠北,時常侵犯明朝的邊界。洪武三年,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征討漠北。山西就成了北伐大軍的基地。明政府又在東起鴨綠江以東,西至甘肅嘉峪關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邊地都司,在永樂后逐步演變為遼東、宣府、薊州、大同、山西、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每邊均有數以萬計的兵馬駐守,九邊共駐扎了約80萬邊軍③。由此可見山西的地理位置,對于明朝的軍事戰略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明初以農民運輸糧食,并不能適應軍隊的需要。為供應北邊的糧草,明初推行了有利于農業發展的軍民墾荒屯田制度,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北方邊鎮的氣候環境較為惡劣,墾荒屯田所帶來的效益并不能滿足軍隊的需要,如洪武八年中書省上奏時所描述的,山西大同都衛屯田2649頃,“歲收粟豆九萬九千二百四余石”。于是明政府便令農民征收糧食,然后再運送到北方的邊鎮中,供給軍事上的需要,這就是所謂的“民運糧”。關于山西的民運糧數額與區域,成化年間的陜西巡撫都御史何喬新曾講到:“山西所屬夏稅、秋糧計二百二十七萬三千一百六十七石。洪武、永樂間,自存留外,僅輸給大同各衛并雁門、偏頭二關。正統末年,虜寇犯邊,乃以太原等府澤潞等州稅糧輸之宣府。成化二年,官軍欲搗河套,乃以各稅糧輸之榆林,自此存留數少。”可見民運糧在明初是一種進步的政策,但是以農民運送糧食,在交通環境不完善的明朝,給農民帶來的負擔是十分沉重的,也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在這種條件下,開中法中以利益為前提,用商人替換農民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統治階層對開中法的積極推動。楊憲在洪武二年,被命為中書省右丞。他主張晉人治晉,對明初的北部邊防局勢和民運糧的弊端十分了解。洪武三年,山西行省上言:“大同糧儲,自陵縣運至太和嶺,路遠費煩。請令商人于大同倉人米一石、太原倉人米一石三斗,給淮鹽一小引。商人鬻畢,即以原給引目赴所在官司繳之。如此則轉運費省而邊儲充。帝從之。”而“時左丞楊憲專決事,廣洋依違之。”可以看出于這項辦法能很快得到明太祖的允準,除了其利國利民外,統治階層的倡導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洪武四年,在楊憲倡導下,明政府制定了中鹽規定,使中鹽實施的辦法更加具體和全面,為開中法的實施和推廣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洪武時期開中法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明太祖的推廣下,開中法的分為報中、守支、市易三項。洪武三年戶部言陜西察罕腦兒之地有大小鹽池,請設鹽課提舉司。撈鹽夫百余人蠲免雜役,專事煎辦,行鹽之地,東至慶陽,南至鳳翔、漢中,西至平涼,北至靈州,募商人人粟中鹽,粟不足則以金、銀、布、帛、馬、驢、牛、羊之類驗值準之。如此則軍儲不乏,民獲其利,從之。”
洪武時期全國廣大地區都實行了開中法。明太祖根據明初的社會發展以及邊防軍事的需要,令戶部擬定對各衛所開中的具體方案,也聽取地方政府或邊防軍將及倉儲負責人的意見,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以兩淮、兩浙為主的六大鹽場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開中的政策。洪武朝既是開中法創立的關鍵時期,又是開中法被大力推廣的時期。
二、開中法的特點
《明史·食貨志》中“召商輸糧而與之鹽,謂之開中”,說明了開中法是商人需要以糧草易鹽,而不是以貨幣購鹽。這一點是開中法與此前鹽制的最大區別。
首先,精簡了販鹽過程,以軍事需求優先。開中法前的鹽政,是由朝廷負責產鹽,鹽制是國家所有的,然后將所產的鹽販賣給商人,再銷售到賣鹽的地區。政府通過出售這些鹽獲得利潤,將所得錢財的大部上繳朝廷,小部用于支付給制造鹽的人。實行開中法之后,則是由鹽商直接送達錢財到邊關,而朝廷不再直接經手販鹽所得的支配。這樣就精簡了販鹽的過程,能夠及時供應邊防的軍需。
其次,政府販鹽的機構進行了調整。開中法之前,是政府的販鹽機構代表政府與鹽商進行交易,對販鹽事宜,如買賣、收款等全權負責。而實行了開中法之后,這些販鹽的機構只承擔交貨的任務,而販鹽的錢款改成了由邊關有關部門承擔。收款、交貨被分開,由不同的機構分兩次在不同地點分別進行。
再次,鹽法嚴明,商人成為開中法的主體。明太祖朱元璋早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春二月便議立鹽法:“置局設官以掌之,令商人販寮,每二十分而取其一,以資軍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重視法律的嚴明,尤其在設定開中法之后,為了保證其的順利實施,對鹽的法律更為重視。朱元璋更明文規定只許將鹽販賣給的正經商人,而對官員進行嚴格的監管,不讓官員徇私舞弊、以權謀私。這一嚴明的法律取得了成效,使得洪武時期官僚階層不敢奏討鹽引以權謀私。
三、開中法的歷史作用
第一,大大緩解了邊防軍需的壓力。開中法設立之初,是為了緩解邊防軍需不足的狀況。通過實行開中法,鹽商將糧草運至邊關,以換取鹽引,販賣鹽以謀取利益,不僅調動了鹽商的積極性,形成了《明神宗實錄》中描述的“邊商,中引者也,內商,支掣者也,水商,運買者也”局面,促進了糧草的增加。
第二,改變了鹽政收入的方式。以往國家的鹽政收入是國家占有鹽,將鹽向鹽商出售,然后變為貨幣。隨著鹽的合法販賣,生產的鹽逐漸增加,官府與商人的交易變為商人與產鹽者之間的買賣。鹽商只要交納一定的稅,就可以運鹽銷售。政府則不再直接交易,而是監管著商人與販鹽者之間買賣,并從中收取相應的稅,作為國家的財政收入。這就改變了國家原本鹽政收入的方式,成為了稅收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第三,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在開中法之前,實行的是民運糧的方式,即農民親自將糧食送往邊防。這樣一來,雖然能夠供應軍需,但是在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農民需要離開土地,不利于農業的發展,也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以更好的發展農業。而將農民換成商人之后,由商人運糧食到邊防,然后再將鹽送到指定地區販賣,有了利益的趨勢,商人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商人們積極將糧食運送到邊防,就緩解了邊防軍需的壓力,同時有他們代替農民運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并且使農民不離開土地能夠更好地耕種,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第四,明政府的收入增加。開中法的實施,主要利用商人趨從利益的心理,商人為獲得販賣鹽的機會獲取利益,紛紛加入其中。政府不僅省掉了利用農民運糧的成本,而且商人還需要按比例交由政府一定的稅,而這些稅就作為了政府的收入,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建設,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總之,洪武時期,開中法是為了適應了明初防患蒙元殘部的侵擾,而制定的經濟政策,逐漸成為了明朝基本的經濟政策之一,它對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保衛邊防的上發揮了積極地作用。開中法在山西行省最初實施,逐漸蔓延全國,減輕了之前民運糧時,農民的負擔。開中法不僅調動了販鹽者和商人的積極性,更增加了明朝的財政收入。明初對鹽法的立法,更是規范了鹽制,有了立法的保障,開中法能夠更好地實施,幾乎貫穿了整個明王朝,也促進了明中期商品貨幣經濟的發達與地域性商業集團的崛起。